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抚爱》作者:樊欢 [46]
不上手!"苏林不想再给她任何脸色看。
黎娜上前一步,一个巴掌狠狠地扑在苏林的左脸颊上。苏林顺势踉跄几步,几欲扑倒。耳边火辣辣的,一片嗡嗡像吹萧般的余音。
"我劝你不要自不量力!"黎娜夺门而出。
晃荡一声,门没有关紧,楼上的邻居好奇地走下楼,假装经过窥看。苏林坐到床沿,自我安慰地笑了笑。眼泪立刻扑嗒下来。世界在眼前一阵阵地黑漆,像潮水一般推打胸口,如同窒息。
沈阳来的时候,苏林依然呆滞地坐在那里。听到邻居的形容,他大概知道了发生什么事情。他关了门,把房间稍稍做了清理。然后一语不发地坐在苏林的对面。沈阳看见苏林的脸上有一道细长的划痕。应该是被黎娜的指甲划伤的。他从抽屉里找来云南白药和创可贴,坐在苏林身旁,为她上药。
苏林一动不动,眼泪倾流不息。他知道苏林受的委屈。
很多时候,我们有爱,有痛,有寂寞,都只能隐瞒在心底。谁也不说。所残酷抗衡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沈阳抚着她的脸说。
而叙建所看到的误会,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当他掏钥匙进门,苏林被沈阳拳握着手。苏林的无声恸哭更像电影情节一样描绘着背叛。
叙建的理智像被洪水冲垮了,他几大步跨到沈阳面前,揪起他的衣服,挥臂一拳。沈阳立刻倒戈在地。苏林拉扯他,他不听她的解释,依然顽固执行。叙建大吼:"我对你这么好真是瞎眼!"他气愤,失望,决绝。
听到这句话,苏林已无心再为自己辩解,在这一刻她似乎才懂,原来他们之间的信任如同奢侈品,这么稀少。这或许是他们之间最后走的一步棋。彼此有缘,无奈受不起考验。瞬间她作出决定,不再用力挽留。
苏林淡淡地说了句:"你走吧!"他们像立即划清界限一样,明朗清晰。
叙建把她屋子的钥匙砸在了茶几上,忿忿离去。苏林把沈阳扶起来,自己却再也坚强不起来,扑在他的怀抱大声哭泣。
事情过去一段时间,沈阳劝慰苏林与叙建澄清误会,重新开始。他觉得自己无意成为了他们情感里的一颗沙砾,内心负罪。他不愿看到叙建对苏林的一直仇视,更不愿苏林日夜因着悔意僵直冷漠自己。他能看出她在极力掩藏自己的伤悲,仿佛一种不能外透的羞耻。只能在一种绝对寂静的环境中默默忍受一切委屈。她像接受犯罪制裁一样主动甘愿,毫无怨言。
几周后,苏林没有通知任何人悄悄地离开了C城。没人知道她的去向。她停了自己的手机,失去和一切人的联系。
我最真挚的朋友沈阳。她在信里说。
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在我走之前,我思量了许久,是否该写这封信。但我还是写了,写了很久。写的时候仿佛被一种力量贯彻到底。这可能是我对你的倾吐从不掩饰,所以想说的话可以没有目的,没有章法,没有节制地随时倒露出来。这种表达一直让我对你产生一种亲人一般的感觉,我非常珍惜!你不要问我现在在哪里,亦不要找我,但请相信,过上一段日子我会回来找你。
这段时间你总是劝我重新修复与叙建的关系。我知道你的心意。我和他之间的事,你无须自责。真的。当初迟迟没有确立和叙建的关系,只因我看到了彼此之间生活细节中磨砺出来的细小齿轮。这齿轮在叙建盛大温暖的关怀下熹微得了无痕迹。只能通过漫长的扪心摸索与自我的清醒对答才能窥见。将那些生活中细小的差别放大开来,我发现那是我们之间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的沟壑。彼此相隔不甚千里,只能隔岸观览,却无从泅渡。他待我的好与暖似乎有一天会必会成为对我索取与偿还的筹码。与他相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但他注定不能成为盛放我的容器。我们自始只是挨近,却终究没能在一起。殊途不能同归。
而我与你不同。皆因我们彼此有过欠缺的过往童年,以至带来难以驱除的阴影与伤害。我们才能如此近距离地靠近,并且无法设防。这是需要经历才能体会得到的世间情谊。那份珍惜从不轻易降临一个人的身上。因着这共性,我们阅读到了彼此真相,收获相知相融的默契。这亦是我们命定的缘分。我们可以无限亲近却不亲热。我能感受你身上一种类似我父亲留驻过的气息。这大概也就是当初我们在酒吧认识时所产生的微小作用吧。你带给我的不是好,是远甚于好的安慰。我至为感激。
此刻,我已是一个无心恋战的逃兵。只求拥得一片稀小的僻静。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腾,没有红尘男女的恋事。有的只是芳草碧连天的悦目赏心,和独来独往的悠闲惬意。
记得我对你说过关于父亲的事吗。事实上,我决定开始为我的父亲写一本书,将他的生平撰写出来。这是我惟一可以为他再做的事情。我明白时间在记忆面前的无情,往事在岁月面前的脆弱。只求用简单的笔墨保存这记忆,不让丢失。
再说说叙建,他真是一个难得温暖的男子。遭遇他或许是我的劫数,但劫数已解除,我又是一个人。
你一切都要好好的!
苏林
沈阳把信放回信封,站在公寓的窗台,叹息良久。日式阳台上搁的几盆茉莉抽拨出新的枝桠和嫩叶。那一簇簇的盎然绿意告诉着,阳春三月就这样来了。
第三十三章
女儿突然回家,母亲自然感到意外。但苏林的表情告诉她,一切不必追问。只是母亲对先前之事与女儿仍有怄气。彼此之间交流小心翼翼,显得生分。
苏林没有把为父亲写传记的想法告诉母亲。她觉得这是独自要为父亲做的事情,不应过多麻烦他人的帮助。只是在动笔写之前需要搜集父亲的生平素材,和对往事的一些求证。她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是真实的父亲形象与故事。
为写这本书苏林做足了写作桌下的功夫,几次前往父亲的故乡,通过村里的老亲戚,与父亲有过来往人了解到父亲曾经的往事。她与那些长辈老人坐在深郁的庭院畅谈,一边聆听,一边迅速地记录着笔记。
很多关于祖父,祖母,伯父和姑姑的不知晓的旧事一下子涌入苏林的思绪。当然,还有父亲儿时的记忆。他曾从这里出发,走过许多城市,后来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度过一生。每一次的民族之难都成为他的个人之灾。
苏林在乡下"调查"的那段日子,夜夜不能平稳入睡。总是凌晨以后起床,坐在窗台的书桌前,翻开那布满字迹的笔记,像温习功课一样回顾着各种故事片段。窗外湿润的空气里荡漾芍药和广玉兰的清香。几声狗吠伴着熹微的春风,似乎从好几座山的背面吹来。
虽然父亲的故事年代久远,但是苏林总觉每回想过去一次,父亲的气息更接近自己一点。这种感觉如同不可阻挡的梦魇,始终将苏林置于一种绝对的清醒而饥饿的状态下。苏林恨不得立即开始写。
父亲出生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他出生之时,家乡正闹瘟疫。祖父、父亲年长的几个兄弟姐妹因感染瘟毒都陆续死去。而父亲的大哥哥,也就是大伯父,当时因正在外地读书恰巧逃过此难。瘟疫过后的贫困与战争带来的灾祸使得祖母无力再去抚养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在别人的说服下祖母选择了改嫁,并把当时一岁大的父亲卖给了隔几个乡的另一户人家。
买主是个命贫的寡妇。她过早地失去了丈夫,没有孩子,在旧社会强大的封建传统与宗教面前受到禁忌。她被指责克夫断根的罪名,一直遭受婆家的冷淡。他们不给她粮食吃,还搬走屋里仅剩的东西。但女人没有改嫁,到处揽活干,做事勤快。想攒够钱领养一个孩子,为自己养老送终。在旧时代,没有一个孩子是很让人看不起的。
父亲被人介绍到了这户人家。他进来的时候刚刚学会走路。女人自己没有乳,就把做工节余的钱去兑米粉。她什么都舍不得吃,就为这么一个儿子。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辛,尽管父亲不是她亲生的,她也绝不许别人在父亲面前说。并且坚持认定,父亲就是她的儿子,她的亲身骨肉。
后来,女人又省钱给父亲读书,接受教育。她深知自己没有文化,是个文盲,但绝对不能委屈了父亲,不能让他再次像自己一样的苦命。父亲读书很用功,很为母亲争气。他出生贫困农民家庭没钱买纸笔,便从山下的小溪里捡来一块块光滑平坦的石板,用石子在上面练字。每个学期父亲总是受到学校的奖励。当时的奖品是进口的日本奶粉,非常咸。是战争时期由军队带进来的。
父亲还自学算盘做上会计,为村里丈量土地。叔叔们去奶奶家里背谷子。父亲回家把他们赶走,那时侯他才十四岁,却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父亲在乡下度过了贫穷苦难的童年。
苏林找过当时见证过婴儿时父亲的邻居婆婆。但邻居婆婆已经风烛残年,老得不能说清楚话来。倒是她那和父亲同辈的女儿回忆过这样一幕情景。
那是父亲九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带着大伯父曾经来这里看他。这是父亲被卖后他们第一次来看他。说来奇怪,当时父亲的亲生母亲第一眼就认出了在田地里干活的儿子。她泪流满面地叫喊着他。父亲的大哥哥也在一旁拉着弟弟的手哭泣。而父亲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邻居婆婆见到此景,立刻叫来乡里的人和父亲的养母。乡里人拿着农具一起拦阻在他们之间。养母对着那对母子更是破口大骂,说她乱认亲,要拐自己的孩子。她不让那对母子接近父亲,牵着他回家。赤脚的父亲幼稚得很,乖乖地跟着养母走了。当时他听到背后的哭喊总是不住地回望。那个女人跪在地上,撕心裂肺地捶胸顿足。
自此,父亲的亲生母亲再也没来寻找过他,一直到死。苏林听后来相认的大伯父说,母亲在那边的情况亦是非常不好。自从死了二任丈夫,家里的贫困无法想象。尤其是经历三年大饥荒,母亲饿得奄奄一息。她曾还要大儿子带一布兜米给父亲。她知道自己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小儿子。当时把他卖给别人,无人能体会她的心痛。都是从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没有不看重的道理。但实在是没有办法,养活不起。
父亲的生母后来在文革十年动乱中死去。她死的时候依然喃喃地叫着小儿子的名字。这是她一辈子的伤疤。
黎娜上前一步,一个巴掌狠狠地扑在苏林的左脸颊上。苏林顺势踉跄几步,几欲扑倒。耳边火辣辣的,一片嗡嗡像吹萧般的余音。
"我劝你不要自不量力!"黎娜夺门而出。
晃荡一声,门没有关紧,楼上的邻居好奇地走下楼,假装经过窥看。苏林坐到床沿,自我安慰地笑了笑。眼泪立刻扑嗒下来。世界在眼前一阵阵地黑漆,像潮水一般推打胸口,如同窒息。
沈阳来的时候,苏林依然呆滞地坐在那里。听到邻居的形容,他大概知道了发生什么事情。他关了门,把房间稍稍做了清理。然后一语不发地坐在苏林的对面。沈阳看见苏林的脸上有一道细长的划痕。应该是被黎娜的指甲划伤的。他从抽屉里找来云南白药和创可贴,坐在苏林身旁,为她上药。
苏林一动不动,眼泪倾流不息。他知道苏林受的委屈。
很多时候,我们有爱,有痛,有寂寞,都只能隐瞒在心底。谁也不说。所残酷抗衡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沈阳抚着她的脸说。
而叙建所看到的误会,恰恰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当他掏钥匙进门,苏林被沈阳拳握着手。苏林的无声恸哭更像电影情节一样描绘着背叛。
叙建的理智像被洪水冲垮了,他几大步跨到沈阳面前,揪起他的衣服,挥臂一拳。沈阳立刻倒戈在地。苏林拉扯他,他不听她的解释,依然顽固执行。叙建大吼:"我对你这么好真是瞎眼!"他气愤,失望,决绝。
听到这句话,苏林已无心再为自己辩解,在这一刻她似乎才懂,原来他们之间的信任如同奢侈品,这么稀少。这或许是他们之间最后走的一步棋。彼此有缘,无奈受不起考验。瞬间她作出决定,不再用力挽留。
苏林淡淡地说了句:"你走吧!"他们像立即划清界限一样,明朗清晰。
叙建把她屋子的钥匙砸在了茶几上,忿忿离去。苏林把沈阳扶起来,自己却再也坚强不起来,扑在他的怀抱大声哭泣。
事情过去一段时间,沈阳劝慰苏林与叙建澄清误会,重新开始。他觉得自己无意成为了他们情感里的一颗沙砾,内心负罪。他不愿看到叙建对苏林的一直仇视,更不愿苏林日夜因着悔意僵直冷漠自己。他能看出她在极力掩藏自己的伤悲,仿佛一种不能外透的羞耻。只能在一种绝对寂静的环境中默默忍受一切委屈。她像接受犯罪制裁一样主动甘愿,毫无怨言。
几周后,苏林没有通知任何人悄悄地离开了C城。没人知道她的去向。她停了自己的手机,失去和一切人的联系。
我最真挚的朋友沈阳。她在信里说。
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在我走之前,我思量了许久,是否该写这封信。但我还是写了,写了很久。写的时候仿佛被一种力量贯彻到底。这可能是我对你的倾吐从不掩饰,所以想说的话可以没有目的,没有章法,没有节制地随时倒露出来。这种表达一直让我对你产生一种亲人一般的感觉,我非常珍惜!你不要问我现在在哪里,亦不要找我,但请相信,过上一段日子我会回来找你。
这段时间你总是劝我重新修复与叙建的关系。我知道你的心意。我和他之间的事,你无须自责。真的。当初迟迟没有确立和叙建的关系,只因我看到了彼此之间生活细节中磨砺出来的细小齿轮。这齿轮在叙建盛大温暖的关怀下熹微得了无痕迹。只能通过漫长的扪心摸索与自我的清醒对答才能窥见。将那些生活中细小的差别放大开来,我发现那是我们之间无论如何也填补不了的沟壑。彼此相隔不甚千里,只能隔岸观览,却无从泅渡。他待我的好与暖似乎有一天会必会成为对我索取与偿还的筹码。与他相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但他注定不能成为盛放我的容器。我们自始只是挨近,却终究没能在一起。殊途不能同归。
而我与你不同。皆因我们彼此有过欠缺的过往童年,以至带来难以驱除的阴影与伤害。我们才能如此近距离地靠近,并且无法设防。这是需要经历才能体会得到的世间情谊。那份珍惜从不轻易降临一个人的身上。因着这共性,我们阅读到了彼此真相,收获相知相融的默契。这亦是我们命定的缘分。我们可以无限亲近却不亲热。我能感受你身上一种类似我父亲留驻过的气息。这大概也就是当初我们在酒吧认识时所产生的微小作用吧。你带给我的不是好,是远甚于好的安慰。我至为感激。
此刻,我已是一个无心恋战的逃兵。只求拥得一片稀小的僻静。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腾,没有红尘男女的恋事。有的只是芳草碧连天的悦目赏心,和独来独往的悠闲惬意。
记得我对你说过关于父亲的事吗。事实上,我决定开始为我的父亲写一本书,将他的生平撰写出来。这是我惟一可以为他再做的事情。我明白时间在记忆面前的无情,往事在岁月面前的脆弱。只求用简单的笔墨保存这记忆,不让丢失。
再说说叙建,他真是一个难得温暖的男子。遭遇他或许是我的劫数,但劫数已解除,我又是一个人。
你一切都要好好的!
苏林
沈阳把信放回信封,站在公寓的窗台,叹息良久。日式阳台上搁的几盆茉莉抽拨出新的枝桠和嫩叶。那一簇簇的盎然绿意告诉着,阳春三月就这样来了。
第三十三章
女儿突然回家,母亲自然感到意外。但苏林的表情告诉她,一切不必追问。只是母亲对先前之事与女儿仍有怄气。彼此之间交流小心翼翼,显得生分。
苏林没有把为父亲写传记的想法告诉母亲。她觉得这是独自要为父亲做的事情,不应过多麻烦他人的帮助。只是在动笔写之前需要搜集父亲的生平素材,和对往事的一些求证。她希望自己写出来的是真实的父亲形象与故事。
为写这本书苏林做足了写作桌下的功夫,几次前往父亲的故乡,通过村里的老亲戚,与父亲有过来往人了解到父亲曾经的往事。她与那些长辈老人坐在深郁的庭院畅谈,一边聆听,一边迅速地记录着笔记。
很多关于祖父,祖母,伯父和姑姑的不知晓的旧事一下子涌入苏林的思绪。当然,还有父亲儿时的记忆。他曾从这里出发,走过许多城市,后来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度过一生。每一次的民族之难都成为他的个人之灾。
苏林在乡下"调查"的那段日子,夜夜不能平稳入睡。总是凌晨以后起床,坐在窗台的书桌前,翻开那布满字迹的笔记,像温习功课一样回顾着各种故事片段。窗外湿润的空气里荡漾芍药和广玉兰的清香。几声狗吠伴着熹微的春风,似乎从好几座山的背面吹来。
虽然父亲的故事年代久远,但是苏林总觉每回想过去一次,父亲的气息更接近自己一点。这种感觉如同不可阻挡的梦魇,始终将苏林置于一种绝对的清醒而饥饿的状态下。苏林恨不得立即开始写。
父亲出生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他出生之时,家乡正闹瘟疫。祖父、父亲年长的几个兄弟姐妹因感染瘟毒都陆续死去。而父亲的大哥哥,也就是大伯父,当时因正在外地读书恰巧逃过此难。瘟疫过后的贫困与战争带来的灾祸使得祖母无力再去抚养两个孩子。迫于无奈,在别人的说服下祖母选择了改嫁,并把当时一岁大的父亲卖给了隔几个乡的另一户人家。
买主是个命贫的寡妇。她过早地失去了丈夫,没有孩子,在旧社会强大的封建传统与宗教面前受到禁忌。她被指责克夫断根的罪名,一直遭受婆家的冷淡。他们不给她粮食吃,还搬走屋里仅剩的东西。但女人没有改嫁,到处揽活干,做事勤快。想攒够钱领养一个孩子,为自己养老送终。在旧时代,没有一个孩子是很让人看不起的。
父亲被人介绍到了这户人家。他进来的时候刚刚学会走路。女人自己没有乳,就把做工节余的钱去兑米粉。她什么都舍不得吃,就为这么一个儿子。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辛,尽管父亲不是她亲生的,她也绝不许别人在父亲面前说。并且坚持认定,父亲就是她的儿子,她的亲身骨肉。
后来,女人又省钱给父亲读书,接受教育。她深知自己没有文化,是个文盲,但绝对不能委屈了父亲,不能让他再次像自己一样的苦命。父亲读书很用功,很为母亲争气。他出生贫困农民家庭没钱买纸笔,便从山下的小溪里捡来一块块光滑平坦的石板,用石子在上面练字。每个学期父亲总是受到学校的奖励。当时的奖品是进口的日本奶粉,非常咸。是战争时期由军队带进来的。
父亲还自学算盘做上会计,为村里丈量土地。叔叔们去奶奶家里背谷子。父亲回家把他们赶走,那时侯他才十四岁,却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了。父亲在乡下度过了贫穷苦难的童年。
苏林找过当时见证过婴儿时父亲的邻居婆婆。但邻居婆婆已经风烛残年,老得不能说清楚话来。倒是她那和父亲同辈的女儿回忆过这样一幕情景。
那是父亲九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带着大伯父曾经来这里看他。这是父亲被卖后他们第一次来看他。说来奇怪,当时父亲的亲生母亲第一眼就认出了在田地里干活的儿子。她泪流满面地叫喊着他。父亲的大哥哥也在一旁拉着弟弟的手哭泣。而父亲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邻居婆婆见到此景,立刻叫来乡里的人和父亲的养母。乡里人拿着农具一起拦阻在他们之间。养母对着那对母子更是破口大骂,说她乱认亲,要拐自己的孩子。她不让那对母子接近父亲,牵着他回家。赤脚的父亲幼稚得很,乖乖地跟着养母走了。当时他听到背后的哭喊总是不住地回望。那个女人跪在地上,撕心裂肺地捶胸顿足。
自此,父亲的亲生母亲再也没来寻找过他,一直到死。苏林听后来相认的大伯父说,母亲在那边的情况亦是非常不好。自从死了二任丈夫,家里的贫困无法想象。尤其是经历三年大饥荒,母亲饿得奄奄一息。她曾还要大儿子带一布兜米给父亲。她知道自己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小儿子。当时把他卖给别人,无人能体会她的心痛。都是从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没有不看重的道理。但实在是没有办法,养活不起。
父亲的生母后来在文革十年动乱中死去。她死的时候依然喃喃地叫着小儿子的名字。这是她一辈子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