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那点事 [35]
火速行动,很快就拿出了处理结果。不同的悲剧现场,相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一直这样不断的“下不为例”,就只能让老百姓绝望。很多时候,老百姓只知道处理了几个当事人,永远难以知道事故真相,包括山西黑砖窑事件,虽然很快处理了一批官员,枪毙了一个打手,而黑砖窑事件背后的真相却依然没被揭开。如果这次凤凰塌桥事故的调查处理结果也是这样的话,不但无法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根除那些人为的灾难,悲剧依然会在某个时候重复上演,而且老百姓会感到彻底的绝望。
所以,彻底公布事故调查结果,包括每一个细节,不管真相多么残酷,都应该如实公布,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严惩,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看到政府“下不为例”的真正决心,才能看到政府惩治腐败的真正希望,也才能抚慰人心。
2007年8月20日屈默于广州
《杂文报》约稿文章
多年后,我们为什么不愿回母校?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正是人人穿着喇叭裤,向往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激情年代,就连我那生于五十年代初的语文老师也要我写篇想象作文《2000年后回母校》,以表达对未来“现代化生活”的无限期待。现在猛然想起来,真让我感慨。虽然在我快进入30岁的2000年,没能看到我小学时描绘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幸福场景,但至少让我看到了小学作文时描绘的“美好愿景”:人们可以像孙悟空那样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机器人除了不能代替人结婚做爱生子外,啥事都可以干。只是遗憾的是,颇有远见的语文老师做梦也没料到,2000年后,我们都不愿回母校了。
站在幸福的2000年后的门槛上,遥想当年的母校,才蓦然发觉母校于我已经渐行渐远,远得有些陌生了,甚至回母校都是一种负担。曾经在2000年初回过一次小学的母校,那个简陋却给我童年无限快乐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片荒芜的杂草,就连校门口那棵枝叶繁茂的黄角树,也已经卖给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校门外的那条小河,曾经可以俯身直接饮用,现在已经成了一条臭水沟。我在那次回母校后,在老得我快认不出的小学老师的陪同下,心里十分的失落,暗暗地对自己说,儿时美好的记忆再也找不回来了,或许今生我再也不会回到那个记载了我童年美好愿望的母校了。
岁月已经将小学的母校变得面目全非,不回也许还能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而一旦回去之后,徒留一丝怅然,久久挥之不去。小学的母校是没法回去了,而中学的母校,回去之后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去年回家,去中学的母校拜访曾经的老师。校园依旧,那个早恋时约会的小花台还在,只是岁月让它显得有些斑驳了,充满沧桑,但故地重游,却也十分的温馨。在一一拜访过曾经教我的老师后,有种复杂的情结难以言说。不少优秀的老师奔波忙碌在校内校外,在好几所民办中学身兼数职,赚外快,累并快乐着,也幸福着。当曾经敬佩的老师,突然像一个精明的商人,要你帮忙招生,办培训班,拉赞助,卖复习资料时,失落的不仅仅是心情,曾经纯洁的校园多了些世俗的烦恼。当走出中学的母校门口时,我突然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说不清,理还乱的烦忧。当少林寺的和尚开好车,打手机,用笔记本电脑笑看红尘的时候,你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佛在心中的那份淡定与虔诚。母校的老师开始用商人的口气与你探讨问题的时候,母校也就和曾经神圣的少林寺一样,开始变得陌生了,俗气了。
小学的母校让人失落,中学的母校让人陌生,而大学的母校离我们时间最近,却离我们的心最远。
今年国庆期间,有大学同学相邀回母校看看。走在大学熟悉的图书馆、电影院、英语角,竟然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份美好感觉和回忆了。那个我曾经吟诵《再别康桥》的荷花池不见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气派的老师宿舍,那个古典的长廊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颇有规模的电教室。曾经住过的宿舍,再也打望不到对面的女生宿舍了,男女宿舍之间的那个偌大的操场,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学生宿舍。这几年,大学扩招,已经让大学不再大了,让人感觉越来越拥挤,越来越想逃离.
多年后,你会回母校吗?没时间,只是一个善意的托辞和借口。问过不少人,得到的答案大多如此,母校已经被世俗改变得面目全非,回母校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份美好感觉和幸福回忆了,除了深深的失落。变化是难免的,但有些东西是没有必要刻意去改变它,一旦改变了,就什么东西都不会留下,就连那份曾经的美好回忆也会荡然无存。
多年后,我们不愿意回母校,并不是对母校没有感情,只是母校把很多人的美好回忆无情地删掉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美好的,有些看似良好的变化,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言的伤害,比如初相见的那份母校情结。
2007年10月10日夜屈默于广州
其实,我们不做白领好多年
坊间有种调侃的说法:黑领,就是没日没夜的干活总被老板黑掉的人;蓝领,就是干了活也难领到工资的人;白领,就是不干活白白领工资的人。言下之意,白领是上班最舒服最清闲的一族,也是最让人期待的一族。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几个都市白领丽人整天闲着泡吧,与男人周璇,尽管让观众叹息,白领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但究其自由光鲜的生活方式,还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白领的那点找不到爱情的郁闷,总显得有些矫情。但这种矫情终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击得支离破碎。我估计看到这个工资标准的白领一族,普遍要真的郁闷了。根据社科院公布的白领工资标准来衡量,许多衣着光鲜的白领已经被踢出白领圈了。咱远的不说,单就我工作的广州,白领的最低门槛至少也得月入4750元。难怪,社科院的这个白领工资标准经媒体发布后,白领阶层一片叹息之声。我混迹在一个国际保健品公司负责宣传的哥们,近日也有气无力地打电话给我:屈默,我现在月收入只有4500元,已经不再是白领了,以后有什么饭局就别邀请我了,我跟那帮蓝领哥们蹭饭去。哥们尽管是一句玩笑,却折射出白领阶层的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当初,一个叫雅阁女的无聊女人,在网上发出惊世骇人之语:“在我看来,现在月薪低于3000元以下的,基本上可以算下等人了。”自古咱们就有一个好传统,士可杀不可辱。雅阁女不知天高地厚,危言犯了众怒,被网友和媒体一顿狂扁,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不但自以为金贵的肉身被网友的板砖拍得千疮万孔,而且自以为高贵的阴魂也已魄散。从当初痛击雅阁女的主流力量来看,白领的革命激情要远比真正受了侮辱的蓝领、黑领要高很多。
雅阁女的言论,我们只当她是脑子浸了水,其祖宗不在咱们泱泱大国,所以大可不必较真。但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白领工资标准,那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的。从我接触的社科院来看,能入社科院大门的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他们公布的讨究结果,应该是有根有据,具有权威性的。所以白领看到这个工资标准,很多人黯然,不再像当初反击雅阁女那么群情义愤,还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我们不做白领很多年了,只是没人告诉我们真相。这些年来,头顶白领这一桂冠的人,又有多少过着如他们的名字一样光鲜的生活?在他们这些“光鲜”的背后,又掩藏着多少无奈和叹息?目前,房奴、卡奴(信用卡)、车奴、月光族等这些新鲜名词,哪一个不是白领真实生活的写照?人前风光,人后心伤,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承受的新“三座大山”。而这新的“三座大山”,又有几个白领能置身度外?
以往混在写字楼里的人,别人不把自己当白领,自己都要把自己当作是白领。但现在不是你说是白领就是白领了,根据社科院公布的白领工资标准,很多白领如果还叫白领的话,也只能叫伪白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老祖宗这句告诫,被当下白领误读,以致住着花园房,欠着大笔债,拿出大把卡,卡里却没钱。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蓝领的生活,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白领的真实生活,用我隔壁大叔的话说,一群伪白领干得比驴都累,吃得比猪都差,起得比鸡都早,下班比小姐都晚,装得比孙子都好,挣得比民工都少,看着比谁都好,其实勉强解决温饱。他们不过是一群听起来很爽,看起来很美,却干着辛苦活儿,拿着血汗钱,受着脸面与金钱双重熬煎的穷人。
是什么改变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领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原因其实不需要追究。在当前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物价飞涨,工资不见涨,白领的生活质量并不见得就比蓝领高,有时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蓝领大得多。根据现实的物价指数,我们其实不做白领好多年。只是我们都不愿意撕破披在身上的那件“皇帝的新装”。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感谢中国社科院,它至少让白领们不得不清醒地直面现实残酷的问题。
其实,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白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生活心态。人生苦短,有远大志向的,你就尽管去努力奋斗,奋斗之后实在达不到心的期望高度,不妨换种方式生活。没远大理想的,不能兼济天下,就独善其身,心安理得的过着小日子。我是这样安慰拿着4500元工资却苦着脸的哥们的:西藏白领的最低门槛是900元,你要是跟他们比起来,你小子算是金领了。阿Q都说了,“老子曾经也富过啊!”如果心态还摆不平,就学学阿Q吧,老子曾经也是白领啊!
2007年11月4日夜屈默于广州
最后一头猪在东莞将怎样被消灭?
最近有一则非常有趣的新闻,东莞政府下达“禁猪令”,理由是“东莞环境容量日趋窘迫,不堪承受养猪业的污染之重”。东莞市政府提供的资料表明,一头猪排放的污染负荷相当于7个至10个人排放的污染负荷。东莞现有75万头生猪,要新建一座日处理13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有效净化处理。按照现在每吨0.8元的污水处理费计算,一年需要4亿多元污水处理费。第一次看到广州各大报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东莞市政府力排众议,决意要彻底“革猪命”的时候,我就想笑,这确实是一则值得开怀大笑的新闻。我们姑且不论日益开放的东莞,为何容不下一头猪,单就“禁猪令”的理由,就让人想起小学时读《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中的狼说,小羊骂了它,小羊说没有,狼说,你即使没骂,你爸爸也骂了我的,
所以,彻底公布事故调查结果,包括每一个细节,不管真相多么残酷,都应该如实公布,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严惩,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看到政府“下不为例”的真正决心,才能看到政府惩治腐败的真正希望,也才能抚慰人心。
2007年8月20日屈默于广州
《杂文报》约稿文章
多年后,我们为什么不愿回母校?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正是人人穿着喇叭裤,向往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激情年代,就连我那生于五十年代初的语文老师也要我写篇想象作文《2000年后回母校》,以表达对未来“现代化生活”的无限期待。现在猛然想起来,真让我感慨。虽然在我快进入30岁的2000年,没能看到我小学时描绘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幸福场景,但至少让我看到了小学作文时描绘的“美好愿景”:人们可以像孙悟空那样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机器人除了不能代替人结婚做爱生子外,啥事都可以干。只是遗憾的是,颇有远见的语文老师做梦也没料到,2000年后,我们都不愿回母校了。
站在幸福的2000年后的门槛上,遥想当年的母校,才蓦然发觉母校于我已经渐行渐远,远得有些陌生了,甚至回母校都是一种负担。曾经在2000年初回过一次小学的母校,那个简陋却给我童年无限快乐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片荒芜的杂草,就连校门口那棵枝叶繁茂的黄角树,也已经卖给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校门外的那条小河,曾经可以俯身直接饮用,现在已经成了一条臭水沟。我在那次回母校后,在老得我快认不出的小学老师的陪同下,心里十分的失落,暗暗地对自己说,儿时美好的记忆再也找不回来了,或许今生我再也不会回到那个记载了我童年美好愿望的母校了。
岁月已经将小学的母校变得面目全非,不回也许还能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而一旦回去之后,徒留一丝怅然,久久挥之不去。小学的母校是没法回去了,而中学的母校,回去之后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去年回家,去中学的母校拜访曾经的老师。校园依旧,那个早恋时约会的小花台还在,只是岁月让它显得有些斑驳了,充满沧桑,但故地重游,却也十分的温馨。在一一拜访过曾经教我的老师后,有种复杂的情结难以言说。不少优秀的老师奔波忙碌在校内校外,在好几所民办中学身兼数职,赚外快,累并快乐着,也幸福着。当曾经敬佩的老师,突然像一个精明的商人,要你帮忙招生,办培训班,拉赞助,卖复习资料时,失落的不仅仅是心情,曾经纯洁的校园多了些世俗的烦恼。当走出中学的母校门口时,我突然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说不清,理还乱的烦忧。当少林寺的和尚开好车,打手机,用笔记本电脑笑看红尘的时候,你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佛在心中的那份淡定与虔诚。母校的老师开始用商人的口气与你探讨问题的时候,母校也就和曾经神圣的少林寺一样,开始变得陌生了,俗气了。
小学的母校让人失落,中学的母校让人陌生,而大学的母校离我们时间最近,却离我们的心最远。
今年国庆期间,有大学同学相邀回母校看看。走在大学熟悉的图书馆、电影院、英语角,竟然再也找不到当初的那份美好感觉和回忆了。那个我曾经吟诵《再别康桥》的荷花池不见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气派的老师宿舍,那个古典的长廊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颇有规模的电教室。曾经住过的宿舍,再也打望不到对面的女生宿舍了,男女宿舍之间的那个偌大的操场,建起了一排排崭新的学生宿舍。这几年,大学扩招,已经让大学不再大了,让人感觉越来越拥挤,越来越想逃离.
多年后,你会回母校吗?没时间,只是一个善意的托辞和借口。问过不少人,得到的答案大多如此,母校已经被世俗改变得面目全非,回母校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份美好感觉和幸福回忆了,除了深深的失落。变化是难免的,但有些东西是没有必要刻意去改变它,一旦改变了,就什么东西都不会留下,就连那份曾经的美好回忆也会荡然无存。
多年后,我们不愿意回母校,并不是对母校没有感情,只是母校把很多人的美好回忆无情地删掉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美好的,有些看似良好的变化,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言的伤害,比如初相见的那份母校情结。
2007年10月10日夜屈默于广州
其实,我们不做白领好多年
坊间有种调侃的说法:黑领,就是没日没夜的干活总被老板黑掉的人;蓝领,就是干了活也难领到工资的人;白领,就是不干活白白领工资的人。言下之意,白领是上班最舒服最清闲的一族,也是最让人期待的一族。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几个都市白领丽人整天闲着泡吧,与男人周璇,尽管让观众叹息,白领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但究其自由光鲜的生活方式,还是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白领的那点找不到爱情的郁闷,总显得有些矫情。但这种矫情终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公布的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击得支离破碎。我估计看到这个工资标准的白领一族,普遍要真的郁闷了。根据社科院公布的白领工资标准来衡量,许多衣着光鲜的白领已经被踢出白领圈了。咱远的不说,单就我工作的广州,白领的最低门槛至少也得月入4750元。难怪,社科院的这个白领工资标准经媒体发布后,白领阶层一片叹息之声。我混迹在一个国际保健品公司负责宣传的哥们,近日也有气无力地打电话给我:屈默,我现在月收入只有4500元,已经不再是白领了,以后有什么饭局就别邀请我了,我跟那帮蓝领哥们蹭饭去。哥们尽管是一句玩笑,却折射出白领阶层的一种莫名的失落感。
当初,一个叫雅阁女的无聊女人,在网上发出惊世骇人之语:“在我看来,现在月薪低于3000元以下的,基本上可以算下等人了。”自古咱们就有一个好传统,士可杀不可辱。雅阁女不知天高地厚,危言犯了众怒,被网友和媒体一顿狂扁,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不但自以为金贵的肉身被网友的板砖拍得千疮万孔,而且自以为高贵的阴魂也已魄散。从当初痛击雅阁女的主流力量来看,白领的革命激情要远比真正受了侮辱的蓝领、黑领要高很多。
雅阁女的言论,我们只当她是脑子浸了水,其祖宗不在咱们泱泱大国,所以大可不必较真。但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白领工资标准,那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的。从我接触的社科院来看,能入社科院大门的几乎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他们公布的讨究结果,应该是有根有据,具有权威性的。所以白领看到这个工资标准,很多人黯然,不再像当初反击雅阁女那么群情义愤,还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我们不做白领很多年了,只是没人告诉我们真相。这些年来,头顶白领这一桂冠的人,又有多少过着如他们的名字一样光鲜的生活?在他们这些“光鲜”的背后,又掩藏着多少无奈和叹息?目前,房奴、卡奴(信用卡)、车奴、月光族等这些新鲜名词,哪一个不是白领真实生活的写照?人前风光,人后心伤,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承受的新“三座大山”。而这新的“三座大山”,又有几个白领能置身度外?
以往混在写字楼里的人,别人不把自己当白领,自己都要把自己当作是白领。但现在不是你说是白领就是白领了,根据社科院公布的白领工资标准,很多白领如果还叫白领的话,也只能叫伪白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老祖宗这句告诫,被当下白领误读,以致住着花园房,欠着大笔债,拿出大把卡,卡里却没钱。拿着白领的工资,过着蓝领的生活,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白领的真实生活,用我隔壁大叔的话说,一群伪白领干得比驴都累,吃得比猪都差,起得比鸡都早,下班比小姐都晚,装得比孙子都好,挣得比民工都少,看着比谁都好,其实勉强解决温饱。他们不过是一群听起来很爽,看起来很美,却干着辛苦活儿,拿着血汗钱,受着脸面与金钱双重熬煎的穷人。
是什么改变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领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原因其实不需要追究。在当前宏大的社会背景下,物价飞涨,工资不见涨,白领的生活质量并不见得就比蓝领高,有时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蓝领大得多。根据现实的物价指数,我们其实不做白领好多年。只是我们都不愿意撕破披在身上的那件“皇帝的新装”。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感谢中国社科院,它至少让白领们不得不清醒地直面现实残酷的问题。
其实,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白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生活心态。人生苦短,有远大志向的,你就尽管去努力奋斗,奋斗之后实在达不到心的期望高度,不妨换种方式生活。没远大理想的,不能兼济天下,就独善其身,心安理得的过着小日子。我是这样安慰拿着4500元工资却苦着脸的哥们的:西藏白领的最低门槛是900元,你要是跟他们比起来,你小子算是金领了。阿Q都说了,“老子曾经也富过啊!”如果心态还摆不平,就学学阿Q吧,老子曾经也是白领啊!
2007年11月4日夜屈默于广州
最后一头猪在东莞将怎样被消灭?
最近有一则非常有趣的新闻,东莞政府下达“禁猪令”,理由是“东莞环境容量日趋窘迫,不堪承受养猪业的污染之重”。东莞市政府提供的资料表明,一头猪排放的污染负荷相当于7个至10个人排放的污染负荷。东莞现有75万头生猪,要新建一座日处理13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有效净化处理。按照现在每吨0.8元的污水处理费计算,一年需要4亿多元污水处理费。第一次看到广州各大报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东莞市政府力排众议,决意要彻底“革猪命”的时候,我就想笑,这确实是一则值得开怀大笑的新闻。我们姑且不论日益开放的东莞,为何容不下一头猪,单就“禁猪令”的理由,就让人想起小学时读《狼和小羊》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中的狼说,小羊骂了它,小羊说没有,狼说,你即使没骂,你爸爸也骂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