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15]
?噢!是你让鸿飞去请的人?”
润之轻轻点头,目光移向门口:“鸿飞回来了!”
此时暮色渐浓,伙计们掌上灯来。
任鸿飞向润之一抱拳道:“大哥,段大人随后就到!”
润之点头道:“辛苦你了!坐会吧。”
李华蹙眉道:“是哪个段大人?”
“就是这里的督政使段克明!”
任鸿飞毕竟是江湖人,言辞间对朝廷官员毫无敬意。而李华与文佩相互交换个眼色,眸中含起了笑意。任鸿飞跑了一趟腿,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忍不住问道:“我不明白,大哥为什么叫我去找他,又怎么肯定他会来呢?”
李华在润之身旁坐下,顺手又把拾来儿抱上膝头,向任鸿飞道:“按我华朝的官例,州、郡、县这些地方上的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是相互独立的,像府尹啊、县令啊这些官员都是行政官员,负责一地的民生政事,而朝廷另设有监察体系的官员,在朝中称御史,有权弹劾百官并可直言皇上的过失,无权干政,在地方上,州、郡称观政使,府称督政使,县称监察使,虽无权干涉地方上的政事,却有权监督地方上的官员,以免贪赃枉法之事。这位段大人,既是昌平府的督政使,对付小小一个世子,是绰绰有余了!而且段督政与姚相爷是同年的进士,都是润之的门生,润之唤他,他怎会不来?”
任鸿飞这才恍然,他秉性聪明,但对朝廷典章制度、官场形态,知之甚少,初踏入这个世界,倒显得无知了。
果然,他们只说了这么几句话,就听得客栈外人声沸沸,昌平督政段克明果然到了。此人年近四十,白面长髯,进来见了润之,顿时面露喜色,深深地拜将下去,口称:“恩师,学生拜见来迟,恕罪!恕罪!”
润之一声轻叹,俯身扶起他,含笑道:“何必行此大礼!家中俱都安好?”
段克明恭恭敬敬地答道:“都好!”又向李华与文佩长揖道:“久未拜见师母与师姑了!”她二人还礼,连道:“不敢!”
润之止住段克明,称着他的字,道:“子亮,别闹这些虚礼了,我有话问你!”
段克明看眉宇间隐有忧色,知道此事颇为重要,挥手屏退了从人,向润之一揖道:“请恩师示下!”
润之一双深如子夜的眸子停留在他的脸上:“子亮,今日在雨桥之上,有一名侍卫打扮的人桥头纵马,致人落水,此事——子亮知否?”
“这个……学生已经闻报!”
“子亮可知这纵马的侍卫是哪个府上的?”
段克明迟疑了一下,看润之的脸色一沉如水,低头道:“是安国公世子身边的侍卫!”
“原来你早已知晓!”润之点点头,“我还以为你不知呢!我且问你,你将如何处置此事?”
段克明一怔,答道:“先抓捕肇事者,交昌平府议审,其主人罚银千两,以惩管教不严之罪,罚得银两交付伤者,并将此事上报御史台备案。”
“好!如此处置,果然不错!但这许多件事中,你现在做了几件?”
段克明涨红了一张脸:“学生即刻就去处置!”
“且慢!”润之叫住了段克明,低声道,“子亮,老实告诉我,以前曾有多少次对高勇之事知情不报?”
段克明一震:“恩师,您……”
润之素来清朗的声音因疲倦而显得低沉:“高勇的劣迹,朝野俱知,我只奇怪,这些年来,光听说他的恶劣,而御史台与吏部竟无一份他的劣迹上呈!我本以为朝野传说只是偏听偏信,但是今日一见他,比传闻中更是不像话,看来一定是你在庇护于他了!”
段克明大窘,垂首道:“老国公苦苦相求,他……”
润之无奈地摇首:“子亮啊子亮!或许是我看错了你。你的心肠太软,虽不会贪污受贿,却未必能够不徇私情!督政之职,看来并不适合于你!”
段克明跪倒在地,面上羞愧不已:“恩师,学生知错了,不劳恩师费神,学生回去,即刻上疏谢罪请辞!”
润之定定地看着他,堂堂七尺男儿,也是她一手扶持出来的门生,只是失之于性情上的软弱而已,她不认为他就一无是处了。忍住一阵眩晕,她伸手将段克明扶了起来,温言道:“子亮,我知道你是个有担当的人,心肠软一些不是你的错。但是不要忘了,你的心肠一时之软,对百姓而言,可能就是一场大难。像今日桥上的事件,如若不予处理,将来难保纵骑街头的恶奴不会伤害更多百姓。保一人而伤更多的人,与保大众而惩一人,孰是孰非?”
段克明脸色一变再变,顿足道:“是学生思虑不周之故,学生……学生明白恩师的意思了!”
“你还没完全明白!子亮,你之所以有这个权力可以包庇高勇,是因为你是昌平的督政使。我且问你,督政是何人委派之官?”
“是……朝廷委派!”
“你所食之俸禄何来?”
“国库中来!”
“国库的米粮何来?”
“百姓上缴!”
“好,那么身为督政,你的职责为何?”
“督廉促政,体察民情!”
“不错!”润之吐字依然轻柔,语气却凌厉起来,“你做的是朝廷委派之官,食的是百姓缴纳之米粮,职责是监督官吏、守护百姓,是哪一条让你有权私相纵放的?”
段克明被她这几句话一问,已然汗湿重衫,抖了抖唇瓣,却说不出话来。他只是心肠较软,所以禁不起安国公的哭求,与那种为了钱财而卖放人犯的贪官不同,也不是那种毫无正气的官僚。他为官的本心,就是想为百姓做些事情,而且在他任上,也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否则不会是润之的得意门生了。但是他真的没有想到,他的纵容,会给百姓带来多坏的后果?正因为良心尚在,所以才会哑口无言,说不出任何为自己辩解的话来。
润之长叹一声,不再看他,黯然道:“我已然辞官,管不到你了,只能言尽于此,你好自为知吧!”
“恩……恩师……”段克明为他听到的话大吃一惊,“您为何辞官?您比学生还要年轻,不到辞官之时啊!”
润之蹙眉道:“怎么?我辞官的消息真的还没传到昌平府么?按理说,京城的快马邸报早就该到了!”
段克明早就发现润之脸色过于苍白,言谈间也甚是无力,只是不敢问起。若是朝中许多太医都无法医治,而连医术超群的恩师自己也束手无策的话,他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能来救治恩师了!或许,恩师正是因为病况严重,这才辞官离京的吧!
“二哥,喝药吧!”文佩从小妹手中接过刚熬好的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将药碗放在润之身边。润之的身体重要,至于那些外人,无论是敌是友,都扰乱不了她的心扉。
润之端起药,喝了一口,按住愈来愈痛的头,寻思这么久不见消息的原因。
没道理的!京中凡有大事,一定会以快马邸报飞传各处。自己一行人走得缓慢,又绕了个弯子,按时日计算,数日前邸报已然应该抵达昌平了。除非……除非…
…京中故意封锁了消息!但是为什么?皇上为什么要这么做?明明称病辞官离京,是他默许的啊!
“二哥!”文佩坚持的声音打断她的思绪,她这才注意到店内一片静寂,柔和了面上的表情,向段克明道:“子亮,时候不早,你该回衙了,别让手下人候久了,恕我身子不适,不送了。”
“恩师……”段克明语声有些哽咽。
润之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三分自负:“怎么?觉得我的病情不太好?男子汉大丈夫的,作出这种女儿态来了!放心好了,没事的!”
并不是她的话语本身,而是她笑容中、言语中的自信令段克明安了心。之所以他们一干同年会对这位小他们好多岁的座师心悦诚服,并不止于她非凡的才学,更因为无论何时,她都有着足以令人信服的自信与足以令人安心的气度。段克明心中暗自感服,一揖到地,向润之道:“恩师的教诲,子亮不敢或忘!这一回去,就立刻处理所有该做之事,再不敢拖延了!”当然,也要即刻起草那份自劾的表章。
润之看着段克明拜辞而去,取过药碗来,缓缓啜着药汁。她的心思不在药上,而是还在想京中封锁消息的原因,凭经验凭智慧也凭直觉,她隐约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但是,皇上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文秀伸手拉了拉文佩的衣角,将她拉到一边。
“怎么了?”文佩淡淡地问,心神还在喝药的润之身上,二哥神思不定,在想什么呢?
“二姊,大哥的病,也有一小半是心病,别让她想得太多。”文秀也看得出来,润之时时陷入沉思之中,但是想要劝服润之,那只有文佩能做得到。
文佩拧起眉,果然,她的感觉没错,但是……
“二哥不可能不想事儿的!”
这一点,谁劝也没用。文佩能隐约感受到润之的心情,她不认为润之能抛下这一切,如小妹所希望的那样去逍遥于山水之间,安心养病。当年家门剧变,她下山半年之后才找到改扮为男装的润之与尚在稚龄的文秀。后来虽然是两人一起抚养小妹,同尝甘苦,但是到底润之扮为男装,出面在外的时候多些,所以那段艰苦的生活,铸就了文佩的冷漠面具,却也造就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润之。
在旁人眼中,润之未免太过独立了!不仅不需要别人为她操任何心,还自负地欲以她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为天下人操心!向来润之的所思所虑,都要超出常人百倍不止。不只润之自己,文佩、文秀与李华都很清楚劳神而伤身的道理,但是看着润之能够得偿所愿地发挥她的才智,看着她因面对挑战而明亮清湛的双眸,她们心中甚至都会泛起隐隐的嫉妒,哪里还劝得出口!润之有足够的理智,她很清楚她想要的是什么,旁人无法劝她更改。
正因如此,也因为文佩与润之共患难时间最久,也最了解她,所以最终文佩也只是淡淡地摇了摇头,告诉一脸失望的小妹:“二哥心中有数,这事儿,我们劝不了!”
坐在李华膝上的拾来儿对大人们的事并不很明白,睁着一对乌溜溜的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大人们的对话,又抬头看着李华,喊道:“阿姨,你好漂亮!”李华早就听惯了人们的赞美,但是这样的称赞出于一个孩子之口到底显得真诚许多,不由嫣然而笑。
“真的!”拾来儿用力点着头,好加强他的语气,并且还在竭力想着形容词,“嗯!就好像……好像……”他眼睛一亮,“就像妈妈一样!”
李华听了,心中一酸,在孤儿心目中,天下最美丽的,莫过于母亲了。
“拾来儿。”润之
润之轻轻点头,目光移向门口:“鸿飞回来了!”
此时暮色渐浓,伙计们掌上灯来。
任鸿飞向润之一抱拳道:“大哥,段大人随后就到!”
润之点头道:“辛苦你了!坐会吧。”
李华蹙眉道:“是哪个段大人?”
“就是这里的督政使段克明!”
任鸿飞毕竟是江湖人,言辞间对朝廷官员毫无敬意。而李华与文佩相互交换个眼色,眸中含起了笑意。任鸿飞跑了一趟腿,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忍不住问道:“我不明白,大哥为什么叫我去找他,又怎么肯定他会来呢?”
李华在润之身旁坐下,顺手又把拾来儿抱上膝头,向任鸿飞道:“按我华朝的官例,州、郡、县这些地方上的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是相互独立的,像府尹啊、县令啊这些官员都是行政官员,负责一地的民生政事,而朝廷另设有监察体系的官员,在朝中称御史,有权弹劾百官并可直言皇上的过失,无权干政,在地方上,州、郡称观政使,府称督政使,县称监察使,虽无权干涉地方上的政事,却有权监督地方上的官员,以免贪赃枉法之事。这位段大人,既是昌平府的督政使,对付小小一个世子,是绰绰有余了!而且段督政与姚相爷是同年的进士,都是润之的门生,润之唤他,他怎会不来?”
任鸿飞这才恍然,他秉性聪明,但对朝廷典章制度、官场形态,知之甚少,初踏入这个世界,倒显得无知了。
果然,他们只说了这么几句话,就听得客栈外人声沸沸,昌平督政段克明果然到了。此人年近四十,白面长髯,进来见了润之,顿时面露喜色,深深地拜将下去,口称:“恩师,学生拜见来迟,恕罪!恕罪!”
润之一声轻叹,俯身扶起他,含笑道:“何必行此大礼!家中俱都安好?”
段克明恭恭敬敬地答道:“都好!”又向李华与文佩长揖道:“久未拜见师母与师姑了!”她二人还礼,连道:“不敢!”
润之止住段克明,称着他的字,道:“子亮,别闹这些虚礼了,我有话问你!”
段克明看眉宇间隐有忧色,知道此事颇为重要,挥手屏退了从人,向润之一揖道:“请恩师示下!”
润之一双深如子夜的眸子停留在他的脸上:“子亮,今日在雨桥之上,有一名侍卫打扮的人桥头纵马,致人落水,此事——子亮知否?”
“这个……学生已经闻报!”
“子亮可知这纵马的侍卫是哪个府上的?”
段克明迟疑了一下,看润之的脸色一沉如水,低头道:“是安国公世子身边的侍卫!”
“原来你早已知晓!”润之点点头,“我还以为你不知呢!我且问你,你将如何处置此事?”
段克明一怔,答道:“先抓捕肇事者,交昌平府议审,其主人罚银千两,以惩管教不严之罪,罚得银两交付伤者,并将此事上报御史台备案。”
“好!如此处置,果然不错!但这许多件事中,你现在做了几件?”
段克明涨红了一张脸:“学生即刻就去处置!”
“且慢!”润之叫住了段克明,低声道,“子亮,老实告诉我,以前曾有多少次对高勇之事知情不报?”
段克明一震:“恩师,您……”
润之素来清朗的声音因疲倦而显得低沉:“高勇的劣迹,朝野俱知,我只奇怪,这些年来,光听说他的恶劣,而御史台与吏部竟无一份他的劣迹上呈!我本以为朝野传说只是偏听偏信,但是今日一见他,比传闻中更是不像话,看来一定是你在庇护于他了!”
段克明大窘,垂首道:“老国公苦苦相求,他……”
润之无奈地摇首:“子亮啊子亮!或许是我看错了你。你的心肠太软,虽不会贪污受贿,却未必能够不徇私情!督政之职,看来并不适合于你!”
段克明跪倒在地,面上羞愧不已:“恩师,学生知错了,不劳恩师费神,学生回去,即刻上疏谢罪请辞!”
润之定定地看着他,堂堂七尺男儿,也是她一手扶持出来的门生,只是失之于性情上的软弱而已,她不认为他就一无是处了。忍住一阵眩晕,她伸手将段克明扶了起来,温言道:“子亮,我知道你是个有担当的人,心肠软一些不是你的错。但是不要忘了,你的心肠一时之软,对百姓而言,可能就是一场大难。像今日桥上的事件,如若不予处理,将来难保纵骑街头的恶奴不会伤害更多百姓。保一人而伤更多的人,与保大众而惩一人,孰是孰非?”
段克明脸色一变再变,顿足道:“是学生思虑不周之故,学生……学生明白恩师的意思了!”
“你还没完全明白!子亮,你之所以有这个权力可以包庇高勇,是因为你是昌平的督政使。我且问你,督政是何人委派之官?”
“是……朝廷委派!”
“你所食之俸禄何来?”
“国库中来!”
“国库的米粮何来?”
“百姓上缴!”
“好,那么身为督政,你的职责为何?”
“督廉促政,体察民情!”
“不错!”润之吐字依然轻柔,语气却凌厉起来,“你做的是朝廷委派之官,食的是百姓缴纳之米粮,职责是监督官吏、守护百姓,是哪一条让你有权私相纵放的?”
段克明被她这几句话一问,已然汗湿重衫,抖了抖唇瓣,却说不出话来。他只是心肠较软,所以禁不起安国公的哭求,与那种为了钱财而卖放人犯的贪官不同,也不是那种毫无正气的官僚。他为官的本心,就是想为百姓做些事情,而且在他任上,也确实做了不少实事,否则不会是润之的得意门生了。但是他真的没有想到,他的纵容,会给百姓带来多坏的后果?正因为良心尚在,所以才会哑口无言,说不出任何为自己辩解的话来。
润之长叹一声,不再看他,黯然道:“我已然辞官,管不到你了,只能言尽于此,你好自为知吧!”
“恩……恩师……”段克明为他听到的话大吃一惊,“您为何辞官?您比学生还要年轻,不到辞官之时啊!”
润之蹙眉道:“怎么?我辞官的消息真的还没传到昌平府么?按理说,京城的快马邸报早就该到了!”
段克明早就发现润之脸色过于苍白,言谈间也甚是无力,只是不敢问起。若是朝中许多太医都无法医治,而连医术超群的恩师自己也束手无策的话,他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能来救治恩师了!或许,恩师正是因为病况严重,这才辞官离京的吧!
“二哥,喝药吧!”文佩从小妹手中接过刚熬好的药,旁若无人地走过去,将药碗放在润之身边。润之的身体重要,至于那些外人,无论是敌是友,都扰乱不了她的心扉。
润之端起药,喝了一口,按住愈来愈痛的头,寻思这么久不见消息的原因。
没道理的!京中凡有大事,一定会以快马邸报飞传各处。自己一行人走得缓慢,又绕了个弯子,按时日计算,数日前邸报已然应该抵达昌平了。除非……除非…
…京中故意封锁了消息!但是为什么?皇上为什么要这么做?明明称病辞官离京,是他默许的啊!
“二哥!”文佩坚持的声音打断她的思绪,她这才注意到店内一片静寂,柔和了面上的表情,向段克明道:“子亮,时候不早,你该回衙了,别让手下人候久了,恕我身子不适,不送了。”
“恩师……”段克明语声有些哽咽。
润之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三分自负:“怎么?觉得我的病情不太好?男子汉大丈夫的,作出这种女儿态来了!放心好了,没事的!”
并不是她的话语本身,而是她笑容中、言语中的自信令段克明安了心。之所以他们一干同年会对这位小他们好多岁的座师心悦诚服,并不止于她非凡的才学,更因为无论何时,她都有着足以令人信服的自信与足以令人安心的气度。段克明心中暗自感服,一揖到地,向润之道:“恩师的教诲,子亮不敢或忘!这一回去,就立刻处理所有该做之事,再不敢拖延了!”当然,也要即刻起草那份自劾的表章。
润之看着段克明拜辞而去,取过药碗来,缓缓啜着药汁。她的心思不在药上,而是还在想京中封锁消息的原因,凭经验凭智慧也凭直觉,她隐约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但是,皇上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文秀伸手拉了拉文佩的衣角,将她拉到一边。
“怎么了?”文佩淡淡地问,心神还在喝药的润之身上,二哥神思不定,在想什么呢?
“二姊,大哥的病,也有一小半是心病,别让她想得太多。”文秀也看得出来,润之时时陷入沉思之中,但是想要劝服润之,那只有文佩能做得到。
文佩拧起眉,果然,她的感觉没错,但是……
“二哥不可能不想事儿的!”
这一点,谁劝也没用。文佩能隐约感受到润之的心情,她不认为润之能抛下这一切,如小妹所希望的那样去逍遥于山水之间,安心养病。当年家门剧变,她下山半年之后才找到改扮为男装的润之与尚在稚龄的文秀。后来虽然是两人一起抚养小妹,同尝甘苦,但是到底润之扮为男装,出面在外的时候多些,所以那段艰苦的生活,铸就了文佩的冷漠面具,却也造就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润之。
在旁人眼中,润之未免太过独立了!不仅不需要别人为她操任何心,还自负地欲以她过人的智慧和才华为天下人操心!向来润之的所思所虑,都要超出常人百倍不止。不只润之自己,文佩、文秀与李华都很清楚劳神而伤身的道理,但是看着润之能够得偿所愿地发挥她的才智,看着她因面对挑战而明亮清湛的双眸,她们心中甚至都会泛起隐隐的嫉妒,哪里还劝得出口!润之有足够的理智,她很清楚她想要的是什么,旁人无法劝她更改。
正因如此,也因为文佩与润之共患难时间最久,也最了解她,所以最终文佩也只是淡淡地摇了摇头,告诉一脸失望的小妹:“二哥心中有数,这事儿,我们劝不了!”
坐在李华膝上的拾来儿对大人们的事并不很明白,睁着一对乌溜溜的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大人们的对话,又抬头看着李华,喊道:“阿姨,你好漂亮!”李华早就听惯了人们的赞美,但是这样的称赞出于一个孩子之口到底显得真诚许多,不由嫣然而笑。
“真的!”拾来儿用力点着头,好加强他的语气,并且还在竭力想着形容词,“嗯!就好像……好像……”他眼睛一亮,“就像妈妈一样!”
李华听了,心中一酸,在孤儿心目中,天下最美丽的,莫过于母亲了。
“拾来儿。”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