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舞·青梅 [5]
。
这一梳洗更衣,足足用去两个时辰。
青梅当年在戚府,逢节庆祭祀,也曾侍侯主母盛装梳洗,然而此时由沐浴开始,便知道用度规矩非一般富贵人家可比,自有一套程序。
等沐浴已毕,换上全新的月白纱地小衣,坐到妆台前。一头长发,如玄缎一般,直垂到腰下。青梅的头发养得极好,在戚府的姐妹之间便颇多羡慕,是她最得意的事情。后来离了戚府,日子虽然穷苦,然而毕竟是年轻女子,爱美之心尤在,所以仍是尽力悉心将养。这时一经膏沐,黑亮如皂,连不甚多话的赵婆婆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句:“阮姑娘的头发真好。”
又回头跟旁的一个姓柳的婆子商量:“我看阮姑娘这头发,是不必用假鬃了。”
柳婆婆含笑点点头。于是就有丫鬟捧过一件宝蓝丝缎的长背心,青梅知道那是专供梳头的。穿上之后,赵婆婆便领着两个丫鬟开始忙碌。给青梅梳的是望仙环髻,由正中分发,梳成两股,先在头顶两侧各扎一结,然后将余发弯曲成环,发稍编入耳后,是年轻未嫁的贵介女子常梳的发式。然而看来简单,却是极难梳,直忙了大半个时辰,才算满意。
便取过一根碧玉发簪将头发固定,却并不急着加上首饰,向两个丫鬟说了声:“拿来吧。”
丫鬟去而复回,手上捧着一大一小两个沉香木盒。打开大的,里面是件淡青的罗裙,赵婆婆取出来,帮青梅换上。又取出深青带红和鹅黄的两根飘带,披在身后。那罗裙本来颜色朴素,并不起眼,然而一经飘带点缀,顿显华贵非凡。
这才打开小的盒子。里面是一副首饰,耳珰,步摇,各色的珠花。先挑出一副垂珠耳珰给青梅戴上,又在发间插一朵浅绿的绢花,最后取过一副金步摇。那是制作工细的一只金凤,衔着长长的珠络,戴上之后,几欲垂肩。
赵婆婆退后两步,相了一相,觉得满意了,便说:“请姑娘起来走走看。”
青梅依言站起来。然而才走两步就有问题。原来那罗裙的后摆拖曳在地,走起来并不容易,青梅一注意脚下,便没留意头上的一支步摇,珠络摇晃之间,钩到了头发上。
青梅本能地伸手去拉,赵婆婆一见,连忙出言阻止:“别硬拉别硬拉。”然而还是迟了一步,珠络是拽了下来,鬓角边的一绺头发也给带了下来。
青梅怔了一怔,立刻涨红了脸。她知道这么一来,半天的力气又白费了,心里内疚又觉自卑,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又急又难过,呆呆地站在当地,一时连话也说不上来。
赵婆婆却是精于世故的人,一看这光景,立刻就说:“噢噢,都怪老奴,想得不周到。这么长珠络的步摇是极难对付的,也难怪阮姑娘不习惯。”这么两句话,便把青梅的过失卸下了一大半。青梅听了,心里一定,不由得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赵婆婆回头又问:“我看还是换支短些的好,看看还有没有了?”
丫鬟看了一看,答说:“还有一支金凤钗,不带珠络的,我看也使得。”
赵婆婆想了想,点头说:“那好,就是它吧。”
然而这么一来,就必须要把半边的头发解开重新梳过,于是又费了半天工夫。等到终于又梳理得满意,赵婆婆正把凤钗插到青梅头上的时候,就听见院子里有人走动,丫鬟到门口看了看,回头说:“胡先生来了。”
片刻,就听见门外胡山的声音:“阮姑娘可准备好了?”
赵婆婆连声答应:“快好了,快好了。”
话虽这样说,手里却不马虎,依旧仔仔细细把一支金钗簪好,又前后相了一阵,修补一番。这才站直了身子,吩咐说:“行了,开门吧。”
门打开,胡山并不立刻进来,而是站在门口一揖:“阮姑娘。”
青梅连忙站起来,福了一福,说:“胡先生,快请进来。”
胡山进来,又深深一揖,然后说:“阮姑娘,胡某只是王爷的一个幕僚。阮姑娘如今身份不同,以后万不可再行这样的礼。”
青梅一愣,便不知道如何接口。
胡山也不说什么,略微打量了青梅一眼,便转身问赵婆婆:“阮姑娘可用过了午饭?”
“哟!”赵婆婆这才想起来:“还没有。”
“看看,”胡山皱了皱眉,“都已经过了中午,还让阮姑娘饿着。这是怎么侍侯的?”
“是。”赵婆婆露出极懊恼的表情,“这确是老奴的疏忽。”
胡山说:“下午还有半天的事情,这么饿着怎么成!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点心,拿些过来垫垫也好。”
赵婆婆答应了一声:“是”,亲自去了厨房查看。
青梅心里过意不去,想替赵婆婆解说几句,于是说:“其实这不能怪赵婆婆,是我自己……”待要说出是因为她自己笨拙,弄散了头发,才拖延了这么时间,又觉得难以启齿,便讪讪地说不下去。
不多时,赵婆婆回来,带了一碟豆蓉糕和一壶花茶。
“阮姑娘,是老奴糊涂,竟忘了吩咐准备午饭。仓促之间,只能找出这些糕点,姑娘将就吃些垫垫吧。”
青梅折腾了半天,确也饿得狠了,便坐下来,小口小口地吃起来。胡山自找了张凳子,远远地坐下来等着。青梅吃了一阵,忽然想起其实赵婆婆她们也不曾吃过,有心招呼她们一起来吃,可是看了胡山一眼,又忍住了没说。
过了一会,胡山见她吃得差不多,便说:“阮姑娘请歇一歇,然后我们就该上路了。”
“怎么?这里并不是王爷府上么?”
胡山知道她误会了,便笑着解释:“这里是城北王爷的一处别院,王爷几乎从不来这里。王爷吩咐姑娘在这里更衣休息,等会我带姑娘去廷尉司正虞简哲虞大人府上。”
青梅更加迷惑,不知道这虞简哲又有什么干系。
“廷尉司负责帝都戍卫,地位显要。司正虞大人为人忠诚清正,阮姑娘想必也听说过。”
“是。”青梅点头。
“虞大人平生独有一件憾事,就是膝下凄凉,无儿无女。而姑娘却是父母双亡,身世可怜。所以王爷的意思,是要虞大人认了姑娘为义女,这岂非是两全其美?”
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虞简哲认了将要嫁到白帝府的女儿,当然是有益无害,而青梅出身贫寒,如果认了廷尉司正为父,自然身份也会大不相同。青梅稍微一想,也就明白其中的深意。一方面固然是感激子晟的用心良苦,一方面心里又忍不住微微泛起一点酸涩。默然半晌,才说:“全凭王爷作主就是。”
胡山看见她的神情,隐隐明白她的心事,心里不由自主地泛起一层怜惜之意。胡山原本并不十分赞成这桩亲事,然而那都是出于替白帝打算。此时他才忽然觉得,其实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对于眼前这个忠厚纯良的女子而言,也未必是件好事。一转念间,忍不住就想要出言劝阻。
但念头只是一闪,随即想到说这样的话大不合宜。这是出于对子晟多年的了解。正所谓旁观者清,子晟对待这件事极其不理智的态度,他都明明白白看在眼里。所以,他也知道,如果真的贸然劝阻,或者也会成功,然而子晟一旦知道,就算并不发作,心里也必存芥蒂,到时自己将很难自处。
这么一想,也就打消了念头。只是有些事情,却可以提一提:“姑娘,胡某有句话,姑娘可愿一听?”
青梅连忙说:“先生请说。”
胡山正色道:“皇家的规矩既多且杂。姑娘反正要在虞大人府上住一阵子,可以向王爷和虞大人提提,请宫中的教习嬷嬷来教一些礼仪,虽然不一定能学全,总也好过将来仓促之间,措手不及。”
这的确是周到的想法,青梅从心里感激:“多谢先生提醒。”
胡山笑了笑,说:“阮姑娘不必客气。”其实他心里还有另一句更重要的话,就是,还要学一学在宫中如何做人处事才行,然而这句话却又不便说出来了。“如果阮姑娘愿意,不如就由我向王爷提一提?”
“那就有劳先生了。”
这句说完,却又想起另一件事来:“方才听先生说,我要在虞大人府上住一阵子?”
“是。”胡山回答。青梅不明白这中间的缘故确在情理之中,然而其实说来也简单:“王爷身份非同一般,虽然娶一室侧妃,也是要由宫中宗录司记档的大事。所以王爷向虞府提亲之后,还要奏请天帝,这才能放定。再加上预备婚事也需要些时日,所以没有三两个月只怕是办不下来的。”
青梅点点头,表示明白过来。其实就在民间,孙子要娶亲也该告诉老爷子知道,只不过一进皇家,事事自有一套规矩,不知道又要繁琐多少倍。
见青梅一时无话,胡山便把到了虞府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大致说了一说。无非是些认亲的礼数,青梅一面听,一面仔细记在心里。交代完之后,胡山仰脸向外面看看天,说:“阮姑娘,时候不早,还是请上车,我们该动身了。”
青梅便站起来,走了几步,忽然想起来:“禩儿呢?”
“噢!”胡山被提醒了,以手拊额:“我竟然忘记了。小公子已经先行被接到王府了。”
“可是……”青梅迟疑了一下,露出不放心的表情。
胡山说:“阮姑娘放心,小公子在王府的一切吃穿用度都与旁的皇子一样。”
然而青梅依然不放心。这孩子从到了她身边,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猛然间离开了,叫她怎能安心?心里只是想着,王府虽好,却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他的口味,喜淡不喜咸,还有他晚上总要起夜两次……
胡山知道她的心思,便略为压低声音说:“阮姑娘,这也是不得已。姑娘认了虞大人为亲,便是虞府待嫁的小姐,身边带着孩子终归多有不便。再者,姑娘也请放心,王爷挑了最可靠的奶娘给小公子,一定能照顾得他很好。反正统共三两个月,一晃也就过去了。”
这席话可谓对症下药,把青梅一番担忧的心,安抚了许多。
是啊,青梅想,统共三两个月,很快就会过去的。
这年已逾五十的虞简哲,本是武职出身,又保养得好,因此身体硬朗,清矍健硕,比起四十岁的人来,也是不罔多让。他在仕途上亦很是顺利,廷尉司正论品级并不算高,然而负责的是皇宫禁卫,帝都戍安,是极其显要的位置。他年少时从军边塞,到了三十岁上才娶妻。虞简哲对夫人非常敬重,虽然虞夫人一直无所出,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然而虞简哲坚持不肯纳妾,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他的为人清正。
但,从另一方面,他也并非是无所欲、不热中的人。所以,对于认青梅为义女这件事情,就显得极为热情。虽然表面上仍然维持着一份矜持,但谈笑之间流露出的欣然之意,十分明显。等青梅行完叩拜之礼,一面亲下座位搀扶,一面大声吩咐:“来,把给小姐的见面礼拿上来。”
礼物不外衣物首饰,其中以一对通体碧绿的镯子,最是贵重。青梅连忙谢过。
“礼轻了。”虞简哲笑着说:“女儿不要嫌弃。”
“是。”虞夫人在一旁接口说:“准备得仓促了。”她却不像他丈夫那样热中,态度上反倒淡淡的。
青梅没
这一梳洗更衣,足足用去两个时辰。
青梅当年在戚府,逢节庆祭祀,也曾侍侯主母盛装梳洗,然而此时由沐浴开始,便知道用度规矩非一般富贵人家可比,自有一套程序。
等沐浴已毕,换上全新的月白纱地小衣,坐到妆台前。一头长发,如玄缎一般,直垂到腰下。青梅的头发养得极好,在戚府的姐妹之间便颇多羡慕,是她最得意的事情。后来离了戚府,日子虽然穷苦,然而毕竟是年轻女子,爱美之心尤在,所以仍是尽力悉心将养。这时一经膏沐,黑亮如皂,连不甚多话的赵婆婆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句:“阮姑娘的头发真好。”
又回头跟旁的一个姓柳的婆子商量:“我看阮姑娘这头发,是不必用假鬃了。”
柳婆婆含笑点点头。于是就有丫鬟捧过一件宝蓝丝缎的长背心,青梅知道那是专供梳头的。穿上之后,赵婆婆便领着两个丫鬟开始忙碌。给青梅梳的是望仙环髻,由正中分发,梳成两股,先在头顶两侧各扎一结,然后将余发弯曲成环,发稍编入耳后,是年轻未嫁的贵介女子常梳的发式。然而看来简单,却是极难梳,直忙了大半个时辰,才算满意。
便取过一根碧玉发簪将头发固定,却并不急着加上首饰,向两个丫鬟说了声:“拿来吧。”
丫鬟去而复回,手上捧着一大一小两个沉香木盒。打开大的,里面是件淡青的罗裙,赵婆婆取出来,帮青梅换上。又取出深青带红和鹅黄的两根飘带,披在身后。那罗裙本来颜色朴素,并不起眼,然而一经飘带点缀,顿显华贵非凡。
这才打开小的盒子。里面是一副首饰,耳珰,步摇,各色的珠花。先挑出一副垂珠耳珰给青梅戴上,又在发间插一朵浅绿的绢花,最后取过一副金步摇。那是制作工细的一只金凤,衔着长长的珠络,戴上之后,几欲垂肩。
赵婆婆退后两步,相了一相,觉得满意了,便说:“请姑娘起来走走看。”
青梅依言站起来。然而才走两步就有问题。原来那罗裙的后摆拖曳在地,走起来并不容易,青梅一注意脚下,便没留意头上的一支步摇,珠络摇晃之间,钩到了头发上。
青梅本能地伸手去拉,赵婆婆一见,连忙出言阻止:“别硬拉别硬拉。”然而还是迟了一步,珠络是拽了下来,鬓角边的一绺头发也给带了下来。
青梅怔了一怔,立刻涨红了脸。她知道这么一来,半天的力气又白费了,心里内疚又觉自卑,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又急又难过,呆呆地站在当地,一时连话也说不上来。
赵婆婆却是精于世故的人,一看这光景,立刻就说:“噢噢,都怪老奴,想得不周到。这么长珠络的步摇是极难对付的,也难怪阮姑娘不习惯。”这么两句话,便把青梅的过失卸下了一大半。青梅听了,心里一定,不由得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赵婆婆回头又问:“我看还是换支短些的好,看看还有没有了?”
丫鬟看了一看,答说:“还有一支金凤钗,不带珠络的,我看也使得。”
赵婆婆想了想,点头说:“那好,就是它吧。”
然而这么一来,就必须要把半边的头发解开重新梳过,于是又费了半天工夫。等到终于又梳理得满意,赵婆婆正把凤钗插到青梅头上的时候,就听见院子里有人走动,丫鬟到门口看了看,回头说:“胡先生来了。”
片刻,就听见门外胡山的声音:“阮姑娘可准备好了?”
赵婆婆连声答应:“快好了,快好了。”
话虽这样说,手里却不马虎,依旧仔仔细细把一支金钗簪好,又前后相了一阵,修补一番。这才站直了身子,吩咐说:“行了,开门吧。”
门打开,胡山并不立刻进来,而是站在门口一揖:“阮姑娘。”
青梅连忙站起来,福了一福,说:“胡先生,快请进来。”
胡山进来,又深深一揖,然后说:“阮姑娘,胡某只是王爷的一个幕僚。阮姑娘如今身份不同,以后万不可再行这样的礼。”
青梅一愣,便不知道如何接口。
胡山也不说什么,略微打量了青梅一眼,便转身问赵婆婆:“阮姑娘可用过了午饭?”
“哟!”赵婆婆这才想起来:“还没有。”
“看看,”胡山皱了皱眉,“都已经过了中午,还让阮姑娘饿着。这是怎么侍侯的?”
“是。”赵婆婆露出极懊恼的表情,“这确是老奴的疏忽。”
胡山说:“下午还有半天的事情,这么饿着怎么成!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点心,拿些过来垫垫也好。”
赵婆婆答应了一声:“是”,亲自去了厨房查看。
青梅心里过意不去,想替赵婆婆解说几句,于是说:“其实这不能怪赵婆婆,是我自己……”待要说出是因为她自己笨拙,弄散了头发,才拖延了这么时间,又觉得难以启齿,便讪讪地说不下去。
不多时,赵婆婆回来,带了一碟豆蓉糕和一壶花茶。
“阮姑娘,是老奴糊涂,竟忘了吩咐准备午饭。仓促之间,只能找出这些糕点,姑娘将就吃些垫垫吧。”
青梅折腾了半天,确也饿得狠了,便坐下来,小口小口地吃起来。胡山自找了张凳子,远远地坐下来等着。青梅吃了一阵,忽然想起其实赵婆婆她们也不曾吃过,有心招呼她们一起来吃,可是看了胡山一眼,又忍住了没说。
过了一会,胡山见她吃得差不多,便说:“阮姑娘请歇一歇,然后我们就该上路了。”
“怎么?这里并不是王爷府上么?”
胡山知道她误会了,便笑着解释:“这里是城北王爷的一处别院,王爷几乎从不来这里。王爷吩咐姑娘在这里更衣休息,等会我带姑娘去廷尉司正虞简哲虞大人府上。”
青梅更加迷惑,不知道这虞简哲又有什么干系。
“廷尉司负责帝都戍卫,地位显要。司正虞大人为人忠诚清正,阮姑娘想必也听说过。”
“是。”青梅点头。
“虞大人平生独有一件憾事,就是膝下凄凉,无儿无女。而姑娘却是父母双亡,身世可怜。所以王爷的意思,是要虞大人认了姑娘为义女,这岂非是两全其美?”
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虞简哲认了将要嫁到白帝府的女儿,当然是有益无害,而青梅出身贫寒,如果认了廷尉司正为父,自然身份也会大不相同。青梅稍微一想,也就明白其中的深意。一方面固然是感激子晟的用心良苦,一方面心里又忍不住微微泛起一点酸涩。默然半晌,才说:“全凭王爷作主就是。”
胡山看见她的神情,隐隐明白她的心事,心里不由自主地泛起一层怜惜之意。胡山原本并不十分赞成这桩亲事,然而那都是出于替白帝打算。此时他才忽然觉得,其实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亲事,对于眼前这个忠厚纯良的女子而言,也未必是件好事。一转念间,忍不住就想要出言劝阻。
但念头只是一闪,随即想到说这样的话大不合宜。这是出于对子晟多年的了解。正所谓旁观者清,子晟对待这件事极其不理智的态度,他都明明白白看在眼里。所以,他也知道,如果真的贸然劝阻,或者也会成功,然而子晟一旦知道,就算并不发作,心里也必存芥蒂,到时自己将很难自处。
这么一想,也就打消了念头。只是有些事情,却可以提一提:“姑娘,胡某有句话,姑娘可愿一听?”
青梅连忙说:“先生请说。”
胡山正色道:“皇家的规矩既多且杂。姑娘反正要在虞大人府上住一阵子,可以向王爷和虞大人提提,请宫中的教习嬷嬷来教一些礼仪,虽然不一定能学全,总也好过将来仓促之间,措手不及。”
这的确是周到的想法,青梅从心里感激:“多谢先生提醒。”
胡山笑了笑,说:“阮姑娘不必客气。”其实他心里还有另一句更重要的话,就是,还要学一学在宫中如何做人处事才行,然而这句话却又不便说出来了。“如果阮姑娘愿意,不如就由我向王爷提一提?”
“那就有劳先生了。”
这句说完,却又想起另一件事来:“方才听先生说,我要在虞大人府上住一阵子?”
“是。”胡山回答。青梅不明白这中间的缘故确在情理之中,然而其实说来也简单:“王爷身份非同一般,虽然娶一室侧妃,也是要由宫中宗录司记档的大事。所以王爷向虞府提亲之后,还要奏请天帝,这才能放定。再加上预备婚事也需要些时日,所以没有三两个月只怕是办不下来的。”
青梅点点头,表示明白过来。其实就在民间,孙子要娶亲也该告诉老爷子知道,只不过一进皇家,事事自有一套规矩,不知道又要繁琐多少倍。
见青梅一时无话,胡山便把到了虞府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大致说了一说。无非是些认亲的礼数,青梅一面听,一面仔细记在心里。交代完之后,胡山仰脸向外面看看天,说:“阮姑娘,时候不早,还是请上车,我们该动身了。”
青梅便站起来,走了几步,忽然想起来:“禩儿呢?”
“噢!”胡山被提醒了,以手拊额:“我竟然忘记了。小公子已经先行被接到王府了。”
“可是……”青梅迟疑了一下,露出不放心的表情。
胡山说:“阮姑娘放心,小公子在王府的一切吃穿用度都与旁的皇子一样。”
然而青梅依然不放心。这孩子从到了她身边,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猛然间离开了,叫她怎能安心?心里只是想着,王府虽好,却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他的口味,喜淡不喜咸,还有他晚上总要起夜两次……
胡山知道她的心思,便略为压低声音说:“阮姑娘,这也是不得已。姑娘认了虞大人为亲,便是虞府待嫁的小姐,身边带着孩子终归多有不便。再者,姑娘也请放心,王爷挑了最可靠的奶娘给小公子,一定能照顾得他很好。反正统共三两个月,一晃也就过去了。”
这席话可谓对症下药,把青梅一番担忧的心,安抚了许多。
是啊,青梅想,统共三两个月,很快就会过去的。
这年已逾五十的虞简哲,本是武职出身,又保养得好,因此身体硬朗,清矍健硕,比起四十岁的人来,也是不罔多让。他在仕途上亦很是顺利,廷尉司正论品级并不算高,然而负责的是皇宫禁卫,帝都戍安,是极其显要的位置。他年少时从军边塞,到了三十岁上才娶妻。虞简哲对夫人非常敬重,虽然虞夫人一直无所出,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然而虞简哲坚持不肯纳妾,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他的为人清正。
但,从另一方面,他也并非是无所欲、不热中的人。所以,对于认青梅为义女这件事情,就显得极为热情。虽然表面上仍然维持着一份矜持,但谈笑之间流露出的欣然之意,十分明显。等青梅行完叩拜之礼,一面亲下座位搀扶,一面大声吩咐:“来,把给小姐的见面礼拿上来。”
礼物不外衣物首饰,其中以一对通体碧绿的镯子,最是贵重。青梅连忙谢过。
“礼轻了。”虞简哲笑着说:“女儿不要嫌弃。”
“是。”虞夫人在一旁接口说:“准备得仓促了。”她却不像他丈夫那样热中,态度上反倒淡淡的。
青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