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与文明》 [43]
这种作用如今帮了女孩的忙.以她的母亲自居可以替代对她母亲的依恋.就像在游戏中经常做那样,年幼的女儿把自己放在母亲的位置上;她试图在和她父亲的关系上取代她的母亲,而开始恨她曾经热爱的母亲.她这样做是出于两个动机:对被剥夺的阴茎的妒忌和由此蒙受的屈辱.她和父亲的新关系起初也许只含有一个任意使用他的阴茎的渴望,最终则导致了另一个愿望-从他那里获得一个宝宝作为礼物.于是对宝宝的渴望代替了对阴茎的渴望,或者至少是从后者分离出来了.
有意思的是,在女性的情况中,和男性的情况相比,俄狄浦斯情结与阉割情结之间的关系竟会发生如此不同的形态-实际上是相互对立的形态.在男性中,如我们已经了解的那样,阉割的威胁导致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束;而在女性中则正好相反,我们发现,正是她们缺少阴茎这个事实,迫使她们陷入俄狄浦斯情结.这不会给一个女子带来多少不利,只要她继续保持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态度.〔"厄勒克特拉"(恋父)情结这个术语就是为此而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就会根据父亲的特点来选择丈夫,并愿意承认他的权威.她的占有阴茎的渴望,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如果她能成功地完成把她对这个性器官的爱扩展到拥有这个器官的人身上,恰如从前她从依恋母亲的乳房进展到依恋母亲的整个人的情况一样,这种渴望还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假如我们问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经验表明患者身上最不易影响的精神结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将会是:在女人方面是对阴茎的渴望,对男人来说是对他自己性别的女性态度,其先决条件,当然,是对失去阴茎的恐惧.
第三部分 理论成就
第八章 精神器官与外部世界
我在第一章中提出的所有总的发现和设想,当时都是经过我在前一章中举例说明的那种艰苦.耐心的详细研究才获得的.如今我们也许迫切想要全面思考一下我们通过这样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增长,并考察一下我们已经为更进一步的进展开辟了哪些道路.这样联系起来一看,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竟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迫超越心理学的边界.我们所对付的现象并不只属于心理学,它们同时也具有有机学和生物学方面的意义,所以在我们努力创立精神分析学的进程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生物学上的重要发现,而且也没能避免建立生物学上的新的假设.
但我们暂时还是只考虑心理学吧.我们已经看到,要在精神正常与精神不正常之间划一条分界线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所以这两者的区别尽管有其实际的重要性,却只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于是我们便理所当然地可以根据对精神失常现象的研究来了解正常的精神生活-假如这些病理状态,即神经病和精神病等,都是由于特定的原因才以异质体的形式活动的话,就不能采取这种方法.
对出现于睡眠中的精神混乱的研究-这种精神混乱是短暂但无害的,实际上,还起到有益的作用-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那种长期性的.危害生命的精神疾病的钥匙.如今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只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材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是不足以探测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揭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
我们设想的精神器官是在空间上延伸的,必要时又能融为一体,并随着生活的各种复杂要求而发展,它只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和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产生出意识的现象-这样一个假设让我们能够把心理学建立在与其它科学诸如物理学等,相似的基础上.我们这门科学中的问题和其它科学一样,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所考察对象直接呈现于我们知觉中的那些特征(性质)的背后发现其它一些更不依赖于我们感官的接受能力,而且更接近于所谓事物真相的东西.我们没有希望能完全达到这种事物真相,因为显然,我们所推测的任何新事物必须重新翻译成我们的知觉语言,要挣脱这种束缚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我们这门科学的本质和局限也就在这里.这就如我们的物理学中所说的:"假如我们能看得足够清楚,我们就会发现,那呈现为固体的东西是由如此这般形状和尺寸的粒子构成,并占据如此这般的相对的位置."同时我们企图最大限度地借助人工手段来提高我们感官的效能;可是或许可以预料所有这些努力都将不能影响最终的结果.真相将永远是"不可知的".依靠科学工作产生的为我们的基本感知力所理解的成果,就在于认清了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这些联系和依赖关系好象总能够可靠地重现或反映在我们的思维组成的内部世界中,对它们的认识让我们能"理解",预见甚至有可能改造外部世界的某些迹象.我们在精神分析学中的程序颇为类似.我们发现了填补我们意识现象中的空白的技术办法,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正如物理学家利用实验那样.这样,我们推断出一系列其本身是"不可知的"过程,把它们插入到我们能意识的进程中.比如,假如我们说:"这里插入了一个无意识的回忆",这就意味着:"此时出现了一个我们完全不能形成概念的现象,不过,一旦进入了我们的意识,我们就只能如此这般地表达它."
我们之所以作出这种推断和穿插的理由以及对它们的可信程度,当然在每一个个别的事例中都有待于批评;并且不容否认,要得出定论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事实表现在分析学家中间缺乏一致性的意见.这应该归咎于这个问题的新奇-也就是说,我们还缺乏训练.但是除此还有这个课题本身固有的特殊原因;因为在心理学中,和物理学不同,我们并不总是和那种仅能唤起我们冷漠的科学兴趣的东西打交道.所以,假如一个尚未充分确信她自己对阴茎的渴望强度的女精神分析学家同样也不能给她的患者身上的这个因素以应有的重视,我们也不应感到有什么奇怪.但是这种产生于个人观察上的误差的错误,从长远看来并不太重要.要是我们到旧教科书中考察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我们就会吃惊地发现,当显微镜技术还很年轻的时候,对使用这种仪器进行观察的人的个性是有很多奇特的要求的-但这一切在今天都已不成问题.
我不能担保能在这里完整无缺地描绘出精神器官及其活动的全部情况;我应当认识到,除了别的障碍之外,我还受到精神分析学家迄今尚未来得及对所有这些功能作出同样程度的研究这一客观情况的阻挡.所以,我将只满足于对我在头一章中阐述的问题作一个详细的扼要的阐述.
我们的存在的核心是由那个隐晦的本我构成的,它与外部世界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仅仅通过其它媒介才能取得.在这个本我内部活动的是机体的本能.它们本身是由两种原动力(爱欲与破坏欲)以不同比例融合而成的,并根据它们同器官或器官系统的不同关系而相互区分.这些本能的唯一的推动力就是寻求满足,这种满足应该产生于器官在外部世界一些客体的帮助下产生的一些变化.可是这些本能的直接的.无意识的满足,如"本我"的要求,往往会导致与外部世界的危险冲撞,甚至导致灭亡."本我"从来不担心是否能保证生存下去,它总是无忧无虑;或者可能这样说更正确:它虽然能产生忧虑的感觉因素,却不会利用它们.有可能出现在假定的"本我"精神成分之中及之间的过程(原初过程),和我们凭藉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中的意识感知所熟悉的那些过程,是相去甚远的;它们也不受逻辑的关键性制约,因为逻辑规律把某些这样的过程看作是无效的,并企图将它们取消.
与外部世界割裂的"本我"具有自己的感知世界.它能异常敏锐地感觉出自身内部的某些变化,尤其是其本能要求的强弱变化,这些变化就如从"快乐"到"不快乐"之间的一系列感觉一样能被意识到.当然,我们很难说清这些感觉是通过什么办法.借助于什么感觉器官末梢产生的.可是,自我感觉-一般感觉(coenaesthetic feelings)和快乐不快乐感觉-以专横的威力支配着"本我"活动的进程,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本我"遵循着坚定不移的快乐规则.但并非只是"本我"这样.似乎其它精神媒介的活动也能够做到只减弱快乐原则而不取消它;至于什么时候以及怎样才有可能克服快乐原则,则始终是一个具有最高理论价值的问题,并且还是迄今还没有解答的问题.认为快乐原则要求降低本能要求的强度-降到最低可能就是灭亡(即涅)-的看法,引出了快乐原则和两个原动力(即爱恋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的尚未明确的关系.
我们认为最了解而且用它最容易认识我们自己的另一个精神媒介,即所谓自我,是从"本我"的外皮层演变而来,这个外皮层由于被用来接收和排斥刺激,所以与外部世界(现实)保持着直接关系.从意识知觉开始,它就使"本我"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和越来越深的层次上受到它的影响,而且,在它一直依赖于外部世界的持续过程中,它一直带着表明其起源的难以消除的印记(就像"德国制造"一样).其心理功能在于将"本我"的活动进程提高到一个更高一级的动力状况(也许是通过将自由运动的能转化为受到限制的能,就好像是适应前意识状态那样);其构造功能在于在本能产生的要求和满足这种要求的行为之间插入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一旦获取目前的状态并对早期经验作出估价之后,就努力通过实验性行动去估计将要采取的行为过程的后果.这样,"自我"就可以做出决定,到底是努力获得满足还是延迟这种努力,或者是否有必要把这种本能要求看作危险而彻底抑制(这里我们要用到现实原则).正如"本我"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快感一样,"自我"的活动规律总是为安全着想."自我"肩负着自我保存的任务,而"本我"则好象忽视自我保存.它(自我)把忧虑的感觉当作预告威胁其自身完善的危险的报警信号.既然回忆能和知觉一样成为有意识的,尤其是同语言残余关联起来时,所以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将导致误解现实的混乱."自我"通过现实检验的手段来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以保护自身.可由于在睡眠状态中占优势的那些条件的存在,这个手段在梦中是允许暂时失效的.在强大的机械力环境中谋求维持自身的"自我",受到首先来自外部现实的危险的威胁;可是,并不只是来自外部现实的危险威胁它,它自己的"本我"就能产生出相同的危险,并且出于两
有意思的是,在女性的情况中,和男性的情况相比,俄狄浦斯情结与阉割情结之间的关系竟会发生如此不同的形态-实际上是相互对立的形态.在男性中,如我们已经了解的那样,阉割的威胁导致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束;而在女性中则正好相反,我们发现,正是她们缺少阴茎这个事实,迫使她们陷入俄狄浦斯情结.这不会给一个女子带来多少不利,只要她继续保持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态度.〔"厄勒克特拉"(恋父)情结这个术语就是为此而提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就会根据父亲的特点来选择丈夫,并愿意承认他的权威.她的占有阴茎的渴望,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如果她能成功地完成把她对这个性器官的爱扩展到拥有这个器官的人身上,恰如从前她从依恋母亲的乳房进展到依恋母亲的整个人的情况一样,这种渴望还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假如我们问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经验表明患者身上最不易影响的精神结构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将会是:在女人方面是对阴茎的渴望,对男人来说是对他自己性别的女性态度,其先决条件,当然,是对失去阴茎的恐惧.
第三部分 理论成就
第八章 精神器官与外部世界
我在第一章中提出的所有总的发现和设想,当时都是经过我在前一章中举例说明的那种艰苦.耐心的详细研究才获得的.如今我们也许迫切想要全面思考一下我们通过这样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增长,并考察一下我们已经为更进一步的进展开辟了哪些道路.这样联系起来一看,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竟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迫超越心理学的边界.我们所对付的现象并不只属于心理学,它们同时也具有有机学和生物学方面的意义,所以在我们努力创立精神分析学的进程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生物学上的重要发现,而且也没能避免建立生物学上的新的假设.
但我们暂时还是只考虑心理学吧.我们已经看到,要在精神正常与精神不正常之间划一条分界线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所以这两者的区别尽管有其实际的重要性,却只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于是我们便理所当然地可以根据对精神失常现象的研究来了解正常的精神生活-假如这些病理状态,即神经病和精神病等,都是由于特定的原因才以异质体的形式活动的话,就不能采取这种方法.
对出现于睡眠中的精神混乱的研究-这种精神混乱是短暂但无害的,实际上,还起到有益的作用-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那种长期性的.危害生命的精神疾病的钥匙.如今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只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材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是不足以探测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揭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
我们设想的精神器官是在空间上延伸的,必要时又能融为一体,并随着生活的各种复杂要求而发展,它只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和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产生出意识的现象-这样一个假设让我们能够把心理学建立在与其它科学诸如物理学等,相似的基础上.我们这门科学中的问题和其它科学一样,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所考察对象直接呈现于我们知觉中的那些特征(性质)的背后发现其它一些更不依赖于我们感官的接受能力,而且更接近于所谓事物真相的东西.我们没有希望能完全达到这种事物真相,因为显然,我们所推测的任何新事物必须重新翻译成我们的知觉语言,要挣脱这种束缚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我们这门科学的本质和局限也就在这里.这就如我们的物理学中所说的:"假如我们能看得足够清楚,我们就会发现,那呈现为固体的东西是由如此这般形状和尺寸的粒子构成,并占据如此这般的相对的位置."同时我们企图最大限度地借助人工手段来提高我们感官的效能;可是或许可以预料所有这些努力都将不能影响最终的结果.真相将永远是"不可知的".依靠科学工作产生的为我们的基本感知力所理解的成果,就在于认清了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这些联系和依赖关系好象总能够可靠地重现或反映在我们的思维组成的内部世界中,对它们的认识让我们能"理解",预见甚至有可能改造外部世界的某些迹象.我们在精神分析学中的程序颇为类似.我们发现了填补我们意识现象中的空白的技术办法,我们利用这些方法正如物理学家利用实验那样.这样,我们推断出一系列其本身是"不可知的"过程,把它们插入到我们能意识的进程中.比如,假如我们说:"这里插入了一个无意识的回忆",这就意味着:"此时出现了一个我们完全不能形成概念的现象,不过,一旦进入了我们的意识,我们就只能如此这般地表达它."
我们之所以作出这种推断和穿插的理由以及对它们的可信程度,当然在每一个个别的事例中都有待于批评;并且不容否认,要得出定论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事实表现在分析学家中间缺乏一致性的意见.这应该归咎于这个问题的新奇-也就是说,我们还缺乏训练.但是除此还有这个课题本身固有的特殊原因;因为在心理学中,和物理学不同,我们并不总是和那种仅能唤起我们冷漠的科学兴趣的东西打交道.所以,假如一个尚未充分确信她自己对阴茎的渴望强度的女精神分析学家同样也不能给她的患者身上的这个因素以应有的重视,我们也不应感到有什么奇怪.但是这种产生于个人观察上的误差的错误,从长远看来并不太重要.要是我们到旧教科书中考察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我们就会吃惊地发现,当显微镜技术还很年轻的时候,对使用这种仪器进行观察的人的个性是有很多奇特的要求的-但这一切在今天都已不成问题.
我不能担保能在这里完整无缺地描绘出精神器官及其活动的全部情况;我应当认识到,除了别的障碍之外,我还受到精神分析学家迄今尚未来得及对所有这些功能作出同样程度的研究这一客观情况的阻挡.所以,我将只满足于对我在头一章中阐述的问题作一个详细的扼要的阐述.
我们的存在的核心是由那个隐晦的本我构成的,它与外部世界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仅仅通过其它媒介才能取得.在这个本我内部活动的是机体的本能.它们本身是由两种原动力(爱欲与破坏欲)以不同比例融合而成的,并根据它们同器官或器官系统的不同关系而相互区分.这些本能的唯一的推动力就是寻求满足,这种满足应该产生于器官在外部世界一些客体的帮助下产生的一些变化.可是这些本能的直接的.无意识的满足,如"本我"的要求,往往会导致与外部世界的危险冲撞,甚至导致灭亡."本我"从来不担心是否能保证生存下去,它总是无忧无虑;或者可能这样说更正确:它虽然能产生忧虑的感觉因素,却不会利用它们.有可能出现在假定的"本我"精神成分之中及之间的过程(原初过程),和我们凭藉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中的意识感知所熟悉的那些过程,是相去甚远的;它们也不受逻辑的关键性制约,因为逻辑规律把某些这样的过程看作是无效的,并企图将它们取消.
与外部世界割裂的"本我"具有自己的感知世界.它能异常敏锐地感觉出自身内部的某些变化,尤其是其本能要求的强弱变化,这些变化就如从"快乐"到"不快乐"之间的一系列感觉一样能被意识到.当然,我们很难说清这些感觉是通过什么办法.借助于什么感觉器官末梢产生的.可是,自我感觉-一般感觉(coenaesthetic feelings)和快乐不快乐感觉-以专横的威力支配着"本我"活动的进程,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本我"遵循着坚定不移的快乐规则.但并非只是"本我"这样.似乎其它精神媒介的活动也能够做到只减弱快乐原则而不取消它;至于什么时候以及怎样才有可能克服快乐原则,则始终是一个具有最高理论价值的问题,并且还是迄今还没有解答的问题.认为快乐原则要求降低本能要求的强度-降到最低可能就是灭亡(即涅)-的看法,引出了快乐原则和两个原动力(即爱恋本能和死亡本能)之间的尚未明确的关系.
我们认为最了解而且用它最容易认识我们自己的另一个精神媒介,即所谓自我,是从"本我"的外皮层演变而来,这个外皮层由于被用来接收和排斥刺激,所以与外部世界(现实)保持着直接关系.从意识知觉开始,它就使"本我"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和越来越深的层次上受到它的影响,而且,在它一直依赖于外部世界的持续过程中,它一直带着表明其起源的难以消除的印记(就像"德国制造"一样).其心理功能在于将"本我"的活动进程提高到一个更高一级的动力状况(也许是通过将自由运动的能转化为受到限制的能,就好像是适应前意识状态那样);其构造功能在于在本能产生的要求和满足这种要求的行为之间插入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一旦获取目前的状态并对早期经验作出估价之后,就努力通过实验性行动去估计将要采取的行为过程的后果.这样,"自我"就可以做出决定,到底是努力获得满足还是延迟这种努力,或者是否有必要把这种本能要求看作危险而彻底抑制(这里我们要用到现实原则).正如"本我"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快感一样,"自我"的活动规律总是为安全着想."自我"肩负着自我保存的任务,而"本我"则好象忽视自我保存.它(自我)把忧虑的感觉当作预告威胁其自身完善的危险的报警信号.既然回忆能和知觉一样成为有意识的,尤其是同语言残余关联起来时,所以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将导致误解现实的混乱."自我"通过现实检验的手段来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以保护自身.可由于在睡眠状态中占优势的那些条件的存在,这个手段在梦中是允许暂时失效的.在强大的机械力环境中谋求维持自身的"自我",受到首先来自外部现实的危险的威胁;可是,并不只是来自外部现实的危险威胁它,它自己的"本我"就能产生出相同的危险,并且出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