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蓝水记》作者:苏枢 [10]
我却想起《洞仙歌》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她在我身旁,静默着。江上的空气飘起一些水草的濡湿气息,两岸延绵的峭壁渐次向后退去,有些山头上朝江里横长出来几棵树,在黑暗里影影绰绰。不时能听到一种应该是某种鸟类发出的叫声,来自岸林深处。
三天三夜的航程,在靠近终点重庆朝天门码头的前夜,晚上十点多,我站在船头吹风。
夜里红色的航标像喑哑的灯火,漂浮在遥远的江上,两岸黑黝黝的一片,我也生出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
苏晨这时披衣出来。
我们靠在船头的铁栏杆上,彼此仍是很久都没有说过话。
半晌,她在我的左侧,依着铁栏杆,显得是聚精会神地望着前方的滔滔江水。
“我是这江水养大的。”
尽管我们因为社团的工作已经无数次讨论过一些事情了,但这样独处的时间,仍是极其稀有。我搜索枯肠,寻找合适的字眼时,折腾半晌,想不出一句诗来。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主要源于这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临江照花”一直是我对江南女子的幻想,认为凡是江水养出来的人定是水灵灵的。提起黄河,我马上又想起高中时学校校庆经常合唱的一首爱国歌曲“我们是长江,我们是黄河!”
那夜与苏晨的距离如此近,而拉扯的话题却不着边际。
在星星点点的夜晚,江上夜晚的凉风中,苏晨说要念一首诗给我听,她将身子转过来,背向江水。
我是为美而死——被人/安置在这个坟冢/有人是为真理而亡的,也被葬在旁边的穴中/他曾轻声问道:“你为何而死?”/“为美。”我回答/“我,为真理——两者都一样/我们是兄弟。”他说话/就这样,像两个男人,相会在这个夜晚/隔着墓穴交谈/直到青苔爬到我们唇边/将我们石碑上的名字遮掩。
自从外婆去世后,坟墓变成暖暖的暗黄色,只令人感到亲切。只需要想到那里面住着和蔼可亲的人,就像住在我们这个同样在行走着的世界中,一样丰富,一样纷纭。那里,并不因黑暗而生恐惧,那里,也许仍是一片温柔的光景。
就这样,我的位置离苏晨约两米,思想却跑去遥远的故乡,来到外婆的坟前,宛如一直站在那妙不可言的景物的边上。
我与这妙不可言之间的亲密,就好像是能够用心贴近温热湿润的大地,仔细聆听来自泥土和水气的喃喃细语。这样的细声细语温柔而清澈地灌溉着一亩三分土地——我的心灵。它能使人的心重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
因为苏晨身上一切灵动的情愫,丰富的想像力滋养着她的艺术和才华,就是这种气质,将我打捞上岸,将我湿淋淋的孤单和慌乱吸引到这种出其不意又恰如其分当中。
我的心,重新又燃烧起激动和狂野的爱恋,以为满世界乱撞的小马终于找到了森林的出口,在阴沉的天空底下,终于找到了一条豁然开朗的道路。我想狂奔,躁动而热烈地想要跳跃,想要跑进她的世界,步步紧跟着她的阳光,一直追逐,一直攀登,直到去那个地方,是蓝色的高空。
可这近在咫尺的热烈,并不是要将我完全掠去,就在伸手即可触及的地方,我停住了脑海中不顾一切的奔跑。
她太美好,太美妙,太惹人热爱,宛若仙女的清澈而纯净,有着冰壶秋月般的心灵,她使我即使因极度喜爱而生出的占有欲成为亵渎这神圣与美好的龌龊之物,哪怕这欲望是出于极度爱恋,世俗的狭窄的爱恋,夹杂着说不清楚的冲动。
那些耀眼的光华,使我遭遇了这一切。
不能去碰。
当我想起我只是一个素人,一切就戛然而止。便只是能看见她的美好、纯粹、彻底,是诗歌的本身、文艺的本身。我再也不能跑,不能向前。
即使我站在理想与现实世界的边沿,当生命的本质时刻闪现出微弱的光亮,我却不能碰触,她的真实和精神世界里最深处的忧伤,仿佛那里盛开的莲花,它越是清澈,越是幽香,越是真切,我却越是不能靠近。
她惟有燃烧了自我才能焕发理想的光芒。那火焰动人,诱惑人靠近,但是疏离着一切。绝对又纯粹。
就在这里,我失去表达的语言,不能说明我用尽了爱情,期待和渴望,顺从或被动,或是一片潮湿的认证,那些句子从虚构中击破我的虚脱,它代替苏晨和我永远地站在一起。
这痛楚折磨着我,就像第一次读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时表现出来的激动和不安一样,她一直赢得我的尊敬和向往。但我悲伤地感到,她于我是多么陌生,不了解我,也不注意我。
这些因喜爱而带来的痛苦,再一次变成恐惧和悲哀向我袭来。
我在无法与自己有一个交代的时刻,常常捂住一股热流般的忧伤,莫名地疼痛,无助又绝望。让我所有无辜的爱恋和她的诗句挤在一起,充满无望的感伤。这一切,都是我要将自己埋葬,而不是从泥土里翻抄出来,把他重新塑造成一个我,重新塑造一个辛迦南。
但,就这般被热情的苍白包裹着,我依旧无法表达自己,不能宣泄,不能说话。
只有十五分钟的单独相处,她念完这首诗就回船舱了。
我复又一个人站在黑暗的风中,呆若木鸡。
“我是为美而死”,揭穿一个秘密。但活着是为什么呢,既然死是为美丽而死的,那活着呢?为什么不说明一下?!
12.我走了,双手插在空瘪的衣袋里
当空旷成为一种压迫,莫名的失落感撞击在我的胸上,一股悲伤袭来,我不能抬头,仿佛在为了黎明,需要坐着等候它伴着天光而生的痛楚。
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一个人,大概可以恸哭一场,喝掉两罐啤酒,能做一场忙乱仓促的爱,进入半睡眠的状态,可以和许多陌生人擦身而过,可以忘掉很多该记住的事情,可以记住很多该忘掉的琐事……
一生之中,在三峡旅程中这个深夜中的时刻,人们都睡着了,脚下的江水无聊地敲打着两岸永远沉默的礁石。
这个十五分钟里,她说“我是为美而死”。
我所有虚构的画面,每一个敏感的不存在的环节,就像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一样,再也无法继续向前。一切都停止在美丽上面。
没有拖泥带水。
从三峡回到学校的那个暑假,迎接我的是一场疯狂亲吻大地的暴风骤雨。回到学校的那个下午,台风发起,大雨是在夜晚被风挟持而来。
台风来了两日,把我晒在四楼阳台上的内裤和太阳帽都吹跑了。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
两日之后,风雨停歇。操场上一片狼藉。
我怀着低落的情绪走向操场,在湿漉漉的跑道上遇到一些被打湿的袜子,塑料袋子,很多树叶和白色的碎纸片。它们像商量好了,要一起倒在湿溻溻的操场上,集体摆着令人恶心的姿势。湿得一踏糊涂。
坐在无人的篮球架下,我望着还没有培植好的足球场,上面冒出一截短小的青草尖,很像两天没有刮的胡子,更远处是天河公园一片葱绿的树林,南方高大的树木在夏季充足的雨水灌溉中生长出疯狂的树叶,葱茏的树影在阴天里散发出一种神秘、幽灵般阴森的光芒,怪异地站在天空底下。
乖戾。沉闷。
暗绿色很惨淡。还有一点点风在球场上空游荡。
当空旷成为一种压迫,莫名的失落感撞击在我的胸上,一股悲伤袭来,我不能抬头,仿佛在为了黎明,需要坐着等候它伴着天光而生的痛楚。当我在力图挣脱这幽暗的惨淡时,那条努力通向自我内部的道路,突然在丛林中遁形。这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深不可测。
在通往内部,我渴望去寻找比喻和象征,来解释身体里所感受到的苦闷,它们在被反复折磨和鞭打的诅咒下变得无法被倾诉,不能言语。
更多的时候,我只能走在通往图书馆的那条弯曲又幽静的小路上。
与其说我是在小径上漫步,不如说是在奔跑,新刈的青草散发出浓烈的草香,割草的工人戴着草帽正在忙碌着。风穿过树冠,沙沙地响。而夏天的味道,更加浓烈,它使我显得昏沉。只看见脚上的帆布鞋因奔跑而加快磨损,防风外套沾上灰尘,然后变脏。
脑海里有个声音响起:“没有人是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是少一点,如果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苏晨抄写在纸条上的句子。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的歌唱。
我想吼叫出来,对那些曾经从书上所感受到的使我心跳不已的激动和喜悦,甚至对于在某一行诗句所接收到的甜蜜和颤栗,都使我大失所望。很多在过去认真写下来的读书笔记和散文都被我付之一炬。已经没有一丝一毫还存在于我的心,它们都不在了。但却仍然离不开图书馆,也正因为如此,角落里的僻静和孤寂,让我舍不得离开这个角落,当我发现校门外面的生活,关于我来的这个城市,带着南方的躁动,一直热闹不息。那样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比寂寞更容易让我孤单。我以为我所感受到的孤单即使是荷马本人抢救,也已经没有希望了,他身子像个苍白的影子,幽灵一般,成为我的神。那些闪耀在他身上的光华,并不能拯救现实的我的生活,更无法解决心里那些矛盾又分裂的思想。
没有永存不朽。这才是我对文学的真正失望,彻底认为它是个无用的东西,只能徒增我们的忧伤。
只是,我已经再也离不开图书馆和阅读了。
这个中午,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与以往有的中午有什么不同。
我能展示什么神迹呢?
我静静进入系主任的办公室,要求辞去文学社主编工作。在这件事情上,校方当局夸张得以为是国务卿引咎辞职,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犯下了巨大的错误,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程度,才会怀着愧疚默默离去。这一举动,使自幼年起我渴望头上长草的荒诞性格到达了顶峰。
系主任和院长隔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她在我身旁,静默着。江上的空气飘起一些水草的濡湿气息,两岸延绵的峭壁渐次向后退去,有些山头上朝江里横长出来几棵树,在黑暗里影影绰绰。不时能听到一种应该是某种鸟类发出的叫声,来自岸林深处。
三天三夜的航程,在靠近终点重庆朝天门码头的前夜,晚上十点多,我站在船头吹风。
夜里红色的航标像喑哑的灯火,漂浮在遥远的江上,两岸黑黝黝的一片,我也生出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慨。
苏晨这时披衣出来。
我们靠在船头的铁栏杆上,彼此仍是很久都没有说过话。
半晌,她在我的左侧,依着铁栏杆,显得是聚精会神地望着前方的滔滔江水。
“我是这江水养大的。”
尽管我们因为社团的工作已经无数次讨论过一些事情了,但这样独处的时间,仍是极其稀有。我搜索枯肠,寻找合适的字眼时,折腾半晌,想不出一句诗来。
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主要源于这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临江照花”一直是我对江南女子的幻想,认为凡是江水养出来的人定是水灵灵的。提起黄河,我马上又想起高中时学校校庆经常合唱的一首爱国歌曲“我们是长江,我们是黄河!”
那夜与苏晨的距离如此近,而拉扯的话题却不着边际。
在星星点点的夜晚,江上夜晚的凉风中,苏晨说要念一首诗给我听,她将身子转过来,背向江水。
我是为美而死——被人/安置在这个坟冢/有人是为真理而亡的,也被葬在旁边的穴中/他曾轻声问道:“你为何而死?”/“为美。”我回答/“我,为真理——两者都一样/我们是兄弟。”他说话/就这样,像两个男人,相会在这个夜晚/隔着墓穴交谈/直到青苔爬到我们唇边/将我们石碑上的名字遮掩。
自从外婆去世后,坟墓变成暖暖的暗黄色,只令人感到亲切。只需要想到那里面住着和蔼可亲的人,就像住在我们这个同样在行走着的世界中,一样丰富,一样纷纭。那里,并不因黑暗而生恐惧,那里,也许仍是一片温柔的光景。
就这样,我的位置离苏晨约两米,思想却跑去遥远的故乡,来到外婆的坟前,宛如一直站在那妙不可言的景物的边上。
我与这妙不可言之间的亲密,就好像是能够用心贴近温热湿润的大地,仔细聆听来自泥土和水气的喃喃细语。这样的细声细语温柔而清澈地灌溉着一亩三分土地——我的心灵。它能使人的心重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
因为苏晨身上一切灵动的情愫,丰富的想像力滋养着她的艺术和才华,就是这种气质,将我打捞上岸,将我湿淋淋的孤单和慌乱吸引到这种出其不意又恰如其分当中。
我的心,重新又燃烧起激动和狂野的爱恋,以为满世界乱撞的小马终于找到了森林的出口,在阴沉的天空底下,终于找到了一条豁然开朗的道路。我想狂奔,躁动而热烈地想要跳跃,想要跑进她的世界,步步紧跟着她的阳光,一直追逐,一直攀登,直到去那个地方,是蓝色的高空。
可这近在咫尺的热烈,并不是要将我完全掠去,就在伸手即可触及的地方,我停住了脑海中不顾一切的奔跑。
她太美好,太美妙,太惹人热爱,宛若仙女的清澈而纯净,有着冰壶秋月般的心灵,她使我即使因极度喜爱而生出的占有欲成为亵渎这神圣与美好的龌龊之物,哪怕这欲望是出于极度爱恋,世俗的狭窄的爱恋,夹杂着说不清楚的冲动。
那些耀眼的光华,使我遭遇了这一切。
不能去碰。
当我想起我只是一个素人,一切就戛然而止。便只是能看见她的美好、纯粹、彻底,是诗歌的本身、文艺的本身。我再也不能跑,不能向前。
即使我站在理想与现实世界的边沿,当生命的本质时刻闪现出微弱的光亮,我却不能碰触,她的真实和精神世界里最深处的忧伤,仿佛那里盛开的莲花,它越是清澈,越是幽香,越是真切,我却越是不能靠近。
她惟有燃烧了自我才能焕发理想的光芒。那火焰动人,诱惑人靠近,但是疏离着一切。绝对又纯粹。
就在这里,我失去表达的语言,不能说明我用尽了爱情,期待和渴望,顺从或被动,或是一片潮湿的认证,那些句子从虚构中击破我的虚脱,它代替苏晨和我永远地站在一起。
这痛楚折磨着我,就像第一次读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时表现出来的激动和不安一样,她一直赢得我的尊敬和向往。但我悲伤地感到,她于我是多么陌生,不了解我,也不注意我。
这些因喜爱而带来的痛苦,再一次变成恐惧和悲哀向我袭来。
我在无法与自己有一个交代的时刻,常常捂住一股热流般的忧伤,莫名地疼痛,无助又绝望。让我所有无辜的爱恋和她的诗句挤在一起,充满无望的感伤。这一切,都是我要将自己埋葬,而不是从泥土里翻抄出来,把他重新塑造成一个我,重新塑造一个辛迦南。
但,就这般被热情的苍白包裹着,我依旧无法表达自己,不能宣泄,不能说话。
只有十五分钟的单独相处,她念完这首诗就回船舱了。
我复又一个人站在黑暗的风中,呆若木鸡。
“我是为美而死”,揭穿一个秘密。但活着是为什么呢,既然死是为美丽而死的,那活着呢?为什么不说明一下?!
12.我走了,双手插在空瘪的衣袋里
当空旷成为一种压迫,莫名的失落感撞击在我的胸上,一股悲伤袭来,我不能抬头,仿佛在为了黎明,需要坐着等候它伴着天光而生的痛楚。
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一个人,大概可以恸哭一场,喝掉两罐啤酒,能做一场忙乱仓促的爱,进入半睡眠的状态,可以和许多陌生人擦身而过,可以忘掉很多该记住的事情,可以记住很多该忘掉的琐事……
一生之中,在三峡旅程中这个深夜中的时刻,人们都睡着了,脚下的江水无聊地敲打着两岸永远沉默的礁石。
这个十五分钟里,她说“我是为美而死”。
我所有虚构的画面,每一个敏感的不存在的环节,就像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一样,再也无法继续向前。一切都停止在美丽上面。
没有拖泥带水。
从三峡回到学校的那个暑假,迎接我的是一场疯狂亲吻大地的暴风骤雨。回到学校的那个下午,台风发起,大雨是在夜晚被风挟持而来。
台风来了两日,把我晒在四楼阳台上的内裤和太阳帽都吹跑了。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
两日之后,风雨停歇。操场上一片狼藉。
我怀着低落的情绪走向操场,在湿漉漉的跑道上遇到一些被打湿的袜子,塑料袋子,很多树叶和白色的碎纸片。它们像商量好了,要一起倒在湿溻溻的操场上,集体摆着令人恶心的姿势。湿得一踏糊涂。
坐在无人的篮球架下,我望着还没有培植好的足球场,上面冒出一截短小的青草尖,很像两天没有刮的胡子,更远处是天河公园一片葱绿的树林,南方高大的树木在夏季充足的雨水灌溉中生长出疯狂的树叶,葱茏的树影在阴天里散发出一种神秘、幽灵般阴森的光芒,怪异地站在天空底下。
乖戾。沉闷。
暗绿色很惨淡。还有一点点风在球场上空游荡。
当空旷成为一种压迫,莫名的失落感撞击在我的胸上,一股悲伤袭来,我不能抬头,仿佛在为了黎明,需要坐着等候它伴着天光而生的痛楚。当我在力图挣脱这幽暗的惨淡时,那条努力通向自我内部的道路,突然在丛林中遁形。这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深不可测。
在通往内部,我渴望去寻找比喻和象征,来解释身体里所感受到的苦闷,它们在被反复折磨和鞭打的诅咒下变得无法被倾诉,不能言语。
更多的时候,我只能走在通往图书馆的那条弯曲又幽静的小路上。
与其说我是在小径上漫步,不如说是在奔跑,新刈的青草散发出浓烈的草香,割草的工人戴着草帽正在忙碌着。风穿过树冠,沙沙地响。而夏天的味道,更加浓烈,它使我显得昏沉。只看见脚上的帆布鞋因奔跑而加快磨损,防风外套沾上灰尘,然后变脏。
脑海里有个声音响起:“没有人是孤岛,独自一人,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是少一点,如果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苏晨抄写在纸条上的句子。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的歌唱。
我想吼叫出来,对那些曾经从书上所感受到的使我心跳不已的激动和喜悦,甚至对于在某一行诗句所接收到的甜蜜和颤栗,都使我大失所望。很多在过去认真写下来的读书笔记和散文都被我付之一炬。已经没有一丝一毫还存在于我的心,它们都不在了。但却仍然离不开图书馆,也正因为如此,角落里的僻静和孤寂,让我舍不得离开这个角落,当我发现校门外面的生活,关于我来的这个城市,带着南方的躁动,一直热闹不息。那样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比寂寞更容易让我孤单。我以为我所感受到的孤单即使是荷马本人抢救,也已经没有希望了,他身子像个苍白的影子,幽灵一般,成为我的神。那些闪耀在他身上的光华,并不能拯救现实的我的生活,更无法解决心里那些矛盾又分裂的思想。
没有永存不朽。这才是我对文学的真正失望,彻底认为它是个无用的东西,只能徒增我们的忧伤。
只是,我已经再也离不开图书馆和阅读了。
这个中午,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与以往有的中午有什么不同。
我能展示什么神迹呢?
我静静进入系主任的办公室,要求辞去文学社主编工作。在这件事情上,校方当局夸张得以为是国务卿引咎辞职,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犯下了巨大的错误,连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的程度,才会怀着愧疚默默离去。这一举动,使自幼年起我渴望头上长草的荒诞性格到达了顶峰。
系主任和院长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