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子书

Home Category

隋乱 [341]

By Root 5620 0
受怕的日子.

"大隋向来言而无信,狗官是骗你们的.把荒地给了你们,他向城里的大户们怎么交代?"开始的时候,王须拔用类似的话安抚他的子民,也曾收到一定效果.但很快,逃出去的人就偷偷送进信来,说抚慰使大人的确说话算话.他分给大伙的那样土地的原主这几年有的死了,有的逃到别处去了,绝对不可能再回来纠缠.还有一种说法是,抚慰使大人和城里的大户们动了刀子,几个跳得最欢的富豪都被他以勾结流寇,破坏民屯的理由给杀了,脑袋就挂在城墙上.

当然,这些都是谣传,谁也没功夫深究李大人到底和富豪们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反正先逃出去的百姓都如愿在一些军官模样的家伙手里领到了种子、农具和土地.那些新来的兵爷跟众人印象中的兵爷大不相同,非但一个个和颜悦色,并且主动提醒百姓们在各自领到的土地边缘种上高梁,以免将来分不清彼此之间的界限.

有了先行者的榜样,还在山里犹豫的百姓就全坐不住了.为了防止臣民继续逃走,王须拔不得不派人堵住了出山的大小路口.但他根本拦不住那些走惯了山路的脚掌.那些人都来自本乡本土,对五回岭、峤牛山一带的地形比王须拔更清楚.随便钻几个沟,翻几块石头就可以在喽啰兵们眼皮底下消失,还没等喽啰们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山民们已经出现在哨卡外半里之遥.

王须拔不甘坐以待毙,几度率兵杀下山来.但此时的官军却不再是先前那伙任他蹂躏的窝囊废.双方在平原上打了几仗,还没等那些姓李的将军亲自领兵前来,"大燕国"的将士们已经支撑不住了.对方多是骑兵,打仗时从不按照常理.他们总是欺负"大燕国"的弟兄们手中弓箭和铠甲质量不如,远远地便是一阵乱射."大燕国"的将士好不容易冒死冲到近前了,他们又策马远遁.一边跑,还不忘了回头再来一轮回马箭.

几轮过后,"大燕国"的将士们便失去了获胜的信心.光挨打无法还手,这种境遇谁都无法忍受.偏偏对手得了便宜还卖乖,每战之后都把俘虏放回,说他们不是官军对手,与其跟着王须拔胡闹,不如回家去过安生日子.李将军保证不计前嫌,和普通百姓一样发给他们土地和种子.

王须拔见平地上自己打不过骑兵,不得不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在山里设了无数圈套等对方钻.可官军偏偏不上当,每次交战只是将"燕军"赶离平原了事,绝不倾力追杀.

几番折腾下来,贼兵们有力气没地方使.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大燕国"一天天衰败下去.除了哀叹外,无计可施.

山中贼好对付,家中贼却难防."荒唐,难道朝廷派他来,就是让他种地的么?"一些地方官员对抚慰使大人不一鼓作气,入山将土匪犁庭扫穴,却埋头插手地方民政的行为很是不满,私下里怨声载道.可抱怨归抱怨,他们很快发现城里的治安在渐渐好转.随着匪患远去,流民、闲汉们纷纷有了营生,已经清淡了很久的市集慢慢热闹了起来.一些产自塞外的羔羊、牛马等牲畜再次出现在大伙视线内,而一些很久不来的行商,也大着胆子穿山越岭,将本地的特产贩到涿郡、渔阳甚至更远的蛮荒之地.

而一些利益少许受损的富豪们也开始念叨安抚使大人的好处.在李旭的政令中,他们失去了一些什么也收不上来的荒地,但同时每年也不必再为那些土地向官府缴纳赋税.并且安抚使大人亲口承诺,待地面上完全太平后,那些距离城市更远的废弃村庄也会并入民屯行列.所有无主荒田,大户们可以派家中奴仆去垦,各项待遇和流民垦荒等同.

自从大业九年,朝廷为了避免土匪掠民为兵,下令将远离城市,无力筑堡垒自守的村庄全部放弃掉后,那些曾经的沃土已经成了兔子和野狼的安乐窝.没人敢到远离城市五十里外的地方种田,即便土地里能长金子,大伙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险.抚慰大使李旭宣布他将从土匪和野兽手里重新夺回那些土地,无疑让很多人兴奋得两眼放光.虽然此举与朝廷的政令有些抵触,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地方官员和豪门集体保持了沉默.

"那小子仗着陛下的信任,已经荒唐惯了,这点小事不算大错.况且田地夺回来,大伙都有好处分!"几个郡守私下通气时,如是说道.弹劾了几次李旭没效果后,他们也有些泄殆了.据消息灵通的人说,朝廷不是不想撤换李旭,但第一陛下本人的态度十分难猜,贸然给李旭小鞋穿,难免有人会再度被发配到岭南捉大象.二则除了李旭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外,其他人还真不愿意到这四战之地,同时面对漫天王、历山飞、窦建德和张金称.况且虎贲大将军罗艺早晚必反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他要是造了反,第一个挡在他南下路上的便是原来汾阳军.大隋朝不乏能征惯战的勇将,可有胆子与罗艺麾下虎贲铁骑对阵者,实在找不出几个.

出于上述种种或实或虚的原因,官员们暂时接受了李旭的荒唐.可入夏后,新任六郡抚慰大使,汾阳军大总管李旭的另一道更荒唐的命令却让大伙彻底坐不住了.他居然以军队、官府和民屯缺乏干才为名,张榜招贤.公然宣布无论出身门第,只要自认为有些本事的,无论是在武艺和谋略方面,均可自荐.所有人等只要通过考试,便授予官职,唯才录用.

"这简直是无法无天!"几个郡守气得直跳脚.地方官员和朝廷官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虽然郡守和郡丞、县令这个级别的官吏都有朝廷任命.但主簿、功曹、西曹、金、户、兵、法、士诸吏,向来归郡守们自行辟置.李旭出榜募贤,并许之为官.就等于直接入侵了郡守和县令们的权力范围,不由得大伙不有所动作.

六位郡守以及各自麾下官员三十余人,联名写信到抚慰大使府抗议,宣布如果抚慰大使不放弃对日常政务的侵扰,他们将不得不集体挂冠,以示抗议.众官员不求能让李旭收回成命,但是认为见识了自己一方的真正实力后,这位年少无知的抚慰大使必将有所收敛.谁料信刚送到抚慰大使府上的第四天,李旭便派兵将几位郡守陆续请到了博陵.他拿出朝廷赐予的印信,当众宣布,既然身为抚慰大使,奉旨黜陟选补郡县文武官,就不能做睁眼瞎,对地方官员的玩忽职守行为视而不见.

"各地官员畏匪如虎,每每贼未至,而守土料民者先逃.深负皇恩,罪不容恕.然念各地流寇势大,郡县兵卒不齐,本官暂时不予追究!"众人印象里只会马上抡刀的李将军咬起文嚼起字来居然琅琅上口.只是字句里所隐含的威胁意味,就像一根从天而降的大棒子,瞬间就将六位地方父母官打得眼前金星直冒.

到了这个时候,大伙才想起眼前这位出身寒微的粗痞,手中居然还有自行任免地方官员的权力.虽然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家族撑腰,朝堂中也不乏后台.但逼得对方动了粗,以"畏匪如虎,弃城不战!"的罪名将自己一捋到地,恐怕朝廷也只会对此睁一眼闭一眼.

"据我所知,诸位麾下,即便最少的一个郡,也有官吏百余人.诸位弹劾本官不肯入山剿匪,敢问这些年来,你们麾下哪位郡丞曾经主动和土匪打过一仗啊?诸位肩头有料民之责,敢问这些年来,怎么百姓越来越少,流贼越来越多?"李旭得理不饶人,冷笑着发问,直逼得几位郡守个个面色如土.

"既然各级丞、尉、兵曹不敢领军保境安民,要这些地方武职何用?既然各级主薄不能替苍生谋福,留这些主薄何用?"他挥挥手,命人拿上来一大叠状纸,"诸公只顾着去朝廷弹劾本官,但本官手里也有一堆弹劾诸公尸位素餐的条子,你等说本官是否该秉公处理呢?"

"那,那都是些刁民,刁民诬告.大人,大人千万,千万不能当真!"赵郡太守祖得仁吓得浑身直哆嗦,结结巴巴地回应道.

有道是,现官不如现管.众人在地方上任职多年,有时难免自以为树大根深,做一点出格的事情.况且收受贿赂、任人唯亲是大隋朝的吏治实情,仔细牵扯起来,恐怕谁屁股底下都藏着一堆屎.李旭隐忍了大半年时间来收集大伙的罪证,想必掌握在手的已经不少.众人再跟他硬碰下去,下场绝对是身败名裂.不如先服一个软,等这粗痞火气消了,大伙再找别的机会收拾他.

抱着类似的想法,其他几个郡守也站起来向李旭作揖赔罪,"大人一心为社稷和百姓着想,我等也是知道的.有时候是底下人胡闹,我们不得不让大人对他们想法有所耳闻,所以才签名联署为谏.行事虽有鲁莽之处,用意却无冲撞之心.望大人详察,恕了我等一时之过!"

话到了这个份上,按常理对方应该见好就收了.毕竟以一人之力硬抗六郡之官,即便是济景公樊子盖这样的勋臣也要掂量掂量自己一方的损失.谁料李旭不怒则已,,一怒便不可收拾,冷笑了一声,信手提起一分公文,指着上边的文字追问道:"好一个刁民诬告.祖太守,你有几个远方侄儿叫祖君彦吧.李某记得他曾经于东郡为官,后来却因为与上司不合,挂冠而去了.大人可知眼下他去了哪里?"

"君彦,君彦他!"祖得仁的脑门上白毛汗都冒出来了,顺着眉梢鬓角滚滚而下.再看其他几位郡守,脸色全部由白转青,双手握成了拳头,却没半点勇气上前和李旭拼命.

"君彦兄才名远播,陛下早有耳闻.祖家有如此英才,何必让其埋没呢?我这里正缺个长史,祖大人若是有机会,不妨给君彦兄修一封书,让他到我这里来任职!"李旭微笑着,将刀一般的目光从几位地方大员的脖颈上扫过,每看向一人,都看得对方不由自主地低下头去.

祖君彦现在是李密帐下的明法参军,在座每个郡守都心知肚明.实际上,自从民间传言"桃李子"这个童谣将应验到李密身上以来,很多世家大族都派了自己的旁系或庶出子侄前去追随.这也是李密在杨玄感兵败后,到处逃窜却既没被官府抓到,也没被饿死在逃亡路上的关键原因之一.

眼下李旭手中揪到了祖君彦,肯定也查到了其他追随在李密身边的人.顺藤摸瓜,这私通盗匪的罪名看来谁都跑不了.

想搬救兵,已经来不及.想当场造反,六个人的力量加在一起也打李旭一个人不过.面对着眼前这位笑里藏刀的杀神,众太守不得不彻底放弃抵抗."请大人明鉴,我等对朝廷赤胆忠心!"祖得仁带头,其他几个太守相继直挺挺地跪了下去.一边自我辩解,一边咚咚磕头.

"各位大人何必如此,我只是听闻君彦兄的才名,并无其他意思!"李旭赶紧伸手相搀,笑容比寺院里得弥勒还和蔼可亲."临到此地之前,陛下教诲说要我涤汰庸吏,任人唯贤.所以我才想起请君彦到我军中任职.既然君彦兄闲云野鹤惯了,我也不让祖太守为难.况且他只是祖大人的侄儿,即便亲子成年,老父的话还不肯听呢.何况侄儿跟叔叔,表面上看着近,其实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

"大人说得是,大人说得是.君彦那小子自幼忤逆,我祖家早想将其逐出家门.大人看中他是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在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