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子书

Home Category

百部同志电影全记录 [2]

By Root 305 0
 铿锵的音乐中,舞蹈家杰尔恩(杰罗恩·克莱比饰)看着孩子们翩翩起舞,他连连摇着头。杰尔恩正打算为一个他所怀念的人编排一个舞蹈,他的助手拿着一张
  老照片揣测,那个值得他怀念的人,是不是杰尔恩的养父呢?
  得知曾在少年时照顾过自己的养父去世,杰尔恩回到了他生活过的那个小乡村参加葬礼。在小教堂的门外,一个酷似自己小时候的男孩的出现,勾起了他的回忆。
  1944年,年少的杰尔恩(马尔顿·斯密特饰),因为战火蔓延到
  阿姆斯特丹而被母亲送到了乡下。他很不适应乡村的生活,尤其是教会的那些教条的规矩。他和在阿姆斯特丹的朋友整天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寂寞的时候,他一个人对着湖泊发呆;他也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但总是受欺负。
  直到有一天,一队加拿大的士兵进驻了他们的村子。他们表演的节目总能让村子里的人们开怀大笑;他们跟村里的姑娘跳舞,深得人们的喜爱。
  其中,最阳光英俊的,当属一个叫沃特(安德鲁·凯利饰)的士兵,他的出现在杰尔恩幼小的心灵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虽然语言不通,但两个人通过眼神传递着自己的情感。他们一起舞蹈,一起歌唱,有时候沃特会驾着军用车把杰尔恩载上一程,带他去湖泊游玩。
  一个迷人的午后,他们发生了性关系。两个人都沉浸在幸福的时光中。直到杰尔恩的养父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养父禁止杰尔恩同沃特来往。但是世俗的束缚并不能阻挡爱情的滋长,杰尔恩仍是不顾一切的迷恋着他的士兵。
  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沃特所在的部队也要撤回自己的国家去了。沃特没有告诉杰尔恩,不忍看到他伤心。沃特为杰尔恩与养父一家拍照片,杰尔恩希望沃特也能一起拍,沃特把自己的身份牌挂在稻草人上,代替自己与杰尔恩留下了合影。
  当杰尔恩得知驻军撤退的消息,他疯狂地赶到军营,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房屋,他感到了深深的失落。
  战争结束了,杰尔恩随着母亲回到了家乡。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个他深爱着的士兵,那个失踪了的士兵。
  杰尔恩的舞蹈快要完成了,这是为了那个士兵而编排的。助手似乎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思,她交给他两张照片,一张是留下的合影;而另一张,是放大了的士兵的身份牌,这也令杰尔恩惊喜不已。
  认同指数:★★★★★
  (跨越年龄、国界、语言的同性之爱,承认同性婚姻的荷兰,处理这种题材,认同已经藏在潜意识里)
  评论:
  和《卡林顿》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战争的背景之下,乡村是爱的桃花源。不同的是,《士兵与男孩》的背景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改编自真人传记的两部影片,都大有挑战传统伦理道德的势头。
  《士兵与男孩》没有《卡林顿》中的多角恋,然而最真挚爱情的背后,是一个年龄差距造成的尴尬,更何况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伊班和查理》中,15岁的查理也已经长成了成人的形状,《士兵与男孩》中的杰尔恩则仍然是孩子的身材和容貌。
  但是与《伊班和查理》相比,这部影片的侧重点又不是讨论社会问题。我们知道荷兰几乎是同性恋的天堂,并不只因为这个国家允许同性婚姻,更重要的是社会意识对于同性恋的理解与认同,这首先是这样的一部影片可以出现的条件(如果出现在伊斯兰国家,导演肯定要被处死);另一方面,因为对于“认同障碍”的消除,创作者所讨论的议题已经挣脱了社会教唆的束缚,而是更加自由的反映爱的伟大。这一点可以从杰尔恩的养父那里看出来。本来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父权形象,但是影片中没有平面的看待这个角色:他并没有起到拆散的作用,而不至于让观众去恨他;他也有自己的爱,而杰尔恩对他也有自己的感情。
  如果说电影中有所批判的,那就是残酷的战争。虽然战争没有直接拆散杰尔恩和沃特,反而算是促成他们相识的条件,但是再做推敲,本质上,正是战争酿成了这段爱情的悲剧么?当杰尔恩望着四壁空空的房间,我们何尝不希望沃特永远留下来。
  与战争形成对比的,是杰尔恩与沃特真挚的爱情,跨越了性别、国界、年龄,不需要语言交流的爱情。他们的相识是从沃特的一个眼神开始,后来沃特开车围着杰尔恩转……这些过程都很少用语言表达,但是又显得如此从容、自然、美丽。当他们两人相处的时候,画面中往往充斥着阳光,而更灿烂的是他们的笑容。
  成年的杰尔恩作为视角,一直用温暖的目光看着自己过往的岁月,因为他从那里得到了爱的力量。
  另外,这部影片也是香港导演关锦鹏的钟爱。
  《王尔德》(1)
  常用外文片名:Wilde
  导演:布赖恩·吉尔伯特(Brian Gilbert)
  编剧:茱利安·米切尔(Julian Mitchell) 根据理查德·艾尔曼(Richard Ellmann)同名传记、奥斯卡·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
  主演: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裘德·洛(Jude Law)
  出品国/地区:英国、德国、日本
  上映时间:1997年
  片长:118分钟
  故事:
  郊外湿粘的泥土,也阻止不了这个有着洁癖男人的兴致。奥斯卡·王尔德(斯蒂芬·弗莱饰)这时候正在美国留学,他下矿井与矿工们交谈,给他们读意大利雕塑家切利尼的自传。矿工们好奇的问切利尼为什么不跟王尔德同来,王尔德笑着向他们解释,切利尼早已经死了。是谁杀死了他?这个问题让王尔德陷入思考。
  回国后,王尔德认识了一个可以倾听他的女人,结了婚,并且很快有了两个孩子。可是事实上,王尔德的生活中有另一半是摊给男人们的,他的男性情人是罗斯。一次外出途中,王尔德看见一张雕塑一般美丽的脸庞。贵族青年博西(裘德·洛饰)在王尔德的面前宛然一笑,一闪而过,但是却终身难忘。仿佛美杜莎之盾,那望去的一眼,几乎决定了王尔德后来的命运。
  当时的王尔德从博西的目光中逃窜出来,可命运却是不可以逃避的。王尔德的戏剧在剧院上演,他辗转于交际场所,又遇上了博西。这个小青年当初对他似乎还有些崇拜,言语中吐露着优雅,但是又仿佛可以看见他的放肆。他出生在道格拉斯爵士家里,从小娇生惯养,造成了他叛逆、自私的性格。王尔德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博西的一切,包括那些最坏的缺点。他总是可以从博西的眼中找到爱情和灵感。博西也深爱着王尔德,可是渐渐的,他的本性开始袒露。王尔德尽量的满足博西的各种过分的要求,哪怕他浸泡在糜烂的生活中,他也同样无奈的纵容着。
  博西的父亲,老道格拉斯听闻了儿子的事情,显然是非常的愤怒。这种违反常理的爱情,竟然出现在他们的家族,他深深的感到污秽、恶心。于是他开始用各种方法警告、威胁王尔德,断绝了儿子的生活来源。虽然王尔德百般呵护,但是任性的博西总感觉不到安全感,他甚至会在王尔德的怀里哭泣。王尔德有时候也会融入家庭生活中,他给孩子们讲了他最新写好的童话《自私的巨人》。
  王尔德不顾罗斯的劝阻,任凭着博西折磨自己。生病的时候,博西仍然对他恶语相向;看着博西跟其他男人交欢,王尔德只能拿出自己的宽容。
  王尔德在博西的怂恿下,决定把老道格拉斯告上法庭,可是,很快这个官司成为他自投罗网的行为。法庭真正要审判的人,正是王尔德。王尔德为此承受了两年的劳役,尽管罗斯为他奔走营救,但是也无济于事。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妻子的宽容与理解。王尔德决心出狱后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红颜薄命,妻子没等到丈夫出狱就与世长辞。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王尔德又遇到了博西的微笑,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从字幕上,我们知道:奥斯卡与博西三个月后分手,晚年生活在巴黎的一家廉价的小旅馆里。1900年,他去世的时候才46岁,只有忠诚的罗斯陪伴在他身边。
  认同指数:★★★★☆
  (与之前两部传记片相比,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奥斯卡·王尔德与两个情人的爱情)
  评论:
  在这部影片之前,20世纪60年代有两部关于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片。但是由于审查制度,影片着重表现的是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对于王尔德的同性恋性取向讳莫如深或是蜻蜓点水。
  从理查德·艾尔曼写的传记中撷取素材,加上从王尔德的作品《自私的巨人》中得来的灵感,影片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一代文学大师。精致的置景、化妆、服装,加上流畅的视听语言,与其它表现同时代英国的影片相比,《王尔德》是非常精致、细腻的一部。
  王尔德与博西的第一次见面,被很传奇的演绎出来。那几乎是一个“致命邂逅”,马车上的王尔德,看见街边的博西,莫名其妙的一个微笑,是友好,还是崇敬——抑或是爱情。看到如此俊美的裘德·洛,我就开始担心这个男孩究竟是不是男主角,如果他只是一闪而过的客串角色,将会是多么沮丧的事情呀。果然,在随后的一次酒会上,他们又相遇了。
  王尔德大部分作品在影片中都仅作为历史背景出现,例如《认真的重要性》上演,在影片中仅仅作为一次戏剧演出出现,仅仅因为它是王尔德的作品。但是创作者抓住的一个作品就是《自私的巨人》,王尔德为他的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刚刚创作好的童话作品,这个故事还作为画外音出现在影片中。这部影片的主要线索是王尔德的爱情,而我们发现,王尔德就恰恰是那个“巨人”,博西则是那个“男孩”:“你让人们到你的花园里来,我要把你带去我的花园──天堂。”
  这是一个执迷不悟的爱情故事,王尔德对于美的追求是众所周知的。博西身上的美,除了漂亮的外表,还有他的颓靡、任性、放荡。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让王尔德不自觉的与颓靡之美结下了孽缘。看似与王尔德的文学没有关系,实际上影片中的爱情剖析的是王尔德的人生,又岂不是对于王尔德作品的真知灼见呢?
  影片一开始,创作者安排了王尔德给美国的矿工读《切利尼自传》,这似乎已经预言了他自己的宿命。影片表现的对象,也因此扩大为一类人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扮演王尔德的斯蒂芬·弗莱本身也是一位作家,他的演出很出色,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年龄太大。裘德·洛,嗯,不多赘述了,自从看了这部影片,他就是俺一直觊觎的梦中情人啦!真是太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在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