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奇 [21]
籍,将履历封在信内,唤来管家康全,命他次日黎明便即动身进京,将书信及捐银交付京中好友俞智文,请他代为捐纳监照。
到了七月初,康全回转咸宁,果然不负重托,带回监单,康信仁大喜。孟丽君收好监单,随口向康全问道:“你在京里的这些时日,可曾听闻有甚么趣事?”康全想了想,说道:“趣事没有,小人倒是听说了有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康信仁来了兴致,问道:“甚么大事?说来听听。”
康全道:“老爷自然知道今年春天里的那件大事,听说云南孟提督降了叛军……”孟丽君端起桌上茶杯,宛如毫不在意的模样,耳朵却竖了起来,一字不漏地听他说道:“……当今皇上龙颜大怒,命钦差去昆明抄拿他家眷。不想这位孟小姐事先得了风声,散尽家中下人,自己也逃了出去,等钦差到时,孟府已空无一人。老爷应该还记得,当时我们一路坐船回府,沿岸到处可见悬赏捉拿那孟小姐的告示和画像。”
康信仁点头道:“不错,确有此事。老夫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告示时,那孟氏已经出逃了十余日。当时老夫还想,一个官宦千金,平日自然娇生惯养,哪里受得了这等苦楚。只要在逃一日,这告示便张贴一日,众目昭昭,自然过不几日便会教人认出,拿了去领赏。不想又过了十数日,各地的告示仍在,那女子依旧未被拿到,这倒有些奇怪了。你说的大事,莫非她如今已被捉拿在案?算来也有四个月了,这女子竟能在朝廷漫天悬赏之下躲藏四个月,果然有些计谋。”
康全不敢打断他话语,待他说完,方道:“启禀老爷,小人方才所说的大事并非这个,那孟小姐至今仍无下落。”孟丽君瞥见康信仁闻言脸上微微一红,心中七分自伤,却也有三分好笑。康信仁干咳一声,催道:“不相干的事就不用混说。快说究竟是甚么大事?”
康全道:“是,小人多嘴,这件事确与那孟小姐毫不相干。原来当日降了叛军的,除了那云南孟提督之外,还有一位姓卫的总兵,皇上下了圣旨,两家都要抄拿满门……”孟丽君闻言一惊,手指微微颤抖。她一直以为被诬陷投敌的只有爹爹一人,没想到卫总兵也同在被诬之列。从前曾隐约听爹爹提起,卫总兵膝下亦只有一女,名唤卫勇娥,武艺精湛,技压须眉,乃是女中英豪。自己与她只是神交,却无缘会面。难道说这样一个女子,竟然被朝廷投入大牢了么?
凝神听康全说道:“……当日孟府有人事先通风报讯,卫府却没有。钦差将卫府团团围住拿人,却有一个青衣少年,手持一杆长枪,率七、八个家人冲出,一百多名全副装甲的御林军士迎上前去,竟然拦不住那为首少年。钦差知卫总兵只有一个女儿,猜想那少年是他随从部属,既拦不住,也就任他冲出。将其余抗旨人等尽皆格杀,卫小姐及家人仆妇都被锁入囚车,送入京城大牢……”说到这里,孟丽君联系他前面话语,已然猜出他所说是何“大事”,不由惊喜交集。
果听康全续道:“……那卫小姐在大牢里认罪画押,朝廷旨意,本待秋后问斩。不料这时,竟有人揭发出来,那‘卫小姐’乃是丫鬟假冒的!”康信仁大惊道:“甚么!竟有这等奇事?那真的卫小姐呢?”康全道:“那位一百多名御林军士都拦不住的青衣少年,便是女扮男装的卫小姐!”康信仁“啊”的一声,半晌不得言语,过后才由衷赞道:“天下竟有这等奇女子,果是一等一的巾帼英雄!其女若此,其父会是投降叛军的贼子么?”最后一句话说得甚轻,几不可闻。
康全又道:“老爷说得是。审问得真相后,几位大人都惊呆了。不知怎地,这件事情竟然流传入民间,京城老百姓都如老爷一般的想法,觉得卫小姐如此了得,卫总兵自然也不会是叛臣贼子。百姓们自发起来,要求朝廷查明孟卫两位将军当日降敌的详情,说不定两位大人是被人冤枉的。朝廷弹压下来,严令京城内不得议论此事,却总算碍于民意,不曾再发告示缉拿卫小姐。”
康信仁又赞了几句,转头向孟丽君道:“孩儿你是云南人,从前可曾听过这位卫小姐的大名事迹?”孟丽君摇头道:“孩儿家在昆明,连孟小姐都不识得,更没听说过卫小姐。”康信仁原只是随口一问,本不指望她知道,也就作罢。
回到房里,见四下无人,孟丽君将今日所闻一一告诉荣兰,荣兰听了也对卫勇娥赞叹不已,轻声说道:“小姐与那卫小姐,真可谓一时瑜亮。”孟丽君微微一笑,心中宽了许多。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将要独力支撑平冤复仇的大业,心情难免压抑,有时也会胡思乱想事若不成的后果。原来在茫茫乾坤之中,竟还有一人,将会与自己一同分担肩上的重担,自己虽与那人素未谋面,却觉得同心同力、亲近无比。
第一部 第十八章
发表时间:2005-09-18
这年闰七月里,朝廷点下各省乡试主考,湖广的主考乃翰林学士袁容,字表允,原是当朝太师梁鉴的门生,为人正直不阿,素有美名,文字功夫也甚是了得。省里文武官员接入贡院不提。
过了几日,贡院挂牌出来,闰七月二十六日考贡监大收。吴道庵因有秀才功名在身,无需应考,孟丽君独自前往。她才高八斗,区区大收自然不在话下,轻轻松松便得了头名。取了批首,与吴道庵一同来到贡院之前的寓所住下,等候八月初八头场考期。
因距离头考还有些时日,吴道庵命家人魏能驾车送来满满两大摞书,马车停在贡院门口,来回七八趟,才将所有书卷都移入寓所,魏能直累得满头大汗。相形之下,荣兰就轻松得多了,通共只用一块布包了薄薄的四、五本书,送入孟丽君住所。吴道庵觉得好奇,凑过来一看,竟是《道德经》、《庄子》、《易经》和《孙子兵法》这四本书,不由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孟丽君笑道:“左右就只剩这几日了,平日看正经书看得烦了,这会子正好消遣一下。再说,也不差这几日工夫。”
吴道庵闻言叹了口气,郁郁而出。孟丽君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微微一笑。荣兰将四本书原样包好,说道:“公子这法子定然有效,姑老爷受你一激,回到房里必是要昼夜用功、刻苦攻读的。只是可怜清儿为此白白跑了一趟,这四本书公子十岁时就能背诵如流,怕是翻都不会翻一下的。”孟丽君笑道:“怎会教你白跑?等姑老爷中了举人,你向他讨赏去。”荣兰疑道:“公子说姑老爷今科一定能中么?”
孟丽君道:“姑丈从前读书,只知一味死记硬背,不懂融会贯通的道理,作文章更不明变通之道,下笔便觉死气沉沉,教人读得索然无味。不中考官之眼,也是理所当然。我一个月前曾借机与他把话点明,他似有所悟,前几日作的文章便颇有进境。他若能这几日刻苦攻读,真正领悟‘融会贯通’四个字,今科便一定能中。就是一时做不到,只要能如前几日一般的发挥,也有七成把握得中,只是名次排不到前列了。”
荣兰点点头,随即想起一事,不解道:“公子本是一番好意,与姑老爷直说便是。清儿不懂,公子却为何要拐弯抹角地使甚么激将计呢?”孟丽君道:“姑丈是我长辈,倘若直说,只怕他面子上不好过。凡事总有策略可究,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他这一回去彻夜苦读,必能事半功倍、学有所值。事后他自会醒悟,明白我的一番良苦用意,心里定会暗暗感激于我。一举数得,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眼到了考期。孟丽君文思泉涌、笔走龙蛇,提笔挥毫、顷刻立就,三场考试都率先出场,加上人品俊雅如玉,而名声早已传扬在外,自然引来众考官的瞩目和提问。孟丽君不卑不亢,进退有度,对答如流,主考袁容看在眼里,暗暗点头,调来她三篇答卷一看,当真字字珠玉、篇篇妙笔。他主持乡试十余年,从未见过这等人才、这般品貌的少年英才,不由又惊又喜,心中已有定论。
三场将毕,康信仁亲自到贡院迎接姑侄二人,魏能将两大摞书从吴道庵寓所搬回马车。吴道庵直到最后一刻方出了考场,将手头原稿交与孟丽君观看,孟丽君一目十行,读罢微笑道:“姑丈前几日不眠不休、彻夜苦读,果然一番心血没有白费。”吴道庵一怔,随即醒悟,面露感激之色,长揖一礼道:“多谢了。”孟丽君急忙回礼,说道:“自己姑侄,何必客气。君玉无礼之处,还请姑丈莫怪。”吴道庵这时已对她心悦诚服,连道:“不怪,不怪。”
八月二十六日乃贡院张榜之日,依照规矩,自前一夜子时起,贡院内便设一公堂,正副主考官及监临官、监试官、提调官五人齐聚一堂,点上红烛,连夜填榜。填榜时从第六名开始,依次向下填写,每填一名,便有书记官用纸条将此人姓名、年龄、籍贯抄下,从门缝中传出,交由报子,报子自去寻到考生住处,连夜报喜。待全榜填罢,天色已近黎明,这时将全堂蜡烛一齐换过,方填第一至第五名,此番却从第五名起依次倒填上去,待填完头名解元,天已大亮。这一夜到处锣鼓鞭炮齐鸣,如同过年一般热闹。等到天亮,参加乡试的秀才监生们,或者榜上有名、欢喜无限,或者名落孙山、忧愁烦恼。往往中了前五名的举子,等到天亮尚无喜报,便自以为落第了,正失魂落魄间,忽然喜报传来,立时转忧为喜、手舞足蹈。
却说这天夜里,康府大开府门,等候上门报喜之人。吴道庵一夜未眠,惶惶不宁、坐立难安,不住站起身子,走到大门口探头张望。康信仁端坐椅上,看他走来走去十几趟,忍不住劝道:“时辰还早,稍安毋躁。”吴道庵坐下喝了半盏酽酽的提神浓茶,不到一刻钟,毕竟心浮气燥,坐不安稳,又站起身来张望。
康信仁见他如此,不便再劝,心道:“道庵的涵养功夫到底逊了一筹,此时便已如此沉不住气。也罢,到底是读书人,功名之心自然沉重。”转念又想:“同是读书人,君玉便全然不同。他劝我只管去睡,等到天亮再来听人报喜,想来也是因为心中有数、把握极大的缘故。我却终究不能如他一般沉得住气睡去,看来我虽年长,涵养功夫仍不如他。”当下以手支头,靠在桌旁假寐。
一直等到五更天,方听得锣鼓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吴道庵先前踱步踱得疲了,坐在椅上稍稍休息,足足喝了四、五盏浓茶。这时听见声音,从椅上跳起,冲到门口,果见一行人敲锣打鼓,正向着康府而来。立时满脸喜色,迈步走回厅中,端坐回椅。
不多时,锣鼓声止,报子大步入内,高呼:“恭喜恭喜,贵府吴道庵吴相公高中第三十二名举人!请问哪一位是吴相公?”吴道庵从椅中施然站起,整了整衣冠,说道:“正是不才在下。”报子满脸堆欢,将喜报双手奉上。吴道庵接过喜报
到了七月初,康全回转咸宁,果然不负重托,带回监单,康信仁大喜。孟丽君收好监单,随口向康全问道:“你在京里的这些时日,可曾听闻有甚么趣事?”康全想了想,说道:“趣事没有,小人倒是听说了有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康信仁来了兴致,问道:“甚么大事?说来听听。”
康全道:“老爷自然知道今年春天里的那件大事,听说云南孟提督降了叛军……”孟丽君端起桌上茶杯,宛如毫不在意的模样,耳朵却竖了起来,一字不漏地听他说道:“……当今皇上龙颜大怒,命钦差去昆明抄拿他家眷。不想这位孟小姐事先得了风声,散尽家中下人,自己也逃了出去,等钦差到时,孟府已空无一人。老爷应该还记得,当时我们一路坐船回府,沿岸到处可见悬赏捉拿那孟小姐的告示和画像。”
康信仁点头道:“不错,确有此事。老夫还记得第一次看见告示时,那孟氏已经出逃了十余日。当时老夫还想,一个官宦千金,平日自然娇生惯养,哪里受得了这等苦楚。只要在逃一日,这告示便张贴一日,众目昭昭,自然过不几日便会教人认出,拿了去领赏。不想又过了十数日,各地的告示仍在,那女子依旧未被拿到,这倒有些奇怪了。你说的大事,莫非她如今已被捉拿在案?算来也有四个月了,这女子竟能在朝廷漫天悬赏之下躲藏四个月,果然有些计谋。”
康全不敢打断他话语,待他说完,方道:“启禀老爷,小人方才所说的大事并非这个,那孟小姐至今仍无下落。”孟丽君瞥见康信仁闻言脸上微微一红,心中七分自伤,却也有三分好笑。康信仁干咳一声,催道:“不相干的事就不用混说。快说究竟是甚么大事?”
康全道:“是,小人多嘴,这件事确与那孟小姐毫不相干。原来当日降了叛军的,除了那云南孟提督之外,还有一位姓卫的总兵,皇上下了圣旨,两家都要抄拿满门……”孟丽君闻言一惊,手指微微颤抖。她一直以为被诬陷投敌的只有爹爹一人,没想到卫总兵也同在被诬之列。从前曾隐约听爹爹提起,卫总兵膝下亦只有一女,名唤卫勇娥,武艺精湛,技压须眉,乃是女中英豪。自己与她只是神交,却无缘会面。难道说这样一个女子,竟然被朝廷投入大牢了么?
凝神听康全说道:“……当日孟府有人事先通风报讯,卫府却没有。钦差将卫府团团围住拿人,却有一个青衣少年,手持一杆长枪,率七、八个家人冲出,一百多名全副装甲的御林军士迎上前去,竟然拦不住那为首少年。钦差知卫总兵只有一个女儿,猜想那少年是他随从部属,既拦不住,也就任他冲出。将其余抗旨人等尽皆格杀,卫小姐及家人仆妇都被锁入囚车,送入京城大牢……”说到这里,孟丽君联系他前面话语,已然猜出他所说是何“大事”,不由惊喜交集。
果听康全续道:“……那卫小姐在大牢里认罪画押,朝廷旨意,本待秋后问斩。不料这时,竟有人揭发出来,那‘卫小姐’乃是丫鬟假冒的!”康信仁大惊道:“甚么!竟有这等奇事?那真的卫小姐呢?”康全道:“那位一百多名御林军士都拦不住的青衣少年,便是女扮男装的卫小姐!”康信仁“啊”的一声,半晌不得言语,过后才由衷赞道:“天下竟有这等奇女子,果是一等一的巾帼英雄!其女若此,其父会是投降叛军的贼子么?”最后一句话说得甚轻,几不可闻。
康全又道:“老爷说得是。审问得真相后,几位大人都惊呆了。不知怎地,这件事情竟然流传入民间,京城老百姓都如老爷一般的想法,觉得卫小姐如此了得,卫总兵自然也不会是叛臣贼子。百姓们自发起来,要求朝廷查明孟卫两位将军当日降敌的详情,说不定两位大人是被人冤枉的。朝廷弹压下来,严令京城内不得议论此事,却总算碍于民意,不曾再发告示缉拿卫小姐。”
康信仁又赞了几句,转头向孟丽君道:“孩儿你是云南人,从前可曾听过这位卫小姐的大名事迹?”孟丽君摇头道:“孩儿家在昆明,连孟小姐都不识得,更没听说过卫小姐。”康信仁原只是随口一问,本不指望她知道,也就作罢。
回到房里,见四下无人,孟丽君将今日所闻一一告诉荣兰,荣兰听了也对卫勇娥赞叹不已,轻声说道:“小姐与那卫小姐,真可谓一时瑜亮。”孟丽君微微一笑,心中宽了许多。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将要独力支撑平冤复仇的大业,心情难免压抑,有时也会胡思乱想事若不成的后果。原来在茫茫乾坤之中,竟还有一人,将会与自己一同分担肩上的重担,自己虽与那人素未谋面,却觉得同心同力、亲近无比。
第一部 第十八章
发表时间:2005-09-18
这年闰七月里,朝廷点下各省乡试主考,湖广的主考乃翰林学士袁容,字表允,原是当朝太师梁鉴的门生,为人正直不阿,素有美名,文字功夫也甚是了得。省里文武官员接入贡院不提。
过了几日,贡院挂牌出来,闰七月二十六日考贡监大收。吴道庵因有秀才功名在身,无需应考,孟丽君独自前往。她才高八斗,区区大收自然不在话下,轻轻松松便得了头名。取了批首,与吴道庵一同来到贡院之前的寓所住下,等候八月初八头场考期。
因距离头考还有些时日,吴道庵命家人魏能驾车送来满满两大摞书,马车停在贡院门口,来回七八趟,才将所有书卷都移入寓所,魏能直累得满头大汗。相形之下,荣兰就轻松得多了,通共只用一块布包了薄薄的四、五本书,送入孟丽君住所。吴道庵觉得好奇,凑过来一看,竟是《道德经》、《庄子》、《易经》和《孙子兵法》这四本书,不由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孟丽君笑道:“左右就只剩这几日了,平日看正经书看得烦了,这会子正好消遣一下。再说,也不差这几日工夫。”
吴道庵闻言叹了口气,郁郁而出。孟丽君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微微一笑。荣兰将四本书原样包好,说道:“公子这法子定然有效,姑老爷受你一激,回到房里必是要昼夜用功、刻苦攻读的。只是可怜清儿为此白白跑了一趟,这四本书公子十岁时就能背诵如流,怕是翻都不会翻一下的。”孟丽君笑道:“怎会教你白跑?等姑老爷中了举人,你向他讨赏去。”荣兰疑道:“公子说姑老爷今科一定能中么?”
孟丽君道:“姑丈从前读书,只知一味死记硬背,不懂融会贯通的道理,作文章更不明变通之道,下笔便觉死气沉沉,教人读得索然无味。不中考官之眼,也是理所当然。我一个月前曾借机与他把话点明,他似有所悟,前几日作的文章便颇有进境。他若能这几日刻苦攻读,真正领悟‘融会贯通’四个字,今科便一定能中。就是一时做不到,只要能如前几日一般的发挥,也有七成把握得中,只是名次排不到前列了。”
荣兰点点头,随即想起一事,不解道:“公子本是一番好意,与姑老爷直说便是。清儿不懂,公子却为何要拐弯抹角地使甚么激将计呢?”孟丽君道:“姑丈是我长辈,倘若直说,只怕他面子上不好过。凡事总有策略可究,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他这一回去彻夜苦读,必能事半功倍、学有所值。事后他自会醒悟,明白我的一番良苦用意,心里定会暗暗感激于我。一举数得,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眼到了考期。孟丽君文思泉涌、笔走龙蛇,提笔挥毫、顷刻立就,三场考试都率先出场,加上人品俊雅如玉,而名声早已传扬在外,自然引来众考官的瞩目和提问。孟丽君不卑不亢,进退有度,对答如流,主考袁容看在眼里,暗暗点头,调来她三篇答卷一看,当真字字珠玉、篇篇妙笔。他主持乡试十余年,从未见过这等人才、这般品貌的少年英才,不由又惊又喜,心中已有定论。
三场将毕,康信仁亲自到贡院迎接姑侄二人,魏能将两大摞书从吴道庵寓所搬回马车。吴道庵直到最后一刻方出了考场,将手头原稿交与孟丽君观看,孟丽君一目十行,读罢微笑道:“姑丈前几日不眠不休、彻夜苦读,果然一番心血没有白费。”吴道庵一怔,随即醒悟,面露感激之色,长揖一礼道:“多谢了。”孟丽君急忙回礼,说道:“自己姑侄,何必客气。君玉无礼之处,还请姑丈莫怪。”吴道庵这时已对她心悦诚服,连道:“不怪,不怪。”
八月二十六日乃贡院张榜之日,依照规矩,自前一夜子时起,贡院内便设一公堂,正副主考官及监临官、监试官、提调官五人齐聚一堂,点上红烛,连夜填榜。填榜时从第六名开始,依次向下填写,每填一名,便有书记官用纸条将此人姓名、年龄、籍贯抄下,从门缝中传出,交由报子,报子自去寻到考生住处,连夜报喜。待全榜填罢,天色已近黎明,这时将全堂蜡烛一齐换过,方填第一至第五名,此番却从第五名起依次倒填上去,待填完头名解元,天已大亮。这一夜到处锣鼓鞭炮齐鸣,如同过年一般热闹。等到天亮,参加乡试的秀才监生们,或者榜上有名、欢喜无限,或者名落孙山、忧愁烦恼。往往中了前五名的举子,等到天亮尚无喜报,便自以为落第了,正失魂落魄间,忽然喜报传来,立时转忧为喜、手舞足蹈。
却说这天夜里,康府大开府门,等候上门报喜之人。吴道庵一夜未眠,惶惶不宁、坐立难安,不住站起身子,走到大门口探头张望。康信仁端坐椅上,看他走来走去十几趟,忍不住劝道:“时辰还早,稍安毋躁。”吴道庵坐下喝了半盏酽酽的提神浓茶,不到一刻钟,毕竟心浮气燥,坐不安稳,又站起身来张望。
康信仁见他如此,不便再劝,心道:“道庵的涵养功夫到底逊了一筹,此时便已如此沉不住气。也罢,到底是读书人,功名之心自然沉重。”转念又想:“同是读书人,君玉便全然不同。他劝我只管去睡,等到天亮再来听人报喜,想来也是因为心中有数、把握极大的缘故。我却终究不能如他一般沉得住气睡去,看来我虽年长,涵养功夫仍不如他。”当下以手支头,靠在桌旁假寐。
一直等到五更天,方听得锣鼓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吴道庵先前踱步踱得疲了,坐在椅上稍稍休息,足足喝了四、五盏浓茶。这时听见声音,从椅上跳起,冲到门口,果见一行人敲锣打鼓,正向着康府而来。立时满脸喜色,迈步走回厅中,端坐回椅。
不多时,锣鼓声止,报子大步入内,高呼:“恭喜恭喜,贵府吴道庵吴相公高中第三十二名举人!请问哪一位是吴相公?”吴道庵从椅中施然站起,整了整衣冠,说道:“正是不才在下。”报子满脸堆欢,将喜报双手奉上。吴道庵接过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