[言情]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 [11]
冷,雪花还在稀稀拉拉地落着,尽管戴着手套,手还是冻得有些麻木,脚踩在雪地上,感觉冷的利害,屁股下的大石头也是冰凉,画了一会儿,就得站起身来活动一下,然后再画。看他们两人,也是冻得连蹦带跳。
雪霁天晴,一抹阳光从乌云中探出头来,照亮了大地,上山的游人明显的多了,有一些麻雀和喜鹊在雪地里蹦跳着啄着东西。他们两人的身边不时有游人停下来驻足观看,评评点点,我这边就安静多了,但也有几个好奇的人艰难地越过溪流,来到我身边观瞧。雪化得很快,我们不得不抓紧时间,和游人赛跑。我基本上已经画完了,便把画夹支在那儿,过去看看那两人的情况,他们也快结束了。
收拾好工具,背起画夹来到街上,找到我们的自行车,看看表,已经12点多了,西湖边到处都是赏雪的人,不过这会儿只剩下了残雪剩水可供人观摩了。岳庙对面有一家饭店,古色古香的门面,里面热气腾腾的,窗户上结满了窗花。我们一走进去,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感到冻得有些麻木的身体立刻舒缓了过来,从头到脚,连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服。找到张靠窗的桌子坐下来,一人要了半斤饺子,对着窗户哈了口气,将窗花化开,见外面游人如织,在瑟瑟寒风中往来穿梭,更觉屋内的温暖。大家似乎还没从绘画的愉悦中解脱出来,还在兴奋地谈论着刚才的雪景和见闻。饺子已经上桌了,热气腾腾的,是什么馅的都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饺子很香,那以后我再没吃过这么香的饺子,真的!
下午回到学校,学校操场上、花园里、草地上到处都是玩儿雪的人,树上的积雪已经化的差不多了,露出树木本来的面目。回到教室,将今天的成绩挂在墙上,自然少不了大家的评点,暗自欣赏了一会儿,感觉不错,心情也就愈发好了。
十四、春假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早,先是梅花吐艳,在瑟瑟寒风绽放着小巧的花蕾,接着是迎春花开,到处是金黄一片,然后就是百花争春,玉兰、辛夷、茶花、桃花、杏花、梨花......一朵朵、一片片地绽放枝头。天气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暖了,昨天还穿着厚厚的棉衣,今天太阳一照,就得换上春天的服饰。
春天来了,马上也就放春假了。春假大概只有南方的高校有这一传统,北方没听说过。所以当同学们议论着春假何处去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惊奇。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就是春假时间,一般假期为三天左右,现在每周休息两天了,大学里的春假时间是否也延长了?我不太清楚了。春假照例是踏青的时节,全家人一起游玩儿,或荡舟湖上,或徜徉在草坪花丛间,饿了就在外边野餐,渴了就捧一捧山泉水,等夕阳西下,便带着一身花草的香味踏春归来,相当惬意、舒适的生活。
学生渡春假的方式无非有几个:离家近便的大都要回老家看看,离家远的大都呼朋唤友外出旅行,什么也不想干的就在宿舍里蒙头大睡。我离家远,自然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在宿舍睡觉,又觉得心有不甘;外出旅行,却找不到合适的同伴,班里同学中回家的就有一大半。正觉得无处可去,午饭时陈玉斌来找我商量:“春假我们想去乌镇写生,你去不去?”我问他:“都谁去啊?”他说:“就我们两个人。”我明白,他说的“我们”不包括我,他指的是大嫂,他女朋友。我本来还挺有兴致的,听他一说,便有些犹豫,他们两口子出去卿卿我我,我去算什么?当电灯泡啊?他怂恿我说:“你再去找个人嘛,人多点热闹,玩也能玩得起来。”我只好说:“我先找找看吧。”
想了想,班里并没有合适的人,男生并不想找,两个大老爷们出去就没什么意思了,女生似乎并没有和我单独出去旅行的人缘,外班的只有葛慧玲和张彦青交情不错,松田美希不是美术系的,出去只能傻坐着。所以下午上公共课,我特意坐在张彦青后面,瞅着别人不注意,小声问她:“春假你想去干什么啊?”她也小声说:“还没决定呢。”我说:“咱们一块儿去写生吧?”她问:“都有谁去啊?”我说:“咱们俩人,还有陈玉斌和大嫂。”她一听有点犹豫,又问道:“你们想去哪儿啊?”我说:“乌镇,江南水乡,还是沈雁冰的故乡。”她想了想,才点点头说:“好吧。”她身边的女同学听见我们小声说话,扭过头来看我们,她冲我使了个眼神,便转过身去。我突然觉得心上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整个人也兴奋起来,甚至已经盼望着春假快点来临。
四月四号一早,陈玉斌就来找我,我拿起行李就走,也没什么好带的,主要是绘画工具,还有些洗漱用品。到了食堂,又买了点面包、蛋糕什么的,预备路上饿了好吃。大嫂早在食堂等着了。我们三人又到女生楼下找张彦青,老远就看见她在风中站立,长发飘逸。
坐上公交车先到了武林门车站,我和陈玉斌进去买票,车站里全是人,好容易才挤进去买到了去桐庐的车票,出来时,发现张彦青已经和大嫂混熟了,两人有说有笑的。
检票上车后,才发现这车实在有些破旧,比市内的公交车强不到哪儿去。车座上的座套都已经抹的发黑了,看不出它本来的面目,估计秦始皇他奶奶那会儿可能洗过一次。车窗玻璃上的尘土能有二指厚,都快看不见外面的景物了,不知何许人用手指头在车窗上写上了几个字,仔细瞧瞧,发现是“该洗车了”,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XX客运公司是混蛋”,后面是一连串的惊叹号,我们不仅笑了起来,心想:这客运公司竟然将此墨宝保存起来,可见管理真是混乱至极。
还好,我们四人都不太讲究。美术系的学生们就是想讲究也讲究不了,天天不是颜料就是铅笔、木炭条,手上不是黑的就是彩的,难免抹不到身上去。女生们还经常换洗一下衣服,男生们大都由他去了,所以有句俗话:“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美院的。”牛仔裤是美术系学生的必要装备,橡皮黑了、手上脏了,就往牛仔裤上抹,反正也看不大出来。我们是出来写生的,所以全部都是牛仔装,也不管它车座是什么颜色的了,该坐还得坐。张彦青用纸巾在车座上擦了两下,见没什么用,便也坐下了。
车上人很快就满了,也有一些衣着鲜亮的夫人、小姐,看见车子不免絮叨几句,但也没见她们站着。司机吆喝了几声,数了数人头,便开车前行。车子往前蹿了两窜,我们仿佛骑在马上,大家不免有些惊叫,又颠簸了两下,方才摇摇晃晃地走了。
车子的颠簸就象是摇篮的颤动,很快就把我晃睡了。一觉醒来,见我歪在张彦青的肩膀上流着哈喇子,她也睡得正香。望望窗外,是一片乡村景象。估计快到了,便把张彦青叫起来,她揉了揉眼睛,睡意朦胧地问:“到了吗?”我说:“应该快了。”两人掏出面包、蛋糕,就着矿泉水随便吃了点。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15节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15节
作者: 石韵zhouhuiying
下了大车又换乘中巴车,沿着乡村的公路时走时停,售票员不时地停下来招揽客人,在一个大点的乡镇干脆不走了,停下来等客人上满。我实在忍不住了,跟乘务员交涉,她一概回答:“马上就走。”可这“马上”了十多分钟,也不见有走的意思。我只好帮着她拉客,学着她的腔调跟着她喊:“噢(乌)怎(镇)去的了,噢(乌)怎(镇)去的了,马夯(上)走的来!”张彦青笑得都快喘不上气了,车上的乘客全都跟着大笑,那乘务员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看看又上来两个人,就催着司机开车走了。
汽车将我们四个人放到了一座桥头上,我们站在桥上向四周看去,到处都是黑瓦白墙的老房子,镇里似乎只有一纵一横两条柏油路,其余街道都是窄窄的青石板路面。我们决定先找家旅馆住下来,便沿着石板路往前走,不多远就看见有座房子前挑着面旅馆、住宿的小旗子,走近了才发现是座古老的房屋。迈过高高的门槛,女主人热情地迎上来询问,屋里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结构,一面临街,一面临水,楼下还有几间房用来出租。这种民居很合我们的意。
到房间里面看了看,房间不大,刚好摆开两张床和一张桌子。床是老旧的架子床,基本上可以当文物了,只不过没有精美的雕花纹饰,只是四根花柱顶着个顶盖,也没有门围子,床板用棕绳编织而成,铺着被褥。房间的隔墙全是木板制成,油漆早已脱落,依稀可见上面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红漆痕迹。桌子也是文革产物,因有“农业学大寨”字样,上面摆了台14寸的电视机,也不知道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就连暖瓶都有些古样,竹编的外壳,竹子已经被磨得油亮。推开木头的窗户一看,外面是京杭大运河,河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我们问了问价格,五块钱一天,确实便宜,便决定住下来。
张彦青和大嫂住在隔壁,我们在中间一间房,旁边还有一间。坐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儿,两个女生去找卫生间。旅店里面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得去外面的公厕。两个人去了没一会儿就回来了,笑着让我们去给她们望风,我们两人都感到奇怪,她们也不说清楚,笑着说:“你们去看一下就明白了。”我们俩出门有二十来米远,就看见个公共厕所,进去一看,也笑着出来了,里面男女厕所中间有道高高的砖墙,砖墙上掏了个大窟窿,洞的大小可容两个人弯腰而过,两边景象相互一览无余。我出来笑着说:“就这个厕所还分什么男女?干脆把墙扒掉好了。”陈玉斌也笑着说:“这好比是男女澡堂子里面挂块塑料布,防君子不防小人。”大嫂叮嘱我们说:“你们看着点儿。”这才跟张彦青进去。
我们四人决定先去游览一下沈雁冰故居,跟旅店的女主人问明路径,便沿着石板路往北走去。一路上商家林立,打铁的、编席子的、卖绸布的、卖锅碗瓢盆的......感觉像是回到了解放前,也有一些店铺卖着现代的服装、塑料制品、家用电器等东西。沿街的房子都是木结构,也没有门,还是用老旧的门板,每家之间以白墙相间,屋顶上全是黑色的瓦片,有些已经生出了茅草。家家门前是街,屋后是河,有几级台阶下到水里,洗菜、淘米都在此进行。镇上河流纵横,不时就要跨过弯弯的拱桥,桥下有乌篷船悠悠而过,艄公不紧不慢地摇着橹,留下一串涟漪。
沈雁冰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大宅院,几重的房屋,在镇上可能是个大户人家,院子里生长着各种花草。
雪霁天晴,一抹阳光从乌云中探出头来,照亮了大地,上山的游人明显的多了,有一些麻雀和喜鹊在雪地里蹦跳着啄着东西。他们两人的身边不时有游人停下来驻足观看,评评点点,我这边就安静多了,但也有几个好奇的人艰难地越过溪流,来到我身边观瞧。雪化得很快,我们不得不抓紧时间,和游人赛跑。我基本上已经画完了,便把画夹支在那儿,过去看看那两人的情况,他们也快结束了。
收拾好工具,背起画夹来到街上,找到我们的自行车,看看表,已经12点多了,西湖边到处都是赏雪的人,不过这会儿只剩下了残雪剩水可供人观摩了。岳庙对面有一家饭店,古色古香的门面,里面热气腾腾的,窗户上结满了窗花。我们一走进去,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感到冻得有些麻木的身体立刻舒缓了过来,从头到脚,连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服。找到张靠窗的桌子坐下来,一人要了半斤饺子,对着窗户哈了口气,将窗花化开,见外面游人如织,在瑟瑟寒风中往来穿梭,更觉屋内的温暖。大家似乎还没从绘画的愉悦中解脱出来,还在兴奋地谈论着刚才的雪景和见闻。饺子已经上桌了,热气腾腾的,是什么馅的都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饺子很香,那以后我再没吃过这么香的饺子,真的!
下午回到学校,学校操场上、花园里、草地上到处都是玩儿雪的人,树上的积雪已经化的差不多了,露出树木本来的面目。回到教室,将今天的成绩挂在墙上,自然少不了大家的评点,暗自欣赏了一会儿,感觉不错,心情也就愈发好了。
十四、春假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早,先是梅花吐艳,在瑟瑟寒风绽放着小巧的花蕾,接着是迎春花开,到处是金黄一片,然后就是百花争春,玉兰、辛夷、茶花、桃花、杏花、梨花......一朵朵、一片片地绽放枝头。天气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暖了,昨天还穿着厚厚的棉衣,今天太阳一照,就得换上春天的服饰。
春天来了,马上也就放春假了。春假大概只有南方的高校有这一传统,北方没听说过。所以当同学们议论着春假何处去的时候,我感到有些惊奇。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就是春假时间,一般假期为三天左右,现在每周休息两天了,大学里的春假时间是否也延长了?我不太清楚了。春假照例是踏青的时节,全家人一起游玩儿,或荡舟湖上,或徜徉在草坪花丛间,饿了就在外边野餐,渴了就捧一捧山泉水,等夕阳西下,便带着一身花草的香味踏春归来,相当惬意、舒适的生活。
学生渡春假的方式无非有几个:离家近便的大都要回老家看看,离家远的大都呼朋唤友外出旅行,什么也不想干的就在宿舍里蒙头大睡。我离家远,自然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在宿舍睡觉,又觉得心有不甘;外出旅行,却找不到合适的同伴,班里同学中回家的就有一大半。正觉得无处可去,午饭时陈玉斌来找我商量:“春假我们想去乌镇写生,你去不去?”我问他:“都谁去啊?”他说:“就我们两个人。”我明白,他说的“我们”不包括我,他指的是大嫂,他女朋友。我本来还挺有兴致的,听他一说,便有些犹豫,他们两口子出去卿卿我我,我去算什么?当电灯泡啊?他怂恿我说:“你再去找个人嘛,人多点热闹,玩也能玩得起来。”我只好说:“我先找找看吧。”
想了想,班里并没有合适的人,男生并不想找,两个大老爷们出去就没什么意思了,女生似乎并没有和我单独出去旅行的人缘,外班的只有葛慧玲和张彦青交情不错,松田美希不是美术系的,出去只能傻坐着。所以下午上公共课,我特意坐在张彦青后面,瞅着别人不注意,小声问她:“春假你想去干什么啊?”她也小声说:“还没决定呢。”我说:“咱们一块儿去写生吧?”她问:“都有谁去啊?”我说:“咱们俩人,还有陈玉斌和大嫂。”她一听有点犹豫,又问道:“你们想去哪儿啊?”我说:“乌镇,江南水乡,还是沈雁冰的故乡。”她想了想,才点点头说:“好吧。”她身边的女同学听见我们小声说话,扭过头来看我们,她冲我使了个眼神,便转过身去。我突然觉得心上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整个人也兴奋起来,甚至已经盼望着春假快点来临。
四月四号一早,陈玉斌就来找我,我拿起行李就走,也没什么好带的,主要是绘画工具,还有些洗漱用品。到了食堂,又买了点面包、蛋糕什么的,预备路上饿了好吃。大嫂早在食堂等着了。我们三人又到女生楼下找张彦青,老远就看见她在风中站立,长发飘逸。
坐上公交车先到了武林门车站,我和陈玉斌进去买票,车站里全是人,好容易才挤进去买到了去桐庐的车票,出来时,发现张彦青已经和大嫂混熟了,两人有说有笑的。
检票上车后,才发现这车实在有些破旧,比市内的公交车强不到哪儿去。车座上的座套都已经抹的发黑了,看不出它本来的面目,估计秦始皇他奶奶那会儿可能洗过一次。车窗玻璃上的尘土能有二指厚,都快看不见外面的景物了,不知何许人用手指头在车窗上写上了几个字,仔细瞧瞧,发现是“该洗车了”,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XX客运公司是混蛋”,后面是一连串的惊叹号,我们不仅笑了起来,心想:这客运公司竟然将此墨宝保存起来,可见管理真是混乱至极。
还好,我们四人都不太讲究。美术系的学生们就是想讲究也讲究不了,天天不是颜料就是铅笔、木炭条,手上不是黑的就是彩的,难免抹不到身上去。女生们还经常换洗一下衣服,男生们大都由他去了,所以有句俗话:“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美院的。”牛仔裤是美术系学生的必要装备,橡皮黑了、手上脏了,就往牛仔裤上抹,反正也看不大出来。我们是出来写生的,所以全部都是牛仔装,也不管它车座是什么颜色的了,该坐还得坐。张彦青用纸巾在车座上擦了两下,见没什么用,便也坐下了。
车上人很快就满了,也有一些衣着鲜亮的夫人、小姐,看见车子不免絮叨几句,但也没见她们站着。司机吆喝了几声,数了数人头,便开车前行。车子往前蹿了两窜,我们仿佛骑在马上,大家不免有些惊叫,又颠簸了两下,方才摇摇晃晃地走了。
车子的颠簸就象是摇篮的颤动,很快就把我晃睡了。一觉醒来,见我歪在张彦青的肩膀上流着哈喇子,她也睡得正香。望望窗外,是一片乡村景象。估计快到了,便把张彦青叫起来,她揉了揉眼睛,睡意朦胧地问:“到了吗?”我说:“应该快了。”两人掏出面包、蛋糕,就着矿泉水随便吃了点。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15节
《我的大学四年--70后的美院经历》 第15节
作者: 石韵zhouhuiying
下了大车又换乘中巴车,沿着乡村的公路时走时停,售票员不时地停下来招揽客人,在一个大点的乡镇干脆不走了,停下来等客人上满。我实在忍不住了,跟乘务员交涉,她一概回答:“马上就走。”可这“马上”了十多分钟,也不见有走的意思。我只好帮着她拉客,学着她的腔调跟着她喊:“噢(乌)怎(镇)去的了,噢(乌)怎(镇)去的了,马夯(上)走的来!”张彦青笑得都快喘不上气了,车上的乘客全都跟着大笑,那乘务员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看看又上来两个人,就催着司机开车走了。
汽车将我们四个人放到了一座桥头上,我们站在桥上向四周看去,到处都是黑瓦白墙的老房子,镇里似乎只有一纵一横两条柏油路,其余街道都是窄窄的青石板路面。我们决定先找家旅馆住下来,便沿着石板路往前走,不多远就看见有座房子前挑着面旅馆、住宿的小旗子,走近了才发现是座古老的房屋。迈过高高的门槛,女主人热情地迎上来询问,屋里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结构,一面临街,一面临水,楼下还有几间房用来出租。这种民居很合我们的意。
到房间里面看了看,房间不大,刚好摆开两张床和一张桌子。床是老旧的架子床,基本上可以当文物了,只不过没有精美的雕花纹饰,只是四根花柱顶着个顶盖,也没有门围子,床板用棕绳编织而成,铺着被褥。房间的隔墙全是木板制成,油漆早已脱落,依稀可见上面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的红漆痕迹。桌子也是文革产物,因有“农业学大寨”字样,上面摆了台14寸的电视机,也不知道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就连暖瓶都有些古样,竹编的外壳,竹子已经被磨得油亮。推开木头的窗户一看,外面是京杭大运河,河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我们问了问价格,五块钱一天,确实便宜,便决定住下来。
张彦青和大嫂住在隔壁,我们在中间一间房,旁边还有一间。坐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儿,两个女生去找卫生间。旅店里面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得去外面的公厕。两个人去了没一会儿就回来了,笑着让我们去给她们望风,我们两人都感到奇怪,她们也不说清楚,笑着说:“你们去看一下就明白了。”我们俩出门有二十来米远,就看见个公共厕所,进去一看,也笑着出来了,里面男女厕所中间有道高高的砖墙,砖墙上掏了个大窟窿,洞的大小可容两个人弯腰而过,两边景象相互一览无余。我出来笑着说:“就这个厕所还分什么男女?干脆把墙扒掉好了。”陈玉斌也笑着说:“这好比是男女澡堂子里面挂块塑料布,防君子不防小人。”大嫂叮嘱我们说:“你们看着点儿。”这才跟张彦青进去。
我们四人决定先去游览一下沈雁冰故居,跟旅店的女主人问明路径,便沿着石板路往北走去。一路上商家林立,打铁的、编席子的、卖绸布的、卖锅碗瓢盆的......感觉像是回到了解放前,也有一些店铺卖着现代的服装、塑料制品、家用电器等东西。沿街的房子都是木结构,也没有门,还是用老旧的门板,每家之间以白墙相间,屋顶上全是黑色的瓦片,有些已经生出了茅草。家家门前是街,屋后是河,有几级台阶下到水里,洗菜、淘米都在此进行。镇上河流纵横,不时就要跨过弯弯的拱桥,桥下有乌篷船悠悠而过,艄公不紧不慢地摇着橹,留下一串涟漪。
沈雁冰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大宅院,几重的房屋,在镇上可能是个大户人家,院子里生长着各种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