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同志电影全记录 [1]
电影的创作;1980年,同性恋组织抗议《巡航》的上映,他们为荣誉而战;1992年,《新酷儿电影》一文发表在权威杂志《视与听》上,这时候,美国的大地上已经诞生了格雷格·阿拉基、格斯·范·桑特这样的新锐而又成熟的导演,《费城故事》感动美利坚,罗伯·爱泼斯坦和杰弗里·弗里德曼致力于纪录片的创作,弗朗索瓦·欧容的才华展露,伊藤·福克斯与亲密爱人合作,关锦鹏出柜,日本同性恋漫画大量改编电影,崔子恩玩DV……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目睹了同性恋题材走入主流电影,或是找到了自己另外的位置。
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断背山》大热,《卡波特》、《穿越美国》的主演也成为焦点。如今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如果少了几部有分量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那可真让人感到落伍,连时髦都赶不上。这本书里收录的影片,大都揣个“金XX”或者“银XX”在怀里。在市场方面,又有一批带着同性恋情节的影片,非常争气的把观众的钞票大把搜刮:仅1999年,就有《男孩别哭》、《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天才雷普利》三部卖座的同性恋题材电影。我们没有弹冠相庆,这是同性恋题材在电影界应有的地位和结果,这个族群不自觉的展露了自己的优越性。
从王尔德的创作时期,我们就看到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艺术家的近亲关系。欧洲大师们下意识的沿袭了这种倾向,《魂断威尼斯》中沉缓的镜头语言;《索多玛的120天》放肆的刺激观众的神经;《水手奎莱尔》中抽象的美术设计;《英格兰末日》、《花园》、《蓝色》则完全抛弃了电影约定俗成的规矩。这种放肆,点缀在世界电影史的叛逆与挑衅中,尤其的显眼,他们也为电影语言的实验、创新,做出了贡献,而这些艺术家,也是可以与米开朗琪罗、柴可夫斯基、福斯特比肩的。
女性主义,在某些方面也是同性恋电影的理论根据。一些女同性恋电影中,伴随着女主人公对于同性爱的选择的,是这个女性对于男性家长的反抗。另一方面,女性不再甘为男性的窥淫对象,一些电影自觉的与男异性恋观众划清界线。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很早就出现了同性恋角色,可是他们往往被表现得隐晦、隐晦、再隐晦。因为审查、宗教,各方面因素,“见不得人”的同性恋得上了失语症。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虽然被改编,但是往往其中的同性恋情节被削弱;有的电影翻拍了之后才有机会表现同性恋情节,例如本书中收录的《双姝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到了传记片中,就基本上缺失了他们的爱情线索:《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直到最近的《亚历山大大帝》,也都只是蜻蜓点水;一些影片不经意间,把同性恋和犯罪、教唆结合在一起:《夺魂索》、《男仆》。可是,渐渐由于酷儿理论的兴起,大众的接受使得正面表现同性恋的电影类型化,类型电影中表现的同性恋正面化,最好的证据就是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那三部影片吧。这些电影的矛盾往往纠结在同性恋上面,他们的性取向与家庭、社会、宗教发生矛盾,最终又完成了救赎。同性恋在电影中并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题材,但是随着创作的积累,正渐渐发展成一种类型。它的兴起、衰落,也都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导言(2)
90年代“酷儿理论”的诞生,伴随的,是“新酷儿电影”的说法。发轫于独立制片,“新酷儿电影”渐渐走入主流市场。这些电影往往由于导演本身的性取向,从来没有把“同性恋”这个问题当作问题,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一个“酷儿”的超然观点摆放在观众的面前。笔者觉得,较之类型电影中的同性恋表现,这倒又是一种进步。这种多样性意识的观点,也必然影响着观众。
这本书做不到什么理论水平,权且是电影的罗列介绍。笔者试图从世界范围内,寻找、挑选有价值的同性恋影片,结合观众的口味,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资料的收藏和精品的鉴赏。为了让条理更加清晰,笔者还根据影片的特性,将他们划分在若干单元中。在评论的撰写中,尽量做到客观的电影观点,又把握同性恋特有的视角,“颠覆”和“认同”,是这本书的两个关键词。笔者还为每部影片拙劣地评判了一个“认同指数”,来说明同性恋题材,对于这部影片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无辜的噱头,一个不经意的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情节,甚至或是这部影片的全部生命。
一、传奇同人爱
《塞巴斯蒂安》(1)
《塞巴斯蒂安》1976《莫瑞斯》1987《爱德华二世》1991《疯狂夜》1992《士兵与男孩》1992《卡林顿》1995《王尔德》1997《情迷画色》1998《挛爱砒霜》2003《女魔头》2003常用外文片名:Sebastiane导演: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保罗·汉弗瑞斯(Paul Humfress)编剧: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保罗·汉弗瑞斯(Paul Humfress)、詹姆斯·威利(James Whaley)演员:莱昂纳多·崔威里奥(Leonardo Treviglio)、尼尔·肯尼迪(Neil Kennedy)、肯·黑克斯(Ken Hicks)、詹纽斯·罗曼那威(Janusz Romanov)出品国/地区:英国上映时间:1976年片长:85分钟剧情:公元303年夏季,国王迪奥克里田的宫殿,被一连串来历不明的大火烧毁,这位年老的皇帝认为是克里斯汀娜等人所为,从而对他们进行残酷追杀。
接下来的一个月,包括国王的亲戚,许多人成为了牺牲品。年末,迪奥克里田回到罗马庆祝登基二十年和大赦年。在12月25日太阳诞生日,迪奥克里田为家人和他的亲信,宫廷警卫队长塞巴斯蒂安(莱昂纳多·崔威里奥饰)举行的晚会上,欢庆达到高峰。
这是一个放肆的狂欢,一群成年男子戴上夸张的生殖器模型,对着一个浑身涂满白色颜料的男人袭击。直到白色的象征性液体喷射在他身上。
气氛缓和下来,却不料,国王宣布塞巴斯蒂安即将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流放,曾经备受宠爱的国王亲信,也未能在这一场宫廷捕杀中幸免于难。
茫茫的沙漠中,塞巴斯蒂安与另外六位士兵一起进行枯燥的训练。训练结束之后,他们就到那片池塘中嬉戏打闹。他们赤裸着壮硕的身体,玩笑、谩骂,互相传送、争抢着水球。
这个时候,塞巴斯蒂安却骑马,独自在另一片小水塘顾影自怜。作为一名圣徒,他不愿意身陷这无聊的生活中。可是他却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视野。
骄阳似火的正午,士兵安东尼和艾德里安在水塘里亲热嬉戏。一切似乎平静如常。他们的统领马克西姆(尼尔·肯尼迪饰)却把赛巴斯蒂安叫来,他要塞巴斯蒂安替他脱靴子,讨论了对于宗教的看法之后,马克西姆让安东尼(詹纽斯·罗曼那威饰)和艾德里安(肯·黑克斯饰)将塞巴斯蒂安的手脚绑在地上。
实际上,马克西姆一直迷恋于塞巴斯蒂安的身体。他抓住塞巴斯蒂安结实的躯干,要求与他发生关系,可是倔强赛巴斯蒂安却无声的抗议着。终于不耐烦的马克西姆斩断了锁链。
塞巴斯蒂安并不理会那些嘲笑他的人们。他依然记得在宫廷里的时候跳的舞,记得自己是基督教圣徒。终于,马克西姆又开始了报复。塞巴斯蒂安虽然被打倒在地,但是他依然唾骂、诅咒着。
直到他被送上十字架,利箭射入他的心脏。他没有后悔,圣徒的身体和心灵永远保藏。
认同指数:★★★☆(塞巴斯蒂安拒绝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实际上却已经贡献给了观众)评论:《塞巴斯蒂安》是德里克·贾曼的第一部影片。但是却是非常特别的一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首先,德里克·贾曼选取了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做为创作题材。他没有重现历史的宏大野心,因为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故事锁定在塞巴斯蒂安被流放在的沙漠中,单调的场景,闭合的人物关系,使得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散漫、随意。前后没太有逻辑性的事件,穿插着抒情的镜头。故事的主线发生在塞巴斯蒂安与马克西姆的关系上。在强权面前,塞巴斯蒂安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保护自己作为圣教徒的贞洁。
贾曼进入电影业之前,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开始进行电影制作,也是从事美术师工作。从《塞巴斯蒂安》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优美画面的孜孜追求。影片中很多镜头的处理方式都是升格之后,配以缓慢的音乐。贾曼还乐意暴露他对男性身体的喜爱。影片中,安东尼和艾德里安在水中嬉戏的场面做了非常细致的处理。升格镜头使得水珠在他们的身上细腻地滑动,近景镜头中,他们的微笑和亲吻都非常轻柔,特写则径直描绘到他们的体毛、肌肉曲线。
对于男同性美的向往,在之前的一些同性恋影片中都有触及。可是《塞巴斯蒂安》却是集大成者。塞巴斯蒂安虽然没有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但是显然,观众已经尽情享受了这部影片的男体盛宴。翠绿色的青草生长在金黄色的沙漠上,映衬着碧蓝色的海洋、清澈的池塘,这些颜色都成了古铜色男性肉体的陪衬。
《塞巴斯蒂安》被当时的影评人认为与帕索里尼、费里尼的影像风格有相似的地方。这种影片一般被放在艺术院线放映。这部影片也让贾曼的美学倾向初露锋芒。在后来的《花园》、《英格兰末日》中,情节已经完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仿佛音乐电视一样的视听语言的展览。
为了增强历史质感,这部影片还以拉丁文演绎,配以英文字幕。
图:塞巴斯蒂安虽然没有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但是显然,观众已经尽情享受了这部影片的男体盛宴。
《士兵与男孩》(1)
常用外文片名:For a lost soldier/Voor een verloren soldaat
导演:罗兰·克博施(Roland Kerbosch)
编剧:罗兰·克博施(Roland Kerbosch)、唐·布洛赫(Don Bloch) 根据鲁迪·范·丹斯(Rudi van Dantzig)同名自传小说改编
演员:杰罗恩·克莱比(Jeroen Krabbe)、马尔顿·斯密特(Maarten Smit)、安德鲁·凯利(Andrew Kelley)
出品国/地区:荷兰
上映时间:1992年
片长:92分钟
剧情:
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断背山》大热,《卡波特》、《穿越美国》的主演也成为焦点。如今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如果少了几部有分量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那可真让人感到落伍,连时髦都赶不上。这本书里收录的影片,大都揣个“金XX”或者“银XX”在怀里。在市场方面,又有一批带着同性恋情节的影片,非常争气的把观众的钞票大把搜刮:仅1999年,就有《男孩别哭》、《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天才雷普利》三部卖座的同性恋题材电影。我们没有弹冠相庆,这是同性恋题材在电影界应有的地位和结果,这个族群不自觉的展露了自己的优越性。
从王尔德的创作时期,我们就看到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艺术家的近亲关系。欧洲大师们下意识的沿袭了这种倾向,《魂断威尼斯》中沉缓的镜头语言;《索多玛的120天》放肆的刺激观众的神经;《水手奎莱尔》中抽象的美术设计;《英格兰末日》、《花园》、《蓝色》则完全抛弃了电影约定俗成的规矩。这种放肆,点缀在世界电影史的叛逆与挑衅中,尤其的显眼,他们也为电影语言的实验、创新,做出了贡献,而这些艺术家,也是可以与米开朗琪罗、柴可夫斯基、福斯特比肩的。
女性主义,在某些方面也是同性恋电影的理论根据。一些女同性恋电影中,伴随着女主人公对于同性爱的选择的,是这个女性对于男性家长的反抗。另一方面,女性不再甘为男性的窥淫对象,一些电影自觉的与男异性恋观众划清界线。
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很早就出现了同性恋角色,可是他们往往被表现得隐晦、隐晦、再隐晦。因为审查、宗教,各方面因素,“见不得人”的同性恋得上了失语症。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虽然被改编,但是往往其中的同性恋情节被削弱;有的电影翻拍了之后才有机会表现同性恋情节,例如本书中收录的《双姝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到了传记片中,就基本上缺失了他们的爱情线索:《宾虚》、《阿拉伯的劳伦斯》,直到最近的《亚历山大大帝》,也都只是蜻蜓点水;一些影片不经意间,把同性恋和犯罪、教唆结合在一起:《夺魂索》、《男仆》。可是,渐渐由于酷儿理论的兴起,大众的接受使得正面表现同性恋的电影类型化,类型电影中表现的同性恋正面化,最好的证据就是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那三部影片吧。这些电影的矛盾往往纠结在同性恋上面,他们的性取向与家庭、社会、宗教发生矛盾,最终又完成了救赎。同性恋在电影中并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题材,但是随着创作的积累,正渐渐发展成一种类型。它的兴起、衰落,也都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程。
导言(2)
90年代“酷儿理论”的诞生,伴随的,是“新酷儿电影”的说法。发轫于独立制片,“新酷儿电影”渐渐走入主流市场。这些电影往往由于导演本身的性取向,从来没有把“同性恋”这个问题当作问题,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一个“酷儿”的超然观点摆放在观众的面前。笔者觉得,较之类型电影中的同性恋表现,这倒又是一种进步。这种多样性意识的观点,也必然影响着观众。
这本书做不到什么理论水平,权且是电影的罗列介绍。笔者试图从世界范围内,寻找、挑选有价值的同性恋影片,结合观众的口味,把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资料的收藏和精品的鉴赏。为了让条理更加清晰,笔者还根据影片的特性,将他们划分在若干单元中。在评论的撰写中,尽量做到客观的电影观点,又把握同性恋特有的视角,“颠覆”和“认同”,是这本书的两个关键词。笔者还为每部影片拙劣地评判了一个“认同指数”,来说明同性恋题材,对于这部影片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无辜的噱头,一个不经意的设计,一个不可或缺的情节,甚至或是这部影片的全部生命。
一、传奇同人爱
《塞巴斯蒂安》(1)
《塞巴斯蒂安》1976《莫瑞斯》1987《爱德华二世》1991《疯狂夜》1992《士兵与男孩》1992《卡林顿》1995《王尔德》1997《情迷画色》1998《挛爱砒霜》2003《女魔头》2003常用外文片名:Sebastiane导演: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保罗·汉弗瑞斯(Paul Humfress)编剧: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保罗·汉弗瑞斯(Paul Humfress)、詹姆斯·威利(James Whaley)演员:莱昂纳多·崔威里奥(Leonardo Treviglio)、尼尔·肯尼迪(Neil Kennedy)、肯·黑克斯(Ken Hicks)、詹纽斯·罗曼那威(Janusz Romanov)出品国/地区:英国上映时间:1976年片长:85分钟剧情:公元303年夏季,国王迪奥克里田的宫殿,被一连串来历不明的大火烧毁,这位年老的皇帝认为是克里斯汀娜等人所为,从而对他们进行残酷追杀。
接下来的一个月,包括国王的亲戚,许多人成为了牺牲品。年末,迪奥克里田回到罗马庆祝登基二十年和大赦年。在12月25日太阳诞生日,迪奥克里田为家人和他的亲信,宫廷警卫队长塞巴斯蒂安(莱昂纳多·崔威里奥饰)举行的晚会上,欢庆达到高峰。
这是一个放肆的狂欢,一群成年男子戴上夸张的生殖器模型,对着一个浑身涂满白色颜料的男人袭击。直到白色的象征性液体喷射在他身上。
气氛缓和下来,却不料,国王宣布塞巴斯蒂安即将作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流放,曾经备受宠爱的国王亲信,也未能在这一场宫廷捕杀中幸免于难。
茫茫的沙漠中,塞巴斯蒂安与另外六位士兵一起进行枯燥的训练。训练结束之后,他们就到那片池塘中嬉戏打闹。他们赤裸着壮硕的身体,玩笑、谩骂,互相传送、争抢着水球。
这个时候,塞巴斯蒂安却骑马,独自在另一片小水塘顾影自怜。作为一名圣徒,他不愿意身陷这无聊的生活中。可是他却已经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视野。
骄阳似火的正午,士兵安东尼和艾德里安在水塘里亲热嬉戏。一切似乎平静如常。他们的统领马克西姆(尼尔·肯尼迪饰)却把赛巴斯蒂安叫来,他要塞巴斯蒂安替他脱靴子,讨论了对于宗教的看法之后,马克西姆让安东尼(詹纽斯·罗曼那威饰)和艾德里安(肯·黑克斯饰)将塞巴斯蒂安的手脚绑在地上。
实际上,马克西姆一直迷恋于塞巴斯蒂安的身体。他抓住塞巴斯蒂安结实的躯干,要求与他发生关系,可是倔强赛巴斯蒂安却无声的抗议着。终于不耐烦的马克西姆斩断了锁链。
塞巴斯蒂安并不理会那些嘲笑他的人们。他依然记得在宫廷里的时候跳的舞,记得自己是基督教圣徒。终于,马克西姆又开始了报复。塞巴斯蒂安虽然被打倒在地,但是他依然唾骂、诅咒着。
直到他被送上十字架,利箭射入他的心脏。他没有后悔,圣徒的身体和心灵永远保藏。
认同指数:★★★☆(塞巴斯蒂安拒绝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实际上却已经贡献给了观众)评论:《塞巴斯蒂安》是德里克·贾曼的第一部影片。但是却是非常特别的一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首先,德里克·贾曼选取了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做为创作题材。他没有重现历史的宏大野心,因为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故事锁定在塞巴斯蒂安被流放在的沙漠中,单调的场景,闭合的人物关系,使得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散漫、随意。前后没太有逻辑性的事件,穿插着抒情的镜头。故事的主线发生在塞巴斯蒂安与马克西姆的关系上。在强权面前,塞巴斯蒂安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保护自己作为圣教徒的贞洁。
贾曼进入电影业之前,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开始进行电影制作,也是从事美术师工作。从《塞巴斯蒂安》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优美画面的孜孜追求。影片中很多镜头的处理方式都是升格之后,配以缓慢的音乐。贾曼还乐意暴露他对男性身体的喜爱。影片中,安东尼和艾德里安在水中嬉戏的场面做了非常细致的处理。升格镜头使得水珠在他们的身上细腻地滑动,近景镜头中,他们的微笑和亲吻都非常轻柔,特写则径直描绘到他们的体毛、肌肉曲线。
对于男同性美的向往,在之前的一些同性恋影片中都有触及。可是《塞巴斯蒂安》却是集大成者。塞巴斯蒂安虽然没有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但是显然,观众已经尽情享受了这部影片的男体盛宴。翠绿色的青草生长在金黄色的沙漠上,映衬着碧蓝色的海洋、清澈的池塘,这些颜色都成了古铜色男性肉体的陪衬。
《塞巴斯蒂安》被当时的影评人认为与帕索里尼、费里尼的影像风格有相似的地方。这种影片一般被放在艺术院线放映。这部影片也让贾曼的美学倾向初露锋芒。在后来的《花园》、《英格兰末日》中,情节已经完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仿佛音乐电视一样的视听语言的展览。
为了增强历史质感,这部影片还以拉丁文演绎,配以英文字幕。
图:塞巴斯蒂安虽然没有把身体贡献给马克西姆,但是显然,观众已经尽情享受了这部影片的男体盛宴。
《士兵与男孩》(1)
常用外文片名:For a lost soldier/Voor een verloren soldaat
导演:罗兰·克博施(Roland Kerbosch)
编剧:罗兰·克博施(Roland Kerbosch)、唐·布洛赫(Don Bloch) 根据鲁迪·范·丹斯(Rudi van Dantzig)同名自传小说改编
演员:杰罗恩·克莱比(Jeroen Krabbe)、马尔顿·斯密特(Maarten Smit)、安德鲁·凯利(Andrew Kelley)
出品国/地区:荷兰
上映时间:1992年
片长:92分钟
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