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浮云自卷舒 [54]
允许借机生事。若有违犯,立斩当场。生怕这些人不老实,陆天诚还特意派了暗卫盯梢
饶是这样警告,还是出了档事。汤杰所领小队主要负责牛屯河一带,官兵中有三人奸污了当地的一个民女。消息传到陆天诚耳中,他气急反笑,火速下令将三个小队全部招回,当着他们的面,把犯事的官兵乱棍打死。
耳畔“砰砰”的棍棒声交织着惨呼,陆天诚强迫自己站得笔挺,眼睛直直地盯着行刑的场面。见过了血腥场面,见多了为了保护他而死去的人,但是真正下命令剥夺他人的生命,在他,却是头一次。明知道那三人罪当如此,心中的苦涩还是一个劲地往上翻涌。
看着上首严肃的陆天诚,冯华突然觉得,往常对这位诚王的看法并不全面。赵满冲着那几个败类直运气,并不知道身边冯华的心理浮动。韩九增还是一如既往的冷眼旁观。汤杰最是害怕,不知道诚王会怎样处置自己?又不敢失了仪态,强打着精神撑着。
待那三人咽下最后一口气,陆天诚把已经冒到口腔的酸水硬咽了下去,又挑出惯会欺负百姓、仗势欺人的,分别予以严惩。赵满和队正汤杰也因为驭下不严,各被责打了二十军棍。从那以后,这帮人老实多了。事后,陆天诚亲去探望,赵满倒是满不在乎,连呼那个杂碎该死,自己的军棍挨得不冤。让陆天诚又好气又好笑。
------------------------------------------------------------------------------------------
求收藏!求推荐!求鲜花!
第二卷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第五十八章联系(上)
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配合着实行起来,效果真的不错。那些被迫流浪的灾民能有饱饭吃,病人有大夫诊治,孩童有善堂收养,老百姓生活安定,满心满眼都是对陆明帝的歌功颂德。让灾民中的青壮年有事忙碌,使他们没时间惹事生非,地方治安也归于平静。
招来的民工,不光帮忙兴修水利,修复村落等日常事务也帮上了大忙。而且,他们知道修浚河道、筑坝垒堤是为自己做好事。完工后,至少可保百年不用再受水害之苦,一个个干劲十足,工程进度极快。不到一个月,已经只剩一处尚未完工。
和其他人相比,这段时间的陆天诚给人感觉较为清闲。他把那天讨论的文案扔给朱明焕,便撒手不再管具体事务,由着朱明焕等人忙碌策划、实行、管理,天天焦头烂额。至于他自己,则是想起来便到街上去逛一圈,看看阳野城内的情况。其他时间则闭门不出。若是朱明焕等人有事拿不定主意来上门讨教,他才露上一面。
令朱明焕他们奇怪的是,明明陆天诚什么也没做,对于一些事情,偏偏知道得详细之至,有时候比他们了解的还多。往往他们刚提出问题,陆天诚就能拿出准备好了的解决方法,供他们参考。
其实陆天诚虽然猫在府里,一点儿可没闲着。上次侦察信苏承议马迁一事,让他看到了暗卫的巨大能量。这次他如法炮制,又找来暗卫第六队队长苗和,要求派出暗卫作为耳目,为自己搜集相关信息。苗和再一次郁闷于诚王的不按常理出牌。经历了这么多朝,暗卫的职责只是保护,乔装改扮潜伏于某地,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诚王倒好,先是让暗卫充当了一把盗贼,又分了两个兄弟去做保镖,现在更是玩起探子的把戏来了。郁闷归郁闷,诚王的话就是命令,苗和再三规劝于他:若再分人出去,保护的人力更加有限。奈何诚王丝毫不以为意,苗和也只能听从了。
暗卫的效率果然显着。事无巨细,只要是有关的消息,都会被迅速送到陆天诚手上。拿到这些资料,陆天诚先大致浏览一便,挑出有疑问之处,然后把姜老丈喊上,俩人一起讨论。姜国华经验丰富,对水利一道有独特的见解;陆天诚则胜在思维敏捷、见解新颖,每每碰撞出火花。对于这种讨论,刚开始姜国华还有些惴惴不安,后来看陆天诚确实是诚心讨教,便也放开胆子。有时候两人谈到激烈处,真是唾沫与手势乱飞,陆天诚忘了对老者的尊敬,姜国华也忘了对诚王该有的礼节。
所以朱明焕他们看到的解决方案,里面不知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
如果哪天没有需要解决的事情,陆天诚就继续读书。举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史实甚至娱乐,诸子百家,拿到哪本就读哪本。当然,对于现下就能用上的,稍微侧重一些。说心里话,他也不想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可是对这世界了解得多一点,再多一点,才可以增加轻松自在生活的保障。
白天,陆天诚就是这么充实地度过。吃过晚饭,则是他的放松时间。喝喝茶,散散步,练练字,看看詹逸群教姜水生练武,听听暗卫关于易未卿的报告。
自打上次他去信劝说,易未卿理所当然地知道了,自己身边的两个保镖还与陆天诚保持着联系。她倒没生气,还很快回信,让陆天诚放心。对于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心中有数。
看她字里行间透出的坚决,陆天诚只能摇头苦笑。既然不想强硬干涉,便只能随她去了。于是陆天诚派人采购了足够多的药材,快马加鞭给易未卿送去。还命人与当地县官打了招呼,让他多加照拂。
送药材的人回来时,又带回了易未卿的书信。在信上,易未卿感谢了诚王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并将村庄现在的情况和药材的使用处理,系统地作了说明。同时,对于惊动地方官一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快,希望诚王不要过多干涉她的行程。
这封信次序分明,条理清楚,对于细节的表述也很清楚。陆天诚有些诧异:若只是看信,绝想不出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能写出来的。别说这个世界对女子的教育偏于女德、女容、女工,就算前世,让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写类似的东西,也未必能写得如此精炼细致、面面俱到。而且,这个丫头还真是不客气,自己也是一番好意。不过这样确实太过招摇了,想必易未卿是怕以后不能随性走遍天下,才拒绝的吧。
看完信件,陆天诚本来已经收起,忽然心中一动,又拿出信反复看了几遍。他自知回京后,再想出来,肯定不方便。对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加以探索,只能想想而已。但是易未卿正在做着他也想做的事情,既然两人相处融洽,那提点小小要求,应该不算过分?略加思索,陆天诚挥毫成书,询问易未卿是否愿意充当他的耳朵和眼睛,替他看遍世间风情,并将新鲜事物随时写信告知于他。信末,还特地注明这只是私人请求。如果易未卿不愿接受,也不会强求。
信苏西部临漳县所辖元氏村,从村外看,大多数房屋东倒西歪地矗在地面上,细看,墙面下方还有被水冲刷过的痕迹,甚至被冲出深深的沟壑,显出里面的泥土和稻草。少有几栋还算顺眼的,都是青石所造。
村边是一座庙宇,不大,也就两座民宅的大小。现在庙里或坐或躺的人,可不是来进香火的,而是易未卿在这里所设临时医馆安顿的病人。
虽然回信婉言谢绝,不过陆天诚的话已经捎到,临漳的县令倒提供了不少方便。有些事情,她一个外人说话,总比不得当地官吏有用。比如干净的水、熬药的大锅等等,她费尽唇舌,还不如衙役们一句话见效快。
------------------------------------------------------------------------------------------
为什么点击不少,推荐才这么可怜的一点呢?郁闷中~~~~~~~~看文的亲们,如果觉得写得还算入眼,请劳驾贵手,在书页的推荐栏点上几点,某越感谢了!!
第二卷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第五十九章联系(下)
现在,这个借来的大锅被架在庙内空地上,锅下火焰猎猎,锅里“咕噜噜”冒着水气,细碎的水泡一点,两点,越来越多,逐渐汇成一片,终于大肆翻腾起来。没办法,这座庙只是过节祭祀时用,根本没有僧人,连个灶台都没有。
“公子,已经烧开了。”锅边蹲着的女孩子身穿翠绿的衫子,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眨啊眨,扭头冲庙堂里喊。
“来了。”应声而出的男子明显身材瘦弱,宽大的青衫上左一道焦黄,右一道黝黑,粘了好几处颜色。再看面上,才发觉此人与其说是个男子,不如说是个少年。也就十四五左右,细长的眉毛不自觉地蹙着,如黑水银般的眸子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上端着的碗,可不正是易未卿。
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以防碗内药物撒溅出来,易未卿快步来到锅旁,看看锅内正煮着的药材来回翻滚,满意地点头,“刚刚好,咳咳。”她将碗里的药倒入大锅,搅拌几下,挥开因为生火而冒起的青烟,拍拍手道:“好了。加入这味药,再熬上一会儿就可以发给大家了。”
抬头微笑间,面目表情终于全部露了出来。若是陆天诚在此,肯定会惊讶:那个总是淡定的易未卿,也会有如此生动的笑容?眉宇间的清涩,已经开始染上坚毅;曾令陆天诚想去打破的波澜不惊,也被活泼灵动所取代。
“哎!”女孩应道,又蹲到地上去看火。忽然一块木柴“噼啪”飞出火星,易未卿急道:“雨燕小心。”却是说晚了,火星把雨燕的衫子燎了一个小小的圆洞。
“唉呀!”雨燕扯着衫子不舍地轻呼,“这是“这个洞不大,回头垫着布绣朵花就可以遮上了。”
“嗯。”雨燕答应着看看大锅,“应该可以了。”
“把火灭了吧。”易未卿弯腰去拿堆在旁边的簸箩。为了灭掉火势,又不至于把木材弄湿,她想到使用泥土的方法,这也是她从书上读到过的。一次装满六个,里面的泥土可以反复使用。
“我来我来。”雨燕哪敢让她去做这些粗重的活计,要是累得旧病复发,那可就糟了。可是雨燕忘了,她自己的年岁也与易未卿相仿,又能有多大力气?提了两下提不动,雨燕便不再尝试,左右看着大声道:“罗大哥,吴大哥,你们快过来帮忙啊。”
这两人,就是陆天诚派到易未卿身边的暗卫。不过在外人眼中,只是易公子的两个家仆。听见雨燕招呼,罗明急忙从庙堂里跑出来。
“罗大哥,快把火盖上,要不就熬过头了。”雨燕说着话,就看到罗明拿起簸箩,一连六下,火苗立刻被盖在下面。
“咦?怎么就你自己?吴大哥人呢?”雨燕没看见另一个人,奇怪地询问道。
“他有点儿事,一会儿就来。”罗明含糊应道。
正说着,话题人物吴铭基走进了小庙。“吴大哥你出去了
饶是这样警告,还是出了档事。汤杰所领小队主要负责牛屯河一带,官兵中有三人奸污了当地的一个民女。消息传到陆天诚耳中,他气急反笑,火速下令将三个小队全部招回,当着他们的面,把犯事的官兵乱棍打死。
耳畔“砰砰”的棍棒声交织着惨呼,陆天诚强迫自己站得笔挺,眼睛直直地盯着行刑的场面。见过了血腥场面,见多了为了保护他而死去的人,但是真正下命令剥夺他人的生命,在他,却是头一次。明知道那三人罪当如此,心中的苦涩还是一个劲地往上翻涌。
看着上首严肃的陆天诚,冯华突然觉得,往常对这位诚王的看法并不全面。赵满冲着那几个败类直运气,并不知道身边冯华的心理浮动。韩九增还是一如既往的冷眼旁观。汤杰最是害怕,不知道诚王会怎样处置自己?又不敢失了仪态,强打着精神撑着。
待那三人咽下最后一口气,陆天诚把已经冒到口腔的酸水硬咽了下去,又挑出惯会欺负百姓、仗势欺人的,分别予以严惩。赵满和队正汤杰也因为驭下不严,各被责打了二十军棍。从那以后,这帮人老实多了。事后,陆天诚亲去探望,赵满倒是满不在乎,连呼那个杂碎该死,自己的军棍挨得不冤。让陆天诚又好气又好笑。
------------------------------------------------------------------------------------------
求收藏!求推荐!求鲜花!
第二卷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第五十八章联系(上)
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配合着实行起来,效果真的不错。那些被迫流浪的灾民能有饱饭吃,病人有大夫诊治,孩童有善堂收养,老百姓生活安定,满心满眼都是对陆明帝的歌功颂德。让灾民中的青壮年有事忙碌,使他们没时间惹事生非,地方治安也归于平静。
招来的民工,不光帮忙兴修水利,修复村落等日常事务也帮上了大忙。而且,他们知道修浚河道、筑坝垒堤是为自己做好事。完工后,至少可保百年不用再受水害之苦,一个个干劲十足,工程进度极快。不到一个月,已经只剩一处尚未完工。
和其他人相比,这段时间的陆天诚给人感觉较为清闲。他把那天讨论的文案扔给朱明焕,便撒手不再管具体事务,由着朱明焕等人忙碌策划、实行、管理,天天焦头烂额。至于他自己,则是想起来便到街上去逛一圈,看看阳野城内的情况。其他时间则闭门不出。若是朱明焕等人有事拿不定主意来上门讨教,他才露上一面。
令朱明焕他们奇怪的是,明明陆天诚什么也没做,对于一些事情,偏偏知道得详细之至,有时候比他们了解的还多。往往他们刚提出问题,陆天诚就能拿出准备好了的解决方法,供他们参考。
其实陆天诚虽然猫在府里,一点儿可没闲着。上次侦察信苏承议马迁一事,让他看到了暗卫的巨大能量。这次他如法炮制,又找来暗卫第六队队长苗和,要求派出暗卫作为耳目,为自己搜集相关信息。苗和再一次郁闷于诚王的不按常理出牌。经历了这么多朝,暗卫的职责只是保护,乔装改扮潜伏于某地,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诚王倒好,先是让暗卫充当了一把盗贼,又分了两个兄弟去做保镖,现在更是玩起探子的把戏来了。郁闷归郁闷,诚王的话就是命令,苗和再三规劝于他:若再分人出去,保护的人力更加有限。奈何诚王丝毫不以为意,苗和也只能听从了。
暗卫的效率果然显着。事无巨细,只要是有关的消息,都会被迅速送到陆天诚手上。拿到这些资料,陆天诚先大致浏览一便,挑出有疑问之处,然后把姜老丈喊上,俩人一起讨论。姜国华经验丰富,对水利一道有独特的见解;陆天诚则胜在思维敏捷、见解新颖,每每碰撞出火花。对于这种讨论,刚开始姜国华还有些惴惴不安,后来看陆天诚确实是诚心讨教,便也放开胆子。有时候两人谈到激烈处,真是唾沫与手势乱飞,陆天诚忘了对老者的尊敬,姜国华也忘了对诚王该有的礼节。
所以朱明焕他们看到的解决方案,里面不知包含着多少人的心血。
如果哪天没有需要解决的事情,陆天诚就继续读书。举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史实甚至娱乐,诸子百家,拿到哪本就读哪本。当然,对于现下就能用上的,稍微侧重一些。说心里话,他也不想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可是对这世界了解得多一点,再多一点,才可以增加轻松自在生活的保障。
白天,陆天诚就是这么充实地度过。吃过晚饭,则是他的放松时间。喝喝茶,散散步,练练字,看看詹逸群教姜水生练武,听听暗卫关于易未卿的报告。
自打上次他去信劝说,易未卿理所当然地知道了,自己身边的两个保镖还与陆天诚保持着联系。她倒没生气,还很快回信,让陆天诚放心。对于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心中有数。
看她字里行间透出的坚决,陆天诚只能摇头苦笑。既然不想强硬干涉,便只能随她去了。于是陆天诚派人采购了足够多的药材,快马加鞭给易未卿送去。还命人与当地县官打了招呼,让他多加照拂。
送药材的人回来时,又带回了易未卿的书信。在信上,易未卿感谢了诚王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并将村庄现在的情况和药材的使用处理,系统地作了说明。同时,对于惊动地方官一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快,希望诚王不要过多干涉她的行程。
这封信次序分明,条理清楚,对于细节的表述也很清楚。陆天诚有些诧异:若只是看信,绝想不出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能写出来的。别说这个世界对女子的教育偏于女德、女容、女工,就算前世,让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写类似的东西,也未必能写得如此精炼细致、面面俱到。而且,这个丫头还真是不客气,自己也是一番好意。不过这样确实太过招摇了,想必易未卿是怕以后不能随性走遍天下,才拒绝的吧。
看完信件,陆天诚本来已经收起,忽然心中一动,又拿出信反复看了几遍。他自知回京后,再想出来,肯定不方便。对这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加以探索,只能想想而已。但是易未卿正在做着他也想做的事情,既然两人相处融洽,那提点小小要求,应该不算过分?略加思索,陆天诚挥毫成书,询问易未卿是否愿意充当他的耳朵和眼睛,替他看遍世间风情,并将新鲜事物随时写信告知于他。信末,还特地注明这只是私人请求。如果易未卿不愿接受,也不会强求。
信苏西部临漳县所辖元氏村,从村外看,大多数房屋东倒西歪地矗在地面上,细看,墙面下方还有被水冲刷过的痕迹,甚至被冲出深深的沟壑,显出里面的泥土和稻草。少有几栋还算顺眼的,都是青石所造。
村边是一座庙宇,不大,也就两座民宅的大小。现在庙里或坐或躺的人,可不是来进香火的,而是易未卿在这里所设临时医馆安顿的病人。
虽然回信婉言谢绝,不过陆天诚的话已经捎到,临漳的县令倒提供了不少方便。有些事情,她一个外人说话,总比不得当地官吏有用。比如干净的水、熬药的大锅等等,她费尽唇舌,还不如衙役们一句话见效快。
------------------------------------------------------------------------------------------
为什么点击不少,推荐才这么可怜的一点呢?郁闷中~~~~~~~~看文的亲们,如果觉得写得还算入眼,请劳驾贵手,在书页的推荐栏点上几点,某越感谢了!!
第二卷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第五十九章联系(下)
现在,这个借来的大锅被架在庙内空地上,锅下火焰猎猎,锅里“咕噜噜”冒着水气,细碎的水泡一点,两点,越来越多,逐渐汇成一片,终于大肆翻腾起来。没办法,这座庙只是过节祭祀时用,根本没有僧人,连个灶台都没有。
“公子,已经烧开了。”锅边蹲着的女孩子身穿翠绿的衫子,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眨啊眨,扭头冲庙堂里喊。
“来了。”应声而出的男子明显身材瘦弱,宽大的青衫上左一道焦黄,右一道黝黑,粘了好几处颜色。再看面上,才发觉此人与其说是个男子,不如说是个少年。也就十四五左右,细长的眉毛不自觉地蹙着,如黑水银般的眸子全神贯注于自己手上端着的碗,可不正是易未卿。
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以防碗内药物撒溅出来,易未卿快步来到锅旁,看看锅内正煮着的药材来回翻滚,满意地点头,“刚刚好,咳咳。”她将碗里的药倒入大锅,搅拌几下,挥开因为生火而冒起的青烟,拍拍手道:“好了。加入这味药,再熬上一会儿就可以发给大家了。”
抬头微笑间,面目表情终于全部露了出来。若是陆天诚在此,肯定会惊讶:那个总是淡定的易未卿,也会有如此生动的笑容?眉宇间的清涩,已经开始染上坚毅;曾令陆天诚想去打破的波澜不惊,也被活泼灵动所取代。
“哎!”女孩应道,又蹲到地上去看火。忽然一块木柴“噼啪”飞出火星,易未卿急道:“雨燕小心。”却是说晚了,火星把雨燕的衫子燎了一个小小的圆洞。
“唉呀!”雨燕扯着衫子不舍地轻呼,“这是“这个洞不大,回头垫着布绣朵花就可以遮上了。”
“嗯。”雨燕答应着看看大锅,“应该可以了。”
“把火灭了吧。”易未卿弯腰去拿堆在旁边的簸箩。为了灭掉火势,又不至于把木材弄湿,她想到使用泥土的方法,这也是她从书上读到过的。一次装满六个,里面的泥土可以反复使用。
“我来我来。”雨燕哪敢让她去做这些粗重的活计,要是累得旧病复发,那可就糟了。可是雨燕忘了,她自己的年岁也与易未卿相仿,又能有多大力气?提了两下提不动,雨燕便不再尝试,左右看着大声道:“罗大哥,吴大哥,你们快过来帮忙啊。”
这两人,就是陆天诚派到易未卿身边的暗卫。不过在外人眼中,只是易公子的两个家仆。听见雨燕招呼,罗明急忙从庙堂里跑出来。
“罗大哥,快把火盖上,要不就熬过头了。”雨燕说着话,就看到罗明拿起簸箩,一连六下,火苗立刻被盖在下面。
“咦?怎么就你自己?吴大哥人呢?”雨燕没看见另一个人,奇怪地询问道。
“他有点儿事,一会儿就来。”罗明含糊应道。
正说着,话题人物吴铭基走进了小庙。“吴大哥你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