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外传1-72 [2]
房而去。曹先生略一怔,父亲道:“这些小姑娘们,不知有何机密?子近你去罢。”又对我们道:“不可造次。”
曹先生进来后,蕊欣淡淡对我道:“茉语你去找本书来。”找书?什么书?分明是要将我支开!刚才父母之前也是拿我故作幌子,借机请曹先生过来。我本要取笑于她,只见隐约灯光之下,她神态有异,不似平日那般温和,却有凄惶之色。虽自疑惑,不敢多言,却也未退出,悄悄隐于书架之后。
只听得蕊欣问道:“请问先生此去,何日方可回转?”曹先生笑道:“多则十载,少则两年,大漠行程艰难,归期殊难料定。”“先生在京都可有未尽之事,抑或挂念之人?”只觉曹先生略一顿,随即答道:“没有。”只听得蕊欣幽幽道:“若是有人挂念先生,先生可曾想过他人感受?”曹先生此时再无迟疑,道:“我平生辜负之人甚多,心中惭愧不已。如今半生已过,更无他念。”蕊欣沉声道:“蕊欣已然明白,多谢先生。愿先生保重。”
眼见得曹先生与书童上马而去。我与蕊欣辞了父母回到凌波水阁,她径直走到瑶琴之畔,伸手理弦,我屏退丫鬟移步至她身旁,只见她眼中泪光闪烁,终是忍不住,一滴一滴尽落在那琴弦之上。
琴声幽咽凝滞,几欲中止,正是古曲《伤别离》,我轻声道:“姐姐,父亲母亲此刻应该已经安歇了……”,此刻已经入夜,她默然止曲,眼望窗外,目光迷离:“你今日可都听见了?”我答道:“是。”她仍然未看我,道:“你可是觉得,姐姐今日不该有此问?不该非要弄个清楚明白?以他之为人,怎么可能为了我去改变?再说,他是我的父辈,我们之间本就殊途?”我平日里堪称能言善辩,此刻却也是辞穷,只能说道:“姐姐不可妄自菲薄,师傅待姐姐一直很好的,姐姐他日必有如意郎君,远胜于他。”她回过头来,直望着我说道:“你也这样以为吗?曹先生在你心里,又何尝不是君子典范,只不过,你没有姐姐这样心思,自然不会留意;若是不会留意,又怎能知道他是何等样人!”
我半晌无语,曹先生在我心中,的确有着他人不可逾越的地位,但是我却从未想过对他有别样的感情。曹先生那俊朗儒雅的潇洒仪态,无论何等美人在侧,都要相形失色。若是姐姐与他在一起,倒也是神仙眷侣,可惜神女有心,襄王无梦,他依然决意而去,并无半点留恋。但是,即便两人都有意,父亲又如何肯同意姐姐真的嫁与他?蕊欣冰雪聪明,自己怎会想不到这一层?
蕊欣起身道:“妹妹,今日之事,勿对人言。”我依言点头,问道:“可是姐姐要答应我,不可为此事再伤神。”她握住我的手,轻轻地道:“我做不到。只能任由自己的心去思念。眼下你不会明白的。”
窗外,凝露为霜,月华如水。
唐宫外传 作者:紫百合 玉酒湛湛盈华觞
转眼几日过去,已近姑母生辰。蕊欣这几日来神色并无异状,起居如常,我不禁松了一口气。曹先生作别之日,她宴席之上已略有失态;书房问答虽有我在旁,父母亦定深感意外;夜深抚琴,心事昭然若揭,她数年来一直隐藏得如此深的秘密,竟在一夕之间显露无遗。足见曹先生之去对她震撼之大。
犹记她那夜低低垂泪之言:“我十三岁时曹先生教我音律……我早已不由自主……我知道本是我自己奢望,多年来隐忍于心……只要在府中能常常得见,我愿足矣……却不料他…他终究还是……”
我无法估量曹先生在她心中已经重要到了何种地步,但是分明隐约觉得,蕊欣的将来恐怕不会如我所希望的那样如意顺遂。因为我知道蕊欣的外表虽柔若如水,骨子里却是坚定如钢,表面越是淡定,心中越是在意,她表面丝毫不肯露出半分忧怨,心里的煎熬我早已可想而知。
事已至此,惟今之计,只愿她能渐渐淡忘。时光流逝,原本是最好的疗伤之法。我且帮她固守这个秘密吧,只能暗暗向苍天祷告:愿姐姐能够得到属于她的幸福!
姑母的生辰是二月十七,这日母亲十分隆重的装扮了,又将我们姐妹们的装束细细看了一遍。
芳逸因二姨娘前日叮嘱姑母素喜正红之色,今日特地选了一袭红裙,上有流金蝶状花纹,头饰亦是赤金扁簪,鬓旁斜插一枝粉色芍药花,更兼熏过上好宫内用的百合香,衬着她的桃粉色面颊,只觉人面桃花,艳光迫人。
蕊欣依然是一身碧色罗裙,平日里她本喜欢黄、碧二色,因顾及姑母不喜黄色,选的是碧色。头饰顾及寿诞喜庆,换了一只凤头碧玉金步摇,雅韵天成,十分得体。
母亲看完她们两个,眉目之间颇有满意之色。待她目光一转,看到我和芙晴,淡淡的烟眉却是一蹙。
我还算过的去,浅碧罗裙,素色上衣上有暗暗的百花繁枝图案,胸口和袖口均有浅碧流苏,头上碧玉双环,也算清爽雅致;芙晴却是一身水蓝色裙幅,虽是上好锦缎,但既无别致设计,也非姑母所好之色,母亲早已开口道:“芙晴,你姨娘是如何替你选衣服的?”
芙晴怯怯答道:“母亲若是觉得不妥,女儿这就去换。”我见她神态楚楚可怜,心中不忍,便道:“母亲,芙晴这身衣服,也算合身得体了。”母亲目光一转,凝眸笑道:“也不必换,时辰已不早,我们这便去吧。”
我与芳逸、蕊欣同坐一车,母亲带着两个弟弟,二姨娘带着芙晴,父亲早已先自骑马去了。芳逸因叹道:“三姨娘用心也太过了,反倒委屈了芙晴!她明知姑母之好,给芙晴挑的这不喜不厌的颜色,既不会夺了我们姊妹的风头,也不致惹姑母厌憎。”蕊欣伸手掀开马车窗帘一角,只看风景,且不答话。我便笑道:“母亲对我们姊妹素日颇有信心,哪里会在意芙晴越过我们!她平日里待三姨娘和芙晴甚是宽厚,只是三姨娘自己太过于循规蹈矩了。”马车转了个弯,蕊欣神色一变,我也往窗外看去,却是刚刚经过我家的“尚衣记”门前,曹先生以前也常常在此替父亲协理店铺生意,如今不知换了何人。只见蕊欣将窗帘放下,轻咳了一声。我望她一眼,随即找些闲话来讲,一路不觉已至路府东门外。
听得前面早有小厮进去并禀报:“舅夫人、小姐们都过来了!”我们便都下了车往姑母房中而去。
路府宅院十分宽敞,姑母路夫人房间里陈设十分华丽,进得房门之见姑母盛装含笑,雍容华贵坐在那里。我们一一拜见,将各自的贺礼呈上,姑母喜形于色,十分开心,连连夸赞我们心灵手巧:“几月不见,侄女儿一个个都出落的这般如花似玉。弟妹如今可要大享清福了!不是我偏着自己娘家里,这京城之大,名门闺秀虽多,都给比她们姐妹们比下去了。”
母亲笑道:“她们姐妹虽长的略比别人好些,也难及姑奶奶如今富贵荣华,地位尊贵,若有一人能似姑奶奶这般得到朝廷封诰,贵为一品夫人,那才是好。”
姑母便道:“今日你们母女们正好来得齐全,我也为此藏了些私心。她们姑父执意要为我做生日,我推辞不过只得受了。今日请的王公贵族家眷不少,若是相中她们姐妹,何愁没有大好姻缘!少时前厅有戏,老爷已安排妥当,我们且吃茶看戏,你们难得过来,家里园子刚重新修缮过,让侄女儿们四处走走逛逛。”
母亲道:“正是,我才想起来,维扬可是帮姑爷在前厅张罗客人?也久未见他了。-----听老爷说他刚升了太子侍读,想必是大有进益了。”
姑母端起茶喝了一口,笑道:“他这会应该是在前厅。什么进益!不过是跟着太子、皇子们习习剑术、骑射,他父亲总是怨他不及自己当年英雄了得,逼他学这学那,承蒙皇恩浩荡,跟着太子太傅,宫里规矩多,有人拘着他,倒是比先前懂事些了!”
路维扬是我的表哥,乃姑母所生独子,今年二十岁。我已有几个月未见过他了,上次见面还是在过年的时候,故意和我抢东西吃。不知他如今升为太子侍读,会是何等模样,一想到他那顽皮狡黠之态,被宫规所拘,不得不正襟危坐,肃然从容,不由从心里想笑出来。
一时午宴已开。母亲和姑母及诸王公夫人均在前厅听戏,台上小丑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宾主推杯换盏,气氛十分欢洽。芳逸的未来婆婆,刑部侍郎夫人、我的舅母,中书舍人夫人等都已到来,与母亲自有一番寒暄。芳逸、蕊欣和芙晴都跟随在旁,我对这些应酬一向不大耐烦,递眼色给蕊欣出去走走,她似乎没瞧见,我便起身悄悄溜了出去。圆儿随后跟来,我摆摆手道:“你不用跟着我,我出去透透气,片刻即回。”自己便出了宴会厅。
新妆漏影浮轻扇
听姑母说到路府花园刚刚改建完毕,我便一路往花园而去,幸好路径我都熟悉,三步两步便至,因人都集中在前厅,一路上也不曾见到几个仆人。偶见端茶送水的几个丫鬟,也因有事在身,行色匆匆。
正是初春时节,园中柳垂金线,桃吐丹霞,一弯流水潺潺而过,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信步走过,却见也有一个水阁,正在那池塘之畔。
那水阁建得甚高,崔巍宏伟,水阁的栏杆旁边,竟有一枝迎春花正迎风摇摆。我一时玩心大起,站在池塘畔一块大山石之上,踮脚去摘那朵朵可爱的小黄花,眼见就要够着,却不料春天那山石上苔藓密布,脚下一滑,心中大叫一声“不妙”,整个人便往池中坠去。我此时已觉无望,索性不再惊慌,安心等待掉入塘中,任冰凉池水浸过全身的感觉。
只见一抹青影闪过,觉得有一只温暖的手搂住我的腰身,凌空一跃,稳稳当当落在池栏畔。一个浑厚的男子声音传入耳中:“小心。”随即放开了我。我惊魂稍定,轻喘口气,这才抬头望向救我的这名男子。
只见他年约二十五六岁,长身玉立,风姿迫人,身着青色锦袍,腰上悬着一块美玉,美玉上结的络子,却是明黄之色,一双幽黑的眸子正瞬也不瞬的直望着我。
我只觉得那目光看得我心里极不自在,一向胆大的我此刻也不禁低了头不敢看他。忽地脑子里却如电光火石闪过,明黄色的络子?天下还有谁敢用御用的明黄之色?我虽未曾见过皇帝,却知道皇帝不可能如此年轻。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莫非……莫非他就是……?再想到表兄路维扬正是刚任的太子侍读,他出现在路府也不算奇怪,如我所料不错,此人便应是当今太子李汲。一念及此,再无犹疑,赶紧盈盈拜下,轻声道:“民女谢过太子殿下援手之恩!”
他脸上浮现淡淡微笑,道:“你如此肯定我是谁吗?”
我见他态度温和可亲,也不再拘泥顾忌于皇家威仪,答道:“民女因见殿下所带玉佩之璎珞颜色,故有此猜想。”
他闻言低头去看果然如此,依然微笑道:“的确是我有所疏忽……你既猜中本宫是谁,如今本
曹先生进来后,蕊欣淡淡对我道:“茉语你去找本书来。”找书?什么书?分明是要将我支开!刚才父母之前也是拿我故作幌子,借机请曹先生过来。我本要取笑于她,只见隐约灯光之下,她神态有异,不似平日那般温和,却有凄惶之色。虽自疑惑,不敢多言,却也未退出,悄悄隐于书架之后。
只听得蕊欣问道:“请问先生此去,何日方可回转?”曹先生笑道:“多则十载,少则两年,大漠行程艰难,归期殊难料定。”“先生在京都可有未尽之事,抑或挂念之人?”只觉曹先生略一顿,随即答道:“没有。”只听得蕊欣幽幽道:“若是有人挂念先生,先生可曾想过他人感受?”曹先生此时再无迟疑,道:“我平生辜负之人甚多,心中惭愧不已。如今半生已过,更无他念。”蕊欣沉声道:“蕊欣已然明白,多谢先生。愿先生保重。”
眼见得曹先生与书童上马而去。我与蕊欣辞了父母回到凌波水阁,她径直走到瑶琴之畔,伸手理弦,我屏退丫鬟移步至她身旁,只见她眼中泪光闪烁,终是忍不住,一滴一滴尽落在那琴弦之上。
琴声幽咽凝滞,几欲中止,正是古曲《伤别离》,我轻声道:“姐姐,父亲母亲此刻应该已经安歇了……”,此刻已经入夜,她默然止曲,眼望窗外,目光迷离:“你今日可都听见了?”我答道:“是。”她仍然未看我,道:“你可是觉得,姐姐今日不该有此问?不该非要弄个清楚明白?以他之为人,怎么可能为了我去改变?再说,他是我的父辈,我们之间本就殊途?”我平日里堪称能言善辩,此刻却也是辞穷,只能说道:“姐姐不可妄自菲薄,师傅待姐姐一直很好的,姐姐他日必有如意郎君,远胜于他。”她回过头来,直望着我说道:“你也这样以为吗?曹先生在你心里,又何尝不是君子典范,只不过,你没有姐姐这样心思,自然不会留意;若是不会留意,又怎能知道他是何等样人!”
我半晌无语,曹先生在我心中,的确有着他人不可逾越的地位,但是我却从未想过对他有别样的感情。曹先生那俊朗儒雅的潇洒仪态,无论何等美人在侧,都要相形失色。若是姐姐与他在一起,倒也是神仙眷侣,可惜神女有心,襄王无梦,他依然决意而去,并无半点留恋。但是,即便两人都有意,父亲又如何肯同意姐姐真的嫁与他?蕊欣冰雪聪明,自己怎会想不到这一层?
蕊欣起身道:“妹妹,今日之事,勿对人言。”我依言点头,问道:“可是姐姐要答应我,不可为此事再伤神。”她握住我的手,轻轻地道:“我做不到。只能任由自己的心去思念。眼下你不会明白的。”
窗外,凝露为霜,月华如水。
唐宫外传 作者:紫百合 玉酒湛湛盈华觞
转眼几日过去,已近姑母生辰。蕊欣这几日来神色并无异状,起居如常,我不禁松了一口气。曹先生作别之日,她宴席之上已略有失态;书房问答虽有我在旁,父母亦定深感意外;夜深抚琴,心事昭然若揭,她数年来一直隐藏得如此深的秘密,竟在一夕之间显露无遗。足见曹先生之去对她震撼之大。
犹记她那夜低低垂泪之言:“我十三岁时曹先生教我音律……我早已不由自主……我知道本是我自己奢望,多年来隐忍于心……只要在府中能常常得见,我愿足矣……却不料他…他终究还是……”
我无法估量曹先生在她心中已经重要到了何种地步,但是分明隐约觉得,蕊欣的将来恐怕不会如我所希望的那样如意顺遂。因为我知道蕊欣的外表虽柔若如水,骨子里却是坚定如钢,表面越是淡定,心中越是在意,她表面丝毫不肯露出半分忧怨,心里的煎熬我早已可想而知。
事已至此,惟今之计,只愿她能渐渐淡忘。时光流逝,原本是最好的疗伤之法。我且帮她固守这个秘密吧,只能暗暗向苍天祷告:愿姐姐能够得到属于她的幸福!
姑母的生辰是二月十七,这日母亲十分隆重的装扮了,又将我们姐妹们的装束细细看了一遍。
芳逸因二姨娘前日叮嘱姑母素喜正红之色,今日特地选了一袭红裙,上有流金蝶状花纹,头饰亦是赤金扁簪,鬓旁斜插一枝粉色芍药花,更兼熏过上好宫内用的百合香,衬着她的桃粉色面颊,只觉人面桃花,艳光迫人。
蕊欣依然是一身碧色罗裙,平日里她本喜欢黄、碧二色,因顾及姑母不喜黄色,选的是碧色。头饰顾及寿诞喜庆,换了一只凤头碧玉金步摇,雅韵天成,十分得体。
母亲看完她们两个,眉目之间颇有满意之色。待她目光一转,看到我和芙晴,淡淡的烟眉却是一蹙。
我还算过的去,浅碧罗裙,素色上衣上有暗暗的百花繁枝图案,胸口和袖口均有浅碧流苏,头上碧玉双环,也算清爽雅致;芙晴却是一身水蓝色裙幅,虽是上好锦缎,但既无别致设计,也非姑母所好之色,母亲早已开口道:“芙晴,你姨娘是如何替你选衣服的?”
芙晴怯怯答道:“母亲若是觉得不妥,女儿这就去换。”我见她神态楚楚可怜,心中不忍,便道:“母亲,芙晴这身衣服,也算合身得体了。”母亲目光一转,凝眸笑道:“也不必换,时辰已不早,我们这便去吧。”
我与芳逸、蕊欣同坐一车,母亲带着两个弟弟,二姨娘带着芙晴,父亲早已先自骑马去了。芳逸因叹道:“三姨娘用心也太过了,反倒委屈了芙晴!她明知姑母之好,给芙晴挑的这不喜不厌的颜色,既不会夺了我们姊妹的风头,也不致惹姑母厌憎。”蕊欣伸手掀开马车窗帘一角,只看风景,且不答话。我便笑道:“母亲对我们姊妹素日颇有信心,哪里会在意芙晴越过我们!她平日里待三姨娘和芙晴甚是宽厚,只是三姨娘自己太过于循规蹈矩了。”马车转了个弯,蕊欣神色一变,我也往窗外看去,却是刚刚经过我家的“尚衣记”门前,曹先生以前也常常在此替父亲协理店铺生意,如今不知换了何人。只见蕊欣将窗帘放下,轻咳了一声。我望她一眼,随即找些闲话来讲,一路不觉已至路府东门外。
听得前面早有小厮进去并禀报:“舅夫人、小姐们都过来了!”我们便都下了车往姑母房中而去。
路府宅院十分宽敞,姑母路夫人房间里陈设十分华丽,进得房门之见姑母盛装含笑,雍容华贵坐在那里。我们一一拜见,将各自的贺礼呈上,姑母喜形于色,十分开心,连连夸赞我们心灵手巧:“几月不见,侄女儿一个个都出落的这般如花似玉。弟妹如今可要大享清福了!不是我偏着自己娘家里,这京城之大,名门闺秀虽多,都给比她们姐妹们比下去了。”
母亲笑道:“她们姐妹虽长的略比别人好些,也难及姑奶奶如今富贵荣华,地位尊贵,若有一人能似姑奶奶这般得到朝廷封诰,贵为一品夫人,那才是好。”
姑母便道:“今日你们母女们正好来得齐全,我也为此藏了些私心。她们姑父执意要为我做生日,我推辞不过只得受了。今日请的王公贵族家眷不少,若是相中她们姐妹,何愁没有大好姻缘!少时前厅有戏,老爷已安排妥当,我们且吃茶看戏,你们难得过来,家里园子刚重新修缮过,让侄女儿们四处走走逛逛。”
母亲道:“正是,我才想起来,维扬可是帮姑爷在前厅张罗客人?也久未见他了。-----听老爷说他刚升了太子侍读,想必是大有进益了。”
姑母端起茶喝了一口,笑道:“他这会应该是在前厅。什么进益!不过是跟着太子、皇子们习习剑术、骑射,他父亲总是怨他不及自己当年英雄了得,逼他学这学那,承蒙皇恩浩荡,跟着太子太傅,宫里规矩多,有人拘着他,倒是比先前懂事些了!”
路维扬是我的表哥,乃姑母所生独子,今年二十岁。我已有几个月未见过他了,上次见面还是在过年的时候,故意和我抢东西吃。不知他如今升为太子侍读,会是何等模样,一想到他那顽皮狡黠之态,被宫规所拘,不得不正襟危坐,肃然从容,不由从心里想笑出来。
一时午宴已开。母亲和姑母及诸王公夫人均在前厅听戏,台上小丑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宾主推杯换盏,气氛十分欢洽。芳逸的未来婆婆,刑部侍郎夫人、我的舅母,中书舍人夫人等都已到来,与母亲自有一番寒暄。芳逸、蕊欣和芙晴都跟随在旁,我对这些应酬一向不大耐烦,递眼色给蕊欣出去走走,她似乎没瞧见,我便起身悄悄溜了出去。圆儿随后跟来,我摆摆手道:“你不用跟着我,我出去透透气,片刻即回。”自己便出了宴会厅。
新妆漏影浮轻扇
听姑母说到路府花园刚刚改建完毕,我便一路往花园而去,幸好路径我都熟悉,三步两步便至,因人都集中在前厅,一路上也不曾见到几个仆人。偶见端茶送水的几个丫鬟,也因有事在身,行色匆匆。
正是初春时节,园中柳垂金线,桃吐丹霞,一弯流水潺潺而过,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信步走过,却见也有一个水阁,正在那池塘之畔。
那水阁建得甚高,崔巍宏伟,水阁的栏杆旁边,竟有一枝迎春花正迎风摇摆。我一时玩心大起,站在池塘畔一块大山石之上,踮脚去摘那朵朵可爱的小黄花,眼见就要够着,却不料春天那山石上苔藓密布,脚下一滑,心中大叫一声“不妙”,整个人便往池中坠去。我此时已觉无望,索性不再惊慌,安心等待掉入塘中,任冰凉池水浸过全身的感觉。
只见一抹青影闪过,觉得有一只温暖的手搂住我的腰身,凌空一跃,稳稳当当落在池栏畔。一个浑厚的男子声音传入耳中:“小心。”随即放开了我。我惊魂稍定,轻喘口气,这才抬头望向救我的这名男子。
只见他年约二十五六岁,长身玉立,风姿迫人,身着青色锦袍,腰上悬着一块美玉,美玉上结的络子,却是明黄之色,一双幽黑的眸子正瞬也不瞬的直望着我。
我只觉得那目光看得我心里极不自在,一向胆大的我此刻也不禁低了头不敢看他。忽地脑子里却如电光火石闪过,明黄色的络子?天下还有谁敢用御用的明黄之色?我虽未曾见过皇帝,却知道皇帝不可能如此年轻。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莫非……莫非他就是……?再想到表兄路维扬正是刚任的太子侍读,他出现在路府也不算奇怪,如我所料不错,此人便应是当今太子李汲。一念及此,再无犹疑,赶紧盈盈拜下,轻声道:“民女谢过太子殿下援手之恩!”
他脸上浮现淡淡微笑,道:“你如此肯定我是谁吗?”
我见他态度温和可亲,也不再拘泥顾忌于皇家威仪,答道:“民女因见殿下所带玉佩之璎珞颜色,故有此猜想。”
他闻言低头去看果然如此,依然微笑道:“的确是我有所疏忽……你既猜中本宫是谁,如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