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奇 [59]
中叮嘱道:“此事乾儿千万别和其他人说,知道吗?”世乾似懂非懂地答应了。
※※※※※※※※※※※※※※※※※※※※※※※※※※※※※※※※※※※※※※※※※
却说孟丽君从宫中出来,径直坐轿来到兵部衙门,落轿进去,来到议事厅。这日正是兵部每四日一次的议事堂会之期,孟丽君眼见众人都到齐了,只等自己,欠身道:“下官来迟了,有劳列位大人久候。”众人见她进来,都站起身,待她在正位上坐下,方都坐了。
兵部侍郎朱绍麟道:“还有半刻钟才未时正点,是我们到得早了。明堂你刚从宫里出来罢?可用了午饭没有?若是没有,就叫人去胡同口酒馆里点几个小菜,我们大伙儿等上一会也不妨事,到底你的身子要紧。”众人一齐称是。
孟丽君心头一暖,却道:“无妨,方才我在轿里已吃过了些东西。人既都到齐,咱们这便开始议事罢。”问道:“子静,今日可有前方军情传到?”那人姓范名宁,字子静,乃是去年补遗武进士出身。此人中了补遗武试策论科的头名,却偏偏自小身子孱弱、不能习武,孟丽君爱惜他的兵法韬略之能,破格录为武进士,请旨不令他随军出征,却招入兵部来做了个主事。此人倒也争气,半年工夫就升作了六品员外郎,主管前方战报往来,闻言答道:“正要禀告大人,这是今日午时接到的战报。”说着双手呈上。
孟丽君接过打开一看,不过是照例禀奏前方事宜,战事上并无进展,随手递给右侧朱绍麟,示意他传示众人观读。众人读过战报,孟丽君开口问道:“我军与叛军相持不下,虽将其主力困于武定城,却难以攻克。诸位于此有何高见?”
众人议论纷纷,一人道:“半个月前传来的战报,就说已经包围了武定城,怎么到如今还是围而不破?照这样下去,还不知要到哪一日方能攻破昆明、剿灭叛军呢。兵部当传令下去,命平南大元帅加紧攻势,务求早日拿下武定、扫清前往昆明的道路。”
范宁驳道:“武定是昆明北面最后一座坚城,由叛贼李长宁亲自镇守。叛军后无退路,为保昆明,必作困兽之斗,其势不容小觑。战报上也说,我军业已强攻数次,伤亡惨重,平南大元帅迫不得已,只好围城。若为攻陷武定而令我军元气大伤,失去再战之力,而不得不退兵,实在得不偿失。眼下我军反正已占尽优势,不如围城打援、以逸待劳,徐徐图之,终能以较小的伤亡攻克武定。”
朱绍麟微一颔首,说道:“子静之见不错,前方一众将士乃是我大元朝廷的精兵良将,不可作无谓牺牲。然而所谓‘徐徐图之’,却也不能一味推延。如今国库吃紧,开战这一年来,曲尚书东挪西凑地替咱们攒军费,前几日户部还有人上奏万岁,请求削减宫中用度,以充军费。这一仗若再打上三、五个月,就算赢了,朝廷也只怕吃不消,还应速战速决才是。”
听了这话,几人微微点头。有人便提议道:“倘若舍了武定,直取昆明,如何?”有人立时驳道:“不可。如此必然腹背受敌,导致两线作战。倘若兵分两路,一路虚张声势、佯攻武定,另一路奇袭昆明,或许还有几分机会。”又有人驳道:“不妥。武定与昆明相距太近,不论飞鸽传信或是烟火示警皆可互通讯息,如何奇袭?只怕反会教敌人逐个击破。”
孟丽君倾听众人议论,见除自己之外,京师提督高硕亦一言不发。此人手握京畿兵力,为人寡言少语,在朝中独善其身,从不参与派系之争,资历却是极深,自先帝在位时便任京师提督,至今二十年,罕有过失,甚得皇帝信任。更有一则传言,令孟丽君对他心生好感:京中流传近四十年来,曾先后出过三对极品夫妻,分别是四十年前的梁太师夫妇、如今的郦司马伉俪,以及二十年前的高提督夫妇,皆是一夫一妻,举案齐眉、恩爱无比。孟丽君有心邀他发表见解,遂点将道:“高大人,不知尊意如何?”高硕眉头一皱,站起身道:“不敢。下官只知京畿事务,不敢胡言。”
孟丽君见他如此,也不勉强,向众人道:“各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依下官看来,目前有两件事乃当务之急:第一,大伙儿一齐联名上表,恳求皇上准许削减用度,不仅是宫中,便是我们这些大臣家中,以及各个职司衙门,都要一并削减。此事咱们只需倡议、并且以身作则即可。等皇上准奏,到时自有户部的人去办理。第二,传书平南大元帅,告知朝中军费吃紧之事,也不必催促他们速战速决。前方众将中不乏聪明才智之士,自能明白咱们的用意。至于具体如何作战,咱们毕竟远在千里之外,军情瞬息万变,不妨着令平南大元帅审时度势、自行定夺。以下官对目前战况的估计,两个月内,我军定能拿下昆明。”
众人听她话语如此肯定,都是一惊,待要怀疑,又素知她的能耐本领,不由惊疑交杂。孟丽君瞧见众人脸色,微微一笑,却不再多言,转向朱绍麟道:“朱兄,表章之事就劳你驾写了,本官第一个签名,其余大伙儿愿签便签,不愿签也就罢了。”众人齐道:“下官愿附大人尾翼。”就连高硕也随声附和。
孟丽君点点头,又向范宁道:“子静,我方才所说的第二件事,就交由你去办,越快越好。”范宁应道:“是。”孟丽君四下一顾,道:“好了。若是没旁的事,这就都散了罢。”
第三部 第四章
发表时间:2006-04-03
待众人都散了,孟丽君与朱绍麟二人并肩走出议事厅。孟丽君望着院中一株杏树上所结豆子般大小的杏实,忽然心中有感,说道:“自今春重又开战以来,兵部各项事务繁忙,咱们那些诗文之友,已经许久没能好好聚一聚了。前日我家小儿百日,宾客众多,也没顾得上招呼你和吉善、若显等人。如今吉善兄升了工部尚书,柳兄也已是户部员外郎了,只有若显,他的志向不在仕途,依旧在做他那轻松自在的翰林老爷。想想从前咱们大家一道饮酒赏花、作诗论画的日子,那是何等斯文风流的雅事?可叹如今反不能够了。”说着轻轻叹了口气。
朱绍麟笑道:“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郦兵部竟在叹气,莫不是我听错了?”随即道:“怎么不能够了?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事:昨日若显还和我说,他新近弄了几样稀罕的玩意儿,正要请大伙儿去他府上小酌几杯,一同品评品评。我问是甚么,他却卖关子不肯说,只道去了便知。想来能让他瞧得上眼的,自也不是寻常之物。日子定在二十三日。你如今可是朝中第一大忙人,兵部大小诸事就先不提,又荣任晋王太傅,皇上还三日两日地召见于你,到时可不知抽不抽得出工夫去呢?”孟丽君听是梅昭如宴请,正合心意,道:“怎么抽不出空?我一定去。”
二人又说了几句话,朱绍麟忽道:“对了,早知明堂医术通神,有件事情要求你帮忙。我有个朋友,他的一位女眷,说是成婚了十来年,自第二年小产过后,便一直不曾有孕,延医诊脉,补药吃了一大筐,却也不见效,家人十分焦急。听闻京中传言,人人都说明堂你精通歧黄,成婚才只一载,便一举得男,定是配有生子的仙丹妙药。他愿出高价,求你调配一剂。”
孟丽君不由好笑,瞪他一眼,道:“世上哪有能保证一举得男的仙药?这种市井流言,朱兄当不致听信罢?若依我说,我倒更愿意要个女儿呢,谁知竟是个儿子。至于你说的那位女眷,自小产后再无成孕,病因可能有多种,必得经我亲手把脉之后,方能有所定论。”朱绍麟点点头,道:“好,我把你这话和我那朋友说去。改日若是请你前去诊脉,瞧在我的面上,你可莫要借故推辞。”孟丽君道:“医者父母心,君玉断无推辞之理。”
说着已来到各自理事之所,二人皆有公事要待处理,便各自归位。孟丽君将案上各地送来的紧要公文一一读罢批完,又在朱绍麟送来誊写好的奏章上签过名,已是酉末戌初时分,遂起轿回到太师府。
※※※※※※※※※※※※※※※※※※※※※※※※※※※※※※※※※※※※※※※※※
苏映雪正在坐在房里,一面和乳娘萧氏说话,一面逗弄归郎。见她回来,赶紧吩咐摆饭,又亲自服侍她换过衣衫,说道:“爹爹才刚遣人来过,问官人回没回来,说是让你用过晚饭后,去一趟听槐轩。”孟丽君道:“知道了。”从萧氏手里抱过归郎,见他两只小眼睛圆溜溜的,咯吱咯吱笑得正欢,十分可爱,不禁在他颊上亲了一口。萧氏凑趣道:“小少爷平时都不怎么笑的,唯独见了姑爷,总是笑个不停,到底是爷儿两个,亲热得很呢。”
孟丽君伸手逗了一会孩子,依旧还回萧氏怀中。见已摆好晚饭,在座上坐了,向苏映雪道:“从今往后我只怕都要回来晚些了,以后你自己先用晚饭就是,不必等我了。”苏映雪道:“我多等一会也不妨事。倒是官人你,虽说‘能者多劳’,可也要当心自己身子才是。”孟丽君微微一笑,道:“你放心,不过一个兵部尚书而已,加上如今太傅这份差使,每日在宫里多呆一个时辰,那也不算甚么。这点子事儿,还累不着我。”
用过晚饭,来到听槐轩去见太师。见过礼后,太师道:“老夫唤贤婿过来,是为商量一事。那日雪儿得神明托梦,不顾重身待产之体,执意要去白云庵烧香还愿,归郎这孩子就是在庵堂里出生的。庵堂之地,阴柔之气不免过盛,我瞧这孩子天生气禀颇有些不足。前日孩子百日,老夫从前结识的一位道友替他卜了一卦,说此子主金命,命格显贵,日后将位极人臣、一生煊赫。然金过旺则土缺,五行不调,必然身子孱弱。若要有所补益,须在其出生之所动土修房,以固土气……”略顿了顿,续道:“老夫对这些五行之说原也只是将信将疑,但为了孩子的身子,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好。何况孩子出生之所乃是庵堂,咱们便捐上一笔香火钱,资助女尼们重修庵房,也算得一件大大的善事。不知贤婿意下如何?”
孟丽君听了太师这话,不觉有些惊愕。她心知归郎天生气禀不足,原是因为傅家娘子自怀孕投湖之后、身子一直不好的缘故,但这话自然不能说与太师听。她精通歧黄之术,早将人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烂熟于心,但对命理卜卦之流,却是从来不信的。她知太师对这个外孙宝贝得紧,提此建议也是出于一片好意,不愿直拂他心意,只道:“岳父说得是,但小婿只怕眼下并非行此事宜的良机。”太师奇道:“怎么?”
孟丽君将今日众人商议,要联名上表之事说了,又道:“这是军国大事,小婿身为兵部尚书,自当以身作则,家中若有闲钱,就该捐作军费。这个节骨眼上,如何拿得出这一大笔香火钱来捐给庵堂?”
※※※※※※※※※※※※※※※※※※※※※※※※※※※※※※※※※※※※※※※※※
却说孟丽君从宫中出来,径直坐轿来到兵部衙门,落轿进去,来到议事厅。这日正是兵部每四日一次的议事堂会之期,孟丽君眼见众人都到齐了,只等自己,欠身道:“下官来迟了,有劳列位大人久候。”众人见她进来,都站起身,待她在正位上坐下,方都坐了。
兵部侍郎朱绍麟道:“还有半刻钟才未时正点,是我们到得早了。明堂你刚从宫里出来罢?可用了午饭没有?若是没有,就叫人去胡同口酒馆里点几个小菜,我们大伙儿等上一会也不妨事,到底你的身子要紧。”众人一齐称是。
孟丽君心头一暖,却道:“无妨,方才我在轿里已吃过了些东西。人既都到齐,咱们这便开始议事罢。”问道:“子静,今日可有前方军情传到?”那人姓范名宁,字子静,乃是去年补遗武进士出身。此人中了补遗武试策论科的头名,却偏偏自小身子孱弱、不能习武,孟丽君爱惜他的兵法韬略之能,破格录为武进士,请旨不令他随军出征,却招入兵部来做了个主事。此人倒也争气,半年工夫就升作了六品员外郎,主管前方战报往来,闻言答道:“正要禀告大人,这是今日午时接到的战报。”说着双手呈上。
孟丽君接过打开一看,不过是照例禀奏前方事宜,战事上并无进展,随手递给右侧朱绍麟,示意他传示众人观读。众人读过战报,孟丽君开口问道:“我军与叛军相持不下,虽将其主力困于武定城,却难以攻克。诸位于此有何高见?”
众人议论纷纷,一人道:“半个月前传来的战报,就说已经包围了武定城,怎么到如今还是围而不破?照这样下去,还不知要到哪一日方能攻破昆明、剿灭叛军呢。兵部当传令下去,命平南大元帅加紧攻势,务求早日拿下武定、扫清前往昆明的道路。”
范宁驳道:“武定是昆明北面最后一座坚城,由叛贼李长宁亲自镇守。叛军后无退路,为保昆明,必作困兽之斗,其势不容小觑。战报上也说,我军业已强攻数次,伤亡惨重,平南大元帅迫不得已,只好围城。若为攻陷武定而令我军元气大伤,失去再战之力,而不得不退兵,实在得不偿失。眼下我军反正已占尽优势,不如围城打援、以逸待劳,徐徐图之,终能以较小的伤亡攻克武定。”
朱绍麟微一颔首,说道:“子静之见不错,前方一众将士乃是我大元朝廷的精兵良将,不可作无谓牺牲。然而所谓‘徐徐图之’,却也不能一味推延。如今国库吃紧,开战这一年来,曲尚书东挪西凑地替咱们攒军费,前几日户部还有人上奏万岁,请求削减宫中用度,以充军费。这一仗若再打上三、五个月,就算赢了,朝廷也只怕吃不消,还应速战速决才是。”
听了这话,几人微微点头。有人便提议道:“倘若舍了武定,直取昆明,如何?”有人立时驳道:“不可。如此必然腹背受敌,导致两线作战。倘若兵分两路,一路虚张声势、佯攻武定,另一路奇袭昆明,或许还有几分机会。”又有人驳道:“不妥。武定与昆明相距太近,不论飞鸽传信或是烟火示警皆可互通讯息,如何奇袭?只怕反会教敌人逐个击破。”
孟丽君倾听众人议论,见除自己之外,京师提督高硕亦一言不发。此人手握京畿兵力,为人寡言少语,在朝中独善其身,从不参与派系之争,资历却是极深,自先帝在位时便任京师提督,至今二十年,罕有过失,甚得皇帝信任。更有一则传言,令孟丽君对他心生好感:京中流传近四十年来,曾先后出过三对极品夫妻,分别是四十年前的梁太师夫妇、如今的郦司马伉俪,以及二十年前的高提督夫妇,皆是一夫一妻,举案齐眉、恩爱无比。孟丽君有心邀他发表见解,遂点将道:“高大人,不知尊意如何?”高硕眉头一皱,站起身道:“不敢。下官只知京畿事务,不敢胡言。”
孟丽君见他如此,也不勉强,向众人道:“各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依下官看来,目前有两件事乃当务之急:第一,大伙儿一齐联名上表,恳求皇上准许削减用度,不仅是宫中,便是我们这些大臣家中,以及各个职司衙门,都要一并削减。此事咱们只需倡议、并且以身作则即可。等皇上准奏,到时自有户部的人去办理。第二,传书平南大元帅,告知朝中军费吃紧之事,也不必催促他们速战速决。前方众将中不乏聪明才智之士,自能明白咱们的用意。至于具体如何作战,咱们毕竟远在千里之外,军情瞬息万变,不妨着令平南大元帅审时度势、自行定夺。以下官对目前战况的估计,两个月内,我军定能拿下昆明。”
众人听她话语如此肯定,都是一惊,待要怀疑,又素知她的能耐本领,不由惊疑交杂。孟丽君瞧见众人脸色,微微一笑,却不再多言,转向朱绍麟道:“朱兄,表章之事就劳你驾写了,本官第一个签名,其余大伙儿愿签便签,不愿签也就罢了。”众人齐道:“下官愿附大人尾翼。”就连高硕也随声附和。
孟丽君点点头,又向范宁道:“子静,我方才所说的第二件事,就交由你去办,越快越好。”范宁应道:“是。”孟丽君四下一顾,道:“好了。若是没旁的事,这就都散了罢。”
第三部 第四章
发表时间:2006-04-03
待众人都散了,孟丽君与朱绍麟二人并肩走出议事厅。孟丽君望着院中一株杏树上所结豆子般大小的杏实,忽然心中有感,说道:“自今春重又开战以来,兵部各项事务繁忙,咱们那些诗文之友,已经许久没能好好聚一聚了。前日我家小儿百日,宾客众多,也没顾得上招呼你和吉善、若显等人。如今吉善兄升了工部尚书,柳兄也已是户部员外郎了,只有若显,他的志向不在仕途,依旧在做他那轻松自在的翰林老爷。想想从前咱们大家一道饮酒赏花、作诗论画的日子,那是何等斯文风流的雅事?可叹如今反不能够了。”说着轻轻叹了口气。
朱绍麟笑道:“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郦兵部竟在叹气,莫不是我听错了?”随即道:“怎么不能够了?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事:昨日若显还和我说,他新近弄了几样稀罕的玩意儿,正要请大伙儿去他府上小酌几杯,一同品评品评。我问是甚么,他却卖关子不肯说,只道去了便知。想来能让他瞧得上眼的,自也不是寻常之物。日子定在二十三日。你如今可是朝中第一大忙人,兵部大小诸事就先不提,又荣任晋王太傅,皇上还三日两日地召见于你,到时可不知抽不抽得出工夫去呢?”孟丽君听是梅昭如宴请,正合心意,道:“怎么抽不出空?我一定去。”
二人又说了几句话,朱绍麟忽道:“对了,早知明堂医术通神,有件事情要求你帮忙。我有个朋友,他的一位女眷,说是成婚了十来年,自第二年小产过后,便一直不曾有孕,延医诊脉,补药吃了一大筐,却也不见效,家人十分焦急。听闻京中传言,人人都说明堂你精通歧黄,成婚才只一载,便一举得男,定是配有生子的仙丹妙药。他愿出高价,求你调配一剂。”
孟丽君不由好笑,瞪他一眼,道:“世上哪有能保证一举得男的仙药?这种市井流言,朱兄当不致听信罢?若依我说,我倒更愿意要个女儿呢,谁知竟是个儿子。至于你说的那位女眷,自小产后再无成孕,病因可能有多种,必得经我亲手把脉之后,方能有所定论。”朱绍麟点点头,道:“好,我把你这话和我那朋友说去。改日若是请你前去诊脉,瞧在我的面上,你可莫要借故推辞。”孟丽君道:“医者父母心,君玉断无推辞之理。”
说着已来到各自理事之所,二人皆有公事要待处理,便各自归位。孟丽君将案上各地送来的紧要公文一一读罢批完,又在朱绍麟送来誊写好的奏章上签过名,已是酉末戌初时分,遂起轿回到太师府。
※※※※※※※※※※※※※※※※※※※※※※※※※※※※※※※※※※※※※※※※※
苏映雪正在坐在房里,一面和乳娘萧氏说话,一面逗弄归郎。见她回来,赶紧吩咐摆饭,又亲自服侍她换过衣衫,说道:“爹爹才刚遣人来过,问官人回没回来,说是让你用过晚饭后,去一趟听槐轩。”孟丽君道:“知道了。”从萧氏手里抱过归郎,见他两只小眼睛圆溜溜的,咯吱咯吱笑得正欢,十分可爱,不禁在他颊上亲了一口。萧氏凑趣道:“小少爷平时都不怎么笑的,唯独见了姑爷,总是笑个不停,到底是爷儿两个,亲热得很呢。”
孟丽君伸手逗了一会孩子,依旧还回萧氏怀中。见已摆好晚饭,在座上坐了,向苏映雪道:“从今往后我只怕都要回来晚些了,以后你自己先用晚饭就是,不必等我了。”苏映雪道:“我多等一会也不妨事。倒是官人你,虽说‘能者多劳’,可也要当心自己身子才是。”孟丽君微微一笑,道:“你放心,不过一个兵部尚书而已,加上如今太傅这份差使,每日在宫里多呆一个时辰,那也不算甚么。这点子事儿,还累不着我。”
用过晚饭,来到听槐轩去见太师。见过礼后,太师道:“老夫唤贤婿过来,是为商量一事。那日雪儿得神明托梦,不顾重身待产之体,执意要去白云庵烧香还愿,归郎这孩子就是在庵堂里出生的。庵堂之地,阴柔之气不免过盛,我瞧这孩子天生气禀颇有些不足。前日孩子百日,老夫从前结识的一位道友替他卜了一卦,说此子主金命,命格显贵,日后将位极人臣、一生煊赫。然金过旺则土缺,五行不调,必然身子孱弱。若要有所补益,须在其出生之所动土修房,以固土气……”略顿了顿,续道:“老夫对这些五行之说原也只是将信将疑,但为了孩子的身子,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好。何况孩子出生之所乃是庵堂,咱们便捐上一笔香火钱,资助女尼们重修庵房,也算得一件大大的善事。不知贤婿意下如何?”
孟丽君听了太师这话,不觉有些惊愕。她心知归郎天生气禀不足,原是因为傅家娘子自怀孕投湖之后、身子一直不好的缘故,但这话自然不能说与太师听。她精通歧黄之术,早将人体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烂熟于心,但对命理卜卦之流,却是从来不信的。她知太师对这个外孙宝贝得紧,提此建议也是出于一片好意,不愿直拂他心意,只道:“岳父说得是,但小婿只怕眼下并非行此事宜的良机。”太师奇道:“怎么?”
孟丽君将今日众人商议,要联名上表之事说了,又道:“这是军国大事,小婿身为兵部尚书,自当以身作则,家中若有闲钱,就该捐作军费。这个节骨眼上,如何拿得出这一大笔香火钱来捐给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