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乱 [340]
从亲兵的汇报中,李旭得知自己的舅舅曾经拒绝了和大伙一道去临郡暂避的请求.他们认为自己一大把年纪了,对流寇们构不成什么威胁,因而也不会遭难.实际上,旭子认为舅舅之所以不肯加入逃难队伍,是因为他舍不得‘有间客栈’.虽然那间开在官道边上的客栈几乎已经赚不到什么钱,但有它在,便意味着张氏夫妇不属于到妹妹和妹夫家蹭吃蹭喝的废物.老人最后拼死保护的,也是自己的家眷和做人的尊严.
"我派了李祥带一队亲兵护送妗妗去了上谷."萁儿见丈夫的情绪瞬间低落,尽力把话题向旁处引,"让她去散散心也好,要不总是在家中闷着,早晚闷出病来!薛万钧和万侧兄弟来信说,如果你准备进入五回岭剿灭漫天飞的话,他们兄弟会从涿郡出兵配合!遂城的几家大户也承诺,如果大军进山,他们愿意帮忙筹集运送粮草!"
"先缓一缓,现在不是打仗的时候."李旭明白妻子的苦心,笑着摸了摸她柔滑的长发,"现在各地还是以防御为主,等给入了夏,地里的活也忙得差不多了.我会亲自带兵北上."
"你倒是体恤民情,就怕别人不会理解你这份好心!"萁儿笑着仰起脸,眼中满是温柔.自己的嫁了个胸怀宽广,勇于担当的丈夫,这是一个女人几辈子修来的幸福.但嫁给这样一个丈夫注定不会省心,为人宽厚善良是他的长处,也是他致命的弱点.他可以伸开手臂,为你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你也必须小心守护,防止那些射向他薄弱处的明枪暗箭.
就像眼前剿灭乱匪日程安排,一些被漫天王和历山飞吓得寝食难安的地方官员巴不得李旭在击败张金称的第二天便立刻挥师北上,全不顾汾阳军以轻骑为主,在山中作战并非其所长的现实情况.而春天又正是农忙的季节,这个节骨眼上四处征调民夫运送物资,只会逼得更多的百姓成为流寇中的一员.李旭以士卒尚未训练好为由,一再拖延入山剿匪的时间,在一些本来就对其不服气的官员眼里,则成了消极避战,试图保存实力的征兆.
"让他们说去吧.奏折送到朝廷那,未必会有人看.皇上既然把六郡事务都交给了我,到底怎么做,我自己拿主意,不必听他们乱嚷嚷!"李旭毫不在乎地摇了摇头,给了萁儿一个明亮的笑."哪天惹急了我,把他们一个个全撤换掉,省得这帮家伙天天苍蝇般四处嗡嗡!"
"郎君的确应该重新选拔一批贤能.否则,也辜负了你的六郡安抚大使之责!"萁儿的笑容很好看,即便是在算计别人的时候.那是一种与其全身气质十分相称的笑,妩媚之中还带着几分狡猾,几分凌厉,"阿爷常说,当官的人不能过分隐藏自己的力量.如果你对任何人都没有威胁,任何人都可能欺负上门!"
"赶走他们倒是容易,只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填补空缺!"李旭咧了一下嘴,有些无奈地交代.和唐公李渊不同,他这个刚刚崛起的将军麾下没有那么多人才,也没有什么故人子侄和名士贤达慕名前来投奔.到目前为止,他麾下的武将班底完全是从雄武营和齐郡硬凑出来的,至于文职幕僚,至今麾下的几个参军还一人身兼数职,更甭说安插人手去管理地方了.
现实总是令人沮丧,但人却必须坚强地去面对."要不,我写一封信给大哥?"萁儿仰起头,长长的睫毛缓缓眨动.那是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但很快,她清澈的目光就从睫毛下射了出来,声音也从犹豫试探变成了坚决否定,"不行!"一边摇头,她一边笑着说道:"那样会被朝廷注意到阿爷和你交往过密,言官们又有文章做了!"
"言官们的嘴巴可以用珠玉去堵,我从塞外分来的红利还有一些!"李旭想了想,回应,"就怕唐公那里忌讳颇多,上次在太原遇上,他几乎没跟我说什么话!"
"阿爷巴不得将你纳入太原李家呢!"萁儿笑着想,却什么也没有说.这就是丈夫的薄弱处,作为妻子的她,必须以十倍的小心去护卫."阿爷很欣赏你,他不理睬你是怕陛下追究.这些年来,他小心惯了,所以也不可能派人来帮你.倒是博陵周边各郡地方上,有许多名门望族,你让他们推荐一些子弟上来,或可一用!"
这是一种值得尝试好办法,选拔地方大户的子侄入幕,便等于将自己的根基扎在地方上.乱世来临,那些世家大族需要以李旭的强悍来保护他们不受盗匪伤害.而李旭也可以借助这些家族的支持,进而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些人推荐来的才俊,我见过几个.像退之这样智勇双全的人少,倒是像裴蕴大人那样只会上司派马屁和给同僚挑毛病的家伙居多."李旭再次苦笑着摇头,"我用这种人做麾下,恐怕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被他们忽悠傻了!"
"郎君知道他们的缺点,就不会轻易上当!"萁儿与李旭的见解略有不同,"阿爷曾经说过,很多人不是生来就想尸位素餐,幕僚尽不尽职,关键看谁在用他们!"
"我会尽力去试!"李旭笑着承诺.他认为萁儿的话极有道理,唐公李渊说得都是一些经验之谈.但他并不完全认可这些话.危机四伏的大隋朝告诉他,过分地依靠一些家族的势力,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就像一片土地上如果长满了大树,底下的其他庄稼就会因为见不到阳光而闷死.
事实上,李旭以为,大隋朝今天之所以糜烂到如此地步,与其说是杨广一人昏庸糊涂,不如说是世家大族互相勾结,断送了整个国家的生机.那些家族为了自身利益,不惜出卖整个国家,不惜将民间财力压榨到最干.而寒门百姓既找不到人真正替自己说话,又看不到改变自身境遇的途径,不得不铤而走险.
徐茂功就是这样的人.张金称、石子河后来虽然作恶多端,但如果当初有一条活路的话,他们也不会揭竿而起.旭子把剿灭自己治下的盗匪做为了第一要务,却不想把六郡砍成一片白地.
光凭征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几年不只是他一个人曾经大败流寇,但盗匪总是越打越多,直将剿匪者彻底淹没.只有在历城,张须陀通过征剿,裴操之通过安抚,二人齐心协力在乱世中打造出了一片宁静之所.这是一条相对不那么残忍的路.不完全靠屠杀,便让盗匪失去兵源.但这种手段只适合对付张金称、石子河同类的恶贼.对于程知节、徐茂功这种乱世英雄,却未必能收到成效.
旭子需要在张须陀大人教导的方式上再前进一步.不但要让盗匪们闻风丧胆,让百姓重新有一个活命的机会;他还想给徐大眼和无数类似于自己和徐大眼的人以出头的希望.欲做到这些,重手整顿治下官吏是其中一步,但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来替换那些庸吏,以哪一种途径选拔,是关键中的关键.
他不在说话,用手托着下巴陷入了沉思.萁儿敏锐地察觉到李旭并未接受自己的建议,却丝毫不感到生气.一个处处听女人话的男人不会是个合格的丈夫,母亲的经验教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男人."你想事情的样子真好看!"她微笑着说道,向后仰头,靠紧身后坚实的胸口.
第六卷 广陵散 第一章 雷霆 (四)
就在李旭为何时对山区用兵而烦恼的时候,"大燕国"漫天王也在为同样的问题而挠头.自大业十二年起,他的一双眼皮每天都跳个不停,俗话说"左眼皮跳财,右眼皮跳灾",可这两个眼皮一起跳的日子,就让人实在没法捱了.
"***,与其如此,不如尽早作个了断!"王须拔用手在御案上重重一拍,咬牙切齿地骂道.那个黄梨木案子是他从一家老财的书房中搬来的,结实异常,再锐利横刀砍上去也能嘣出个豁儿.在他的一拍之下,居然嘎嘎吱吱响了几声,瞬间散了架子.将摆在桌案上充门面的磁器、漆器、金盘、玉盏摔了满地.
"大王,大王您怎么了!"几个亲兵惨白着脸冲入由寺庙改造成的金銮殿,趴在地上,惊惶地询问.大燕王最近的火气比较旺,这是整个"大燕国"都众所周知的事实.昨天被他一脚踢死的王妃的尸体还摆在宫门外的老槐树下,大伙看着可怜,但没有大燕王的口谕,谁也不敢让她入土为安.
"滚,滚,全都给我滚,老子看到你们这些鸟人就烦,都滚到山外去,拿着锄头去刨食,再别回来,统统都别回来!"王须拔抬起腿,一脚一个,将忙碌着收拾地上‘破烂儿’的亲兵们全部踢倒.也许是念到了往日情分,他没有用全力.亲兵们揉着屁股,连滚带爬逃出庙门,蹲在树荫下相对摇头.
日子没法过了,虽然随着天气的转暖,山风已经不再如刀割般刺骨,但大伙的心却越来越凉.也不怪大燕王脾气暴躁,即便是大隋皇帝陛下,如果他发现自己的子民数月之内逃走了一半,心中也绝不会波澜不惊.
而自开春以来,"大燕国"的人口减少了何止一半!被协裹来的百姓们开始还是三三两两地借着走亲戚为名向山外搬迁,后来干脆成群结队的向外逃.漫天王派了麾下兄弟去阻拦,结果一些发誓同生共死的兄弟们也纷纷开起了小差.仅仅过了三个月,夹在五回岭、飞狐关和峤牛山之间的国土就空旷起来,寻常时被视作宝贝打破脑袋争抢的野菜长到了半尺多高,叶子老得都掐不出浆了,却没有人再去采挖.
这一切都是拜朝廷新派来的那名狗官所赐.此人不仅用兵厉害,治理地方也端地有一套.刚刚赴任没几天,就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将上谷、恒山、博陵、赵、涿、信都六郡所有远离县城十里之外,已经荒废了的无主土地全部划分为民屯.各郡无田产的百姓均可到官府认地垦荒,每成丁男子最多可认领平地十五亩.官府借给农具和种子,赋税按照城市附近良田的一半缴纳.连种五年以上并按期缴纳赋税者,则该份田产归开垦者自己拥有,官府发给地契,绝无抵赖.
那可都是些刨一镐头就能流出油来的平地啊!虽然荒废了有几年了,早春时也被暴雪蹂躏过.但放把火烧一烧,再用犁拉出几道沟来,种一些荞麦、黍子等低产易长的晚粮上去,冬天时一家大小绝对不用再饿着肚子喝西北风.
过去流民们不去垦荒,一则是因为手中没有种子,二来是因为很多土地的主人还活着.虽然他们躲在城内不敢派人前来耕种,一旦你有了收获,这些人肯定红着眼睛给你纠缠不清.再者,大伙就是怕土匪来抢,让整整一年忙碌顷刻间化为乌有.可狗官在命令里说了,秋收时他会派军队到各屯田点驻扎.有谁想枪粮,先问问他麾下弟兄们手中的刀答不答应.
有了这一条保障,很多"大燕国"臣民都动了心思.王须拔的"领土"都在山里,收成不到平地的一半.况且大燕王的赋税根本没有定数,想收多少,几时收,全要看他老人家心情好坏.过去大伙是在城里找不到活路,才不得不逃到山区来.眼下既然外面有了出路,谁还愿意再过这种既艰苦又担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