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抚爱》作者:樊欢 [7]
处有一块突出的胎印,比脸部周围的皮肤深沉而醒目。
"小施主,你去庙里?"
苏林猝不及防地回了头,眼睛里紧张而恐惧。天还在阴下去,似乎会下一场雨。
"我找菩萨!"苏林脱口而出。这是她最真实的目的。
"找菩萨做什么?"
"我爸爸得了重病,快要死了!"苏林觉得快抑制不了自己的委屈了,泪水在诉说的逼迫下倾泻而出。
尼姑感觉是自己把孩子吓哭了,赶紧放下扫帚,几步走到她面前,从袈裟袍里掏出一块揉得发黄的手帕给苏林擦拭。
苏林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哭泣的欲望,停止不了委屈的宣泄。她觉得自己现在到了菩萨面前什么都可以说了,菩萨完全可以帮助她医治好父亲,到了这里什么都可以解决,她可以不用像在家里和在学校一样担惊受怕了。
尼姑牵着小苏林进了庙堂,马上禀报了寺庙里的老师太。她给苏林端了一碗水,她一咕噜就喝了。年长的师太迈着蹒跚的步子出来,看见还在抽噎不止的苏林,连喊阿弥佗佛。她走到大雄宝殿的正中央,点了三根香,敲了三声紫金钵,嘴里念着什么。钵声悠扬地飞绕在殿前内外。
这漫长悠缓的声音像听到了苏林的衷心的祈求似的,盘旋一阵就流逝不见了。她大概觉得它该是飞去了父亲的病床上。
苏林在寺庙吃了一些斋点后尼姑送她下山了,一直送到马路上。天彻底黑下来。街面上人家的电视里传来新闻联播的声音。
苏林回到家,门是紧闭着的,这说明母亲还没有回家。邻居的孙阿姨转告她她母亲去县卫生局了,让她到对面的餐馆里端一碗粉条吃。她递给苏林五元钱。
她没有去吃粉条,开了门,在日光灯下写作业。开始有声音扑打在窗玻璃。下雨了。不大不小。苏林踮起脚尖看着了这场冬夜的雨,街道上的人迅速撤离消失,留下空荡荡的马路,飞驰的汽车倏忽而过,两边溅起浊重的污泥。
母亲是这个时候回来的。她的身上挂着夜雨寒冷的气息。她没有问女儿是否吃过晚饭,只是疲倦地瘫坐在沙发上,脸上一片潮湿,分不清是雨水还是眼泪。苏林拿来一条毛巾递到她手上。
母亲胡乱摸擦了一下眼眸,额前亮堂起来。可立即又黯淡下去,泪水像决堤的洪水重新迸出。母亲这一次的哭,类似一种清晰的喊。哭泣里带着内容,它诉说着父亲的善良,真诚,忠厚……内容对现实具备反抗的作用,母亲的哭诉和叫嚣的姿态一如好人被冤枉般的决绝。这哀伤满天满地的拾不起挥不散。
苏林当然没有明白母亲这一夜如此决绝的原因。因为她不知道远在省城父亲的治疗情况一次比一次恶化,癌细胞已经由肺部转移至脑颅,并迅速扩散。亲人朋友封锁了这个骇人绝望的消息。父亲逐渐不支的体力无法对抗最低程度的放疗。他说他要回家,回家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受不了了,死也要死在家人身边……
苏林依然遵守对神灵的承诺:她为父亲祈求。每日前往灵玄峰的寺庙烧一柱香,双手合十,三跪三起。
一个月后的夜里,父亲被接回来。这天是大寒。
父亲看到在门口迎接自己的亲人,欣喜雀跃。他穿着走时候的那件大衣,戴了一顶帽子。是那种时尚的休闲羊毛帽。下车的父亲直奔向妻子和女儿,没有让人搀扶,步态很稳健。苏林是高兴的,是兴奋的,没有半点伤感。母亲在之前就告诉她,见到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能流泪,如果她哭了,父亲的病就会更重。
他想蹲下来去抱自己的女儿进家门,却发现自己没有力气。他叹了叹气,牵着她的手继续走。
当天晚上父亲显得很精神,一扫治疗期间的萎靡。但亲人朋友都只坐了一会就各自散了。大家隐藏着父亲不会知道的秘密。
父亲服下一大堆药后休息,苏林看见他剃光的头,右后脑的边缘有一处猩红干瘪的肉。这是做放疗时化开的一处小切口。她突然呼吸急促,起伏的胸口犹如被石块填没的窒息。
晚上,天空下起了一场雪。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苏林感觉雪的寒冷越过窗子,渗延到自己的心里。
二十九日的大年除夕。一大群人陪伴父亲过春节,父亲喝了一小杯酒。笑容干净的像个顽皮的孩子。苏林依偎在父亲身边看电视里的联欢晚会,一遍一遍抚摩他干燥的手心。她觉得特别温暖。
第六章
这份发生在最后时刻的温暖来之不易,父亲一如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在祥和团聚的气息里欢喜言笑,没有一丝病痛的痕迹。这是苏林愿意看到的,是她在寺庙里祈求了无数次想得到的画面。
但是,苏林越是过早地收到了这份温暖,她就越担心。她害怕这温暖是有限的,用完了也就没有了。苏林小心翼翼地揣着不安,不断地叩问自己:一切不好的都结束了吗?
在春节期间,父亲出现自发病以来少有的好气色。他坚持每天按时吃药,坚持锻炼,心情保持开朗,饮食和睡眠都正常有序。一切的迹象表明父亲已经完全康复了。春寒料峭,父亲穿着短袖在马路上晨跑,朋友见着他,都不再提他的病,他笑嘻嘻地和朋友们招呼。
真的都结束了,都好起来了。母亲在神灵面前虔诚地叩谢。
正月里,苏林和母亲走在前往灵玄峰的山路上。身边尽是荡漾着新土的芬芳,开在山壁上的枝枝叶叶玲珑剔透。在临近寺门,苏林看见了第一次把她带进庵子里的尼姑,母亲和她都作了一个揖,进了庙门。庙里的老师太一看见苏林就笑意盈盈奔来,显然是记得她的。
"你家的女儿真是懂事!我还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孩子!"师太看母亲的目光里有一种慈悲的倾羡。
母亲和师太在一起聊及去年苏林每日傍晚来山庙为父亲祈求平安的事,语气里都倾泻着一股感动。母亲听后,眼泪涟涟,她并不知道苏林所做的这一切。
苏林点了香,跪在正中央的蒲团上,毕恭毕敬地朝拜。一尊尊佛像威严善良地耸立在眼前,他们都是苏林当初许过愿的菩萨神灵们,他们是不致使自己跌入绝望里的救命稻草,他们用宽宏,仁慈,善良包容化解人世间的贫苦灾难,普渡众生。
她相信,父亲是他们救活的。苏林把头埋得很深,双手匍地。敬畏之情让一旁说话的母亲和师太愕然。
就这样,苏林和母亲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中来。
母亲为了让家人彻底放心,陪同父亲再去了一趟医院检查。CT片上的显示依然如故,父亲肺部的肿瘤却有缩小。而父亲头部的病灶,母亲并没有检查。她不想让他产生什么坏想法。
父亲对病情检查结果开朗对待。他觉得自己的生命能撑到现在已经算是福气,是妻子和女儿用虔诚的信奉换来的,不管自己的病还能不能完全医治好,他对现在的状态很知足。他幽默地对亲朋好友说,他的命现在已经不属于自己,属于老天。
苏林不知道真实的检查结果。她像以往一样可以去安心读书。看到父亲在身边,是健康的,能和她说话聊天,已是巨大的幸福。
母亲依旧是忐忑的,但这忐忑里多了许许多多的安慰。她能看见丈夫目前的"健康",知道女儿的孝顺,其乐融融地日复一日。丈夫像没有患过病一样的丈夫,女儿却是长大了的女儿。她非常感恩。她觉得生活待她是公平的。一家人在这场突来的劫难终于获得了难得的休憩。
然而,风平浪静的生活持续了几个月,依然被粉碎。
已是炎炎七月初,空气里弥漫躁热的气流。卧房里父亲躺在床上,消瘦憔悴。空调开着,却仍觉着有不断聚拢的热量消融这张疲倦的脸。零星的话语从他止不住咳嗽的缝隙蹦出来。母亲斜坐在床头一边为他轻轻抚背,一边凑近他的嘴唇边倾听那些断续而模糊的话语。
周围的人对父亲病情的反复也是非常惊诧,他们无法想象到这场灾难的卷土重来,他们还只停留在父亲从大病恢复过来重获新生的印象里。什么都来不及回神。等大家仔细思考和准备应对时,他已经奄奄一息。
一切可以让人感觉美好的东西似只存在于瞬间,来的快,也去的快。美好的东西过于迅疾,一旦损毁,便永远不在。
真正致使父亲再次沦陷于病魔的原因是他停止了服药。母亲后来是这样回忆的。
五月份,父亲重新回到了工作的岗位上,对工作充满了久违的热情。他像以前一样骑着自行车上班和回家,在单位里批阅文件,开会,也偶尔下乡出差。在同事眼里他根本就不像得过一场大病且曾经差点经历死亡的人,他健健康康谈笑风生。当后来他的同事回顾那短暂的几个月发生的一切时都怀疑不止。
就因为这样,一天夜里,父亲对妻子说,他不想再吃药了。一个健康的人吃药总是晦气的。母亲对他突然的举动表示阻止。即使现在父亲身体有很大的改观,不能不说是吃药的疗效。当然,她知道丈夫的脾气,他虽然不会拿自己的身体来开玩笑,但他非常忌讳在他健康完好的状态下有一些不吉利的因素纠缠。经历了这么多事,科学药物和虔诚信佛相比而言,父亲更愿诚信后者。
母亲显然不想扫父亲的兴,可是她又不得不担忧起来。因为藏匿在父亲身体里的肿瘤依然存在,没有消失,但是身体外观的健康却出乎意料的好。毕竟哪一个起最终的作用,她也辨不清楚。那晚父亲说了很多搪塞她的话。母亲觉得一句也应答不上来。或许她也不愿意过分反驳。父亲说的条理清晰,句句都是道理的话。一个人的身体最清楚的是自己,最不清楚的也是自己。生死的掌握权一半以上是被自己牢牢抓住的。
"那就试试吧。"母亲由阻止变成了妥协。
一个人在苦尽甘来的时候,最容易被眼前得来的安逸屈服。母亲就是这样,面对丈夫在命运之神面前如蒙大赦,此时她最想获得一场休憩。因此她非常疲倦地说服了自己,失神出错。
一切不可知的后果在父亲的身体里诡秘进行,待到出现端倪却晚了。它已经把身体所有的祸端暴露在每个人的视线,如同故意而恶劣的惩罚。当父亲再去服用那些
"小施主,你去庙里?"
苏林猝不及防地回了头,眼睛里紧张而恐惧。天还在阴下去,似乎会下一场雨。
"我找菩萨!"苏林脱口而出。这是她最真实的目的。
"找菩萨做什么?"
"我爸爸得了重病,快要死了!"苏林觉得快抑制不了自己的委屈了,泪水在诉说的逼迫下倾泻而出。
尼姑感觉是自己把孩子吓哭了,赶紧放下扫帚,几步走到她面前,从袈裟袍里掏出一块揉得发黄的手帕给苏林擦拭。
苏林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哭泣的欲望,停止不了委屈的宣泄。她觉得自己现在到了菩萨面前什么都可以说了,菩萨完全可以帮助她医治好父亲,到了这里什么都可以解决,她可以不用像在家里和在学校一样担惊受怕了。
尼姑牵着小苏林进了庙堂,马上禀报了寺庙里的老师太。她给苏林端了一碗水,她一咕噜就喝了。年长的师太迈着蹒跚的步子出来,看见还在抽噎不止的苏林,连喊阿弥佗佛。她走到大雄宝殿的正中央,点了三根香,敲了三声紫金钵,嘴里念着什么。钵声悠扬地飞绕在殿前内外。
这漫长悠缓的声音像听到了苏林的衷心的祈求似的,盘旋一阵就流逝不见了。她大概觉得它该是飞去了父亲的病床上。
苏林在寺庙吃了一些斋点后尼姑送她下山了,一直送到马路上。天彻底黑下来。街面上人家的电视里传来新闻联播的声音。
苏林回到家,门是紧闭着的,这说明母亲还没有回家。邻居的孙阿姨转告她她母亲去县卫生局了,让她到对面的餐馆里端一碗粉条吃。她递给苏林五元钱。
她没有去吃粉条,开了门,在日光灯下写作业。开始有声音扑打在窗玻璃。下雨了。不大不小。苏林踮起脚尖看着了这场冬夜的雨,街道上的人迅速撤离消失,留下空荡荡的马路,飞驰的汽车倏忽而过,两边溅起浊重的污泥。
母亲是这个时候回来的。她的身上挂着夜雨寒冷的气息。她没有问女儿是否吃过晚饭,只是疲倦地瘫坐在沙发上,脸上一片潮湿,分不清是雨水还是眼泪。苏林拿来一条毛巾递到她手上。
母亲胡乱摸擦了一下眼眸,额前亮堂起来。可立即又黯淡下去,泪水像决堤的洪水重新迸出。母亲这一次的哭,类似一种清晰的喊。哭泣里带着内容,它诉说着父亲的善良,真诚,忠厚……内容对现实具备反抗的作用,母亲的哭诉和叫嚣的姿态一如好人被冤枉般的决绝。这哀伤满天满地的拾不起挥不散。
苏林当然没有明白母亲这一夜如此决绝的原因。因为她不知道远在省城父亲的治疗情况一次比一次恶化,癌细胞已经由肺部转移至脑颅,并迅速扩散。亲人朋友封锁了这个骇人绝望的消息。父亲逐渐不支的体力无法对抗最低程度的放疗。他说他要回家,回家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受不了了,死也要死在家人身边……
苏林依然遵守对神灵的承诺:她为父亲祈求。每日前往灵玄峰的寺庙烧一柱香,双手合十,三跪三起。
一个月后的夜里,父亲被接回来。这天是大寒。
父亲看到在门口迎接自己的亲人,欣喜雀跃。他穿着走时候的那件大衣,戴了一顶帽子。是那种时尚的休闲羊毛帽。下车的父亲直奔向妻子和女儿,没有让人搀扶,步态很稳健。苏林是高兴的,是兴奋的,没有半点伤感。母亲在之前就告诉她,见到父亲无论如何也不能流泪,如果她哭了,父亲的病就会更重。
他想蹲下来去抱自己的女儿进家门,却发现自己没有力气。他叹了叹气,牵着她的手继续走。
当天晚上父亲显得很精神,一扫治疗期间的萎靡。但亲人朋友都只坐了一会就各自散了。大家隐藏着父亲不会知道的秘密。
父亲服下一大堆药后休息,苏林看见他剃光的头,右后脑的边缘有一处猩红干瘪的肉。这是做放疗时化开的一处小切口。她突然呼吸急促,起伏的胸口犹如被石块填没的窒息。
晚上,天空下起了一场雪。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苏林感觉雪的寒冷越过窗子,渗延到自己的心里。
二十九日的大年除夕。一大群人陪伴父亲过春节,父亲喝了一小杯酒。笑容干净的像个顽皮的孩子。苏林依偎在父亲身边看电视里的联欢晚会,一遍一遍抚摩他干燥的手心。她觉得特别温暖。
第六章
这份发生在最后时刻的温暖来之不易,父亲一如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在祥和团聚的气息里欢喜言笑,没有一丝病痛的痕迹。这是苏林愿意看到的,是她在寺庙里祈求了无数次想得到的画面。
但是,苏林越是过早地收到了这份温暖,她就越担心。她害怕这温暖是有限的,用完了也就没有了。苏林小心翼翼地揣着不安,不断地叩问自己:一切不好的都结束了吗?
在春节期间,父亲出现自发病以来少有的好气色。他坚持每天按时吃药,坚持锻炼,心情保持开朗,饮食和睡眠都正常有序。一切的迹象表明父亲已经完全康复了。春寒料峭,父亲穿着短袖在马路上晨跑,朋友见着他,都不再提他的病,他笑嘻嘻地和朋友们招呼。
真的都结束了,都好起来了。母亲在神灵面前虔诚地叩谢。
正月里,苏林和母亲走在前往灵玄峰的山路上。身边尽是荡漾着新土的芬芳,开在山壁上的枝枝叶叶玲珑剔透。在临近寺门,苏林看见了第一次把她带进庵子里的尼姑,母亲和她都作了一个揖,进了庙门。庙里的老师太一看见苏林就笑意盈盈奔来,显然是记得她的。
"你家的女儿真是懂事!我还没见过这么懂事的孩子!"师太看母亲的目光里有一种慈悲的倾羡。
母亲和师太在一起聊及去年苏林每日傍晚来山庙为父亲祈求平安的事,语气里都倾泻着一股感动。母亲听后,眼泪涟涟,她并不知道苏林所做的这一切。
苏林点了香,跪在正中央的蒲团上,毕恭毕敬地朝拜。一尊尊佛像威严善良地耸立在眼前,他们都是苏林当初许过愿的菩萨神灵们,他们是不致使自己跌入绝望里的救命稻草,他们用宽宏,仁慈,善良包容化解人世间的贫苦灾难,普渡众生。
她相信,父亲是他们救活的。苏林把头埋得很深,双手匍地。敬畏之情让一旁说话的母亲和师太愕然。
就这样,苏林和母亲重新回到以前的生活中来。
母亲为了让家人彻底放心,陪同父亲再去了一趟医院检查。CT片上的显示依然如故,父亲肺部的肿瘤却有缩小。而父亲头部的病灶,母亲并没有检查。她不想让他产生什么坏想法。
父亲对病情检查结果开朗对待。他觉得自己的生命能撑到现在已经算是福气,是妻子和女儿用虔诚的信奉换来的,不管自己的病还能不能完全医治好,他对现在的状态很知足。他幽默地对亲朋好友说,他的命现在已经不属于自己,属于老天。
苏林不知道真实的检查结果。她像以往一样可以去安心读书。看到父亲在身边,是健康的,能和她说话聊天,已是巨大的幸福。
母亲依旧是忐忑的,但这忐忑里多了许许多多的安慰。她能看见丈夫目前的"健康",知道女儿的孝顺,其乐融融地日复一日。丈夫像没有患过病一样的丈夫,女儿却是长大了的女儿。她非常感恩。她觉得生活待她是公平的。一家人在这场突来的劫难终于获得了难得的休憩。
然而,风平浪静的生活持续了几个月,依然被粉碎。
已是炎炎七月初,空气里弥漫躁热的气流。卧房里父亲躺在床上,消瘦憔悴。空调开着,却仍觉着有不断聚拢的热量消融这张疲倦的脸。零星的话语从他止不住咳嗽的缝隙蹦出来。母亲斜坐在床头一边为他轻轻抚背,一边凑近他的嘴唇边倾听那些断续而模糊的话语。
周围的人对父亲病情的反复也是非常惊诧,他们无法想象到这场灾难的卷土重来,他们还只停留在父亲从大病恢复过来重获新生的印象里。什么都来不及回神。等大家仔细思考和准备应对时,他已经奄奄一息。
一切可以让人感觉美好的东西似只存在于瞬间,来的快,也去的快。美好的东西过于迅疾,一旦损毁,便永远不在。
真正致使父亲再次沦陷于病魔的原因是他停止了服药。母亲后来是这样回忆的。
五月份,父亲重新回到了工作的岗位上,对工作充满了久违的热情。他像以前一样骑着自行车上班和回家,在单位里批阅文件,开会,也偶尔下乡出差。在同事眼里他根本就不像得过一场大病且曾经差点经历死亡的人,他健健康康谈笑风生。当后来他的同事回顾那短暂的几个月发生的一切时都怀疑不止。
就因为这样,一天夜里,父亲对妻子说,他不想再吃药了。一个健康的人吃药总是晦气的。母亲对他突然的举动表示阻止。即使现在父亲身体有很大的改观,不能不说是吃药的疗效。当然,她知道丈夫的脾气,他虽然不会拿自己的身体来开玩笑,但他非常忌讳在他健康完好的状态下有一些不吉利的因素纠缠。经历了这么多事,科学药物和虔诚信佛相比而言,父亲更愿诚信后者。
母亲显然不想扫父亲的兴,可是她又不得不担忧起来。因为藏匿在父亲身体里的肿瘤依然存在,没有消失,但是身体外观的健康却出乎意料的好。毕竟哪一个起最终的作用,她也辨不清楚。那晚父亲说了很多搪塞她的话。母亲觉得一句也应答不上来。或许她也不愿意过分反驳。父亲说的条理清晰,句句都是道理的话。一个人的身体最清楚的是自己,最不清楚的也是自己。生死的掌握权一半以上是被自己牢牢抓住的。
"那就试试吧。"母亲由阻止变成了妥协。
一个人在苦尽甘来的时候,最容易被眼前得来的安逸屈服。母亲就是这样,面对丈夫在命运之神面前如蒙大赦,此时她最想获得一场休憩。因此她非常疲倦地说服了自己,失神出错。
一切不可知的后果在父亲的身体里诡秘进行,待到出现端倪却晚了。它已经把身体所有的祸端暴露在每个人的视线,如同故意而恶劣的惩罚。当父亲再去服用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