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薇 [12]
,好吃好住地招待着。表面上看,可以当作刘乙对他的锦囊妙计的感激之情,一个谢礼,不过若深究——笑话,刘乙要能有这份细腻心思,他还是那个属炮仗一点就炸的莽撞少年么?这件事要是发生在战事未响之前,倒真还挺暖人心的,可在大捷之后?怎么看,怎么像俩小肉票捏在对方的手里,让周维不能轻举妄动之类的狗血桥段。
刘乙是被利用了,还是被唆使了,周维当时并不能确定,不过后来他即使能确定了,却也不得不照着这位大都督的唱本继续走下去。好在,周维心里安慰,自己也不能算吃亏,现在有刘乙这个挡箭牌挡着,免了自己出风头的忧患,又有三万大军护着江野,只要施尽心力保全这一方天地,进而专心致志发家致富,等待有朝一日他们姐弟仨人腰缠万贯骑鹤游江湖,似乎也是一条美好的康庄大道。
“还没有请教先生师从何处?我看先生年纪轻轻,学识谈吐不俗,远超一般士子文人,想来应该也有名师点拨。” 沉默思索了半晌,刘兴邦的这个问题算问到了点子上。
“不,我没拜什么名师,就是被家里的长辈逼着多看了些书。”
听了周维的话,刘兴邦眼睛里的光彩立刻烁烁逼人:“先生姓周,与四十年前名扬天下的周候是同宗同源,那敢问先生……”
“不,只是同姓而已。”周维信誓旦旦。
“哦,那是在下唐突了。”刘兴邦点点头。
刘兴邦一个字也没信,当然表现出来的并非如此,因为他看到了周维的警觉。
刘兴邦捧着茶盏掩饰自己心中翻腾得厉害的激动,那句天命之言,没想到居然,居然……周家人居然选择的是中山!是自己!有了周家人的扶佑,当然可保中山无恙,他还怕什么诸国进犯,中山衰微?
经过这一席谈话,周维在府里的身价似乎又跃上一个新台阶,虽然住在较偏的流云院,但内中处处精巧雅致,以严暄那小土财主的品味和眼光看,也知道是被精心布置过的,他们三个人的吃穿用度也都非昔日可比。 周维也怀疑过什么,但刘兴邦的态度始终没变,外面也没什么乱七八糟的流言,似乎证明一切无恙。
彼此受益的安排,周维过得很舒心,不过他那个不争气的学生就……
“真奇怪……这本书我真的念过,真的。”刘乙拿着一本兵书,在周维面前一副指天发誓的样子,“有个老头……呃,先生,大概是上上上任的先生,我不太记得了,他罚我抄书,抄的就是这本,真的,当时我都能背下来……那个老……老先生特别狠!最后他好像身体不好,辞职了,大约就干了三个多月吧……”
周维一脸被打败的样子看着刘乙,遇到这么号不成器的学生,那位老先生是生生被气病的吧!
“刘小将军,我也指天发誓,”周维竖起手指,“你所谓的‘诡异兵法’,我写给你的破敌揽凤阵阵法,真的真的是出自这本书,我向你保证,我真的没有藏私!”
“不可能,”刘乙把手里的《吴氏兵略》扔给了周维,“在哪儿呢,哪儿写着揽凤阵阵法了?你给我找,你找到了我就信!”他真没想到周维竟是个小心眼的,他刘乙就从没交过这样的朋友,吃独食,还骗自己说就是这本书!
这本《吴氏兵略》是周莫的师父编写的,那位吴子流先生更是被周莫老狐狸称之为“诡才”。确实,周维看的是吴子流先生留下来的珍贵手稿,但也不是说《吴氏兵略》天下仅此一份,它早已流传颇广,成为将军将士的必读之物,周维翻过了,基本上与手稿相较并无大的改动。
有些人大概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可能原本周维身旁都是人精,他活过了十八九年,还真就第一次碰到一个像刘乙这么个直肠子、木头脑袋。
周维把书放在一边,把刘乙的脸掰向旁边的荷花池:“我问你,这个池子在你们家有多久了?”
“挺久的了,从我打小记事的时候就有了,你想干什么?”
“现在仔细看,看这个荷花池!”
“我看了,干嘛?”现在已是秋末冬初,是一年中荷花池子是最丑的时候,周维的要求让刘乙觉得莫名其妙。
周维把刘乙的头扳回来:“现在,你告诉我,围着荷花池旁的栏杆石柱一共多少根?”
“啊?我没数……”
“栏杆石柱一共是二十二根。”周维拿起书拍了一下刘乙的头,顺手扔进他怀里,“这就是我跟你的最大区别!”
刘乙怀疑地看看周维。
周维确定般地点点头。
“你到底什么意思?”刘乙摸不到头脑。
“?”周维真想痛打刘乙一顿,或者干脆让他一头撞死算了!
周维翻眼望天,望了好一阵子,才重新转过头看刘乙,微笑:“刘小将军,我的意思就是说,读书,不是说你看过一遍,会背了就叫读书。观察、思考,懂么?你得学会思——考——!”周维揪着刘乙的衣领好一阵猛晃,真是气死他了,见过笨的,没见过这么笨的!
“好了,好了。”刘乙伸手一圈把暴走的周维搂住,停下来,就他俩这身材对比,再晃下去,他怕周维小身板先晃散了。
“我没事。”周维喘匀了气,平静了,站起来整了整自己的衣冠,举步往暖阁外走,“我要去休息了,你先自个去玩吧啊。”
“哎,周……”
周维头也没回地竖起一根手指,恶狠狠打断了刘乙的话:“今天,今天你不要出现在我视线范围内,如果你不想我早被你气死的话!”
像这样的太平日子他们享受没多久,宋国那边就传来要一雪前耻,即将大军压境的消息。传说,宋国国主宋泫,听说东野大败之后,在朝堂上勃然大怒,当场给应列将军治罪,来年开春问斩。同时也指任宋国最具威望的大将,宋志将军为主将,三名身经百战的老将为副,集结十五万大军,叫嚣着要在开春前荡平中山,不胜就不得归朝。
这次对方是声势浩大,中山满打满算才三万将士挂点零。所以宋国兵的影子还没见到,这边已经把中山的老百姓已经吓到不行,城内城外是一片混乱。刘兴邦也是很急,不过在去军营与部下商讨前,他想问问周维的建议。
“现已入冬,再过两月也是新年在即,非战时节,宋国会不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刘兴邦操持侥幸思维。
“打就打,怕他干什么!”刘乙操持鲁莽思维。
周维却摇摇头:“中山这么小,宋国若想吞中山又不愿意与人同分一杯羹,冬天是最好的时节。再说别人或许不会进攻,但这次主帅的宋志大将军就一定会!”百战不殆的大将,战场上的常青君子……看过了那些典籍,周维对他神交已久了,“大人,你怎么看中山这一州之地?”
“中山……中山太小,水陆陆路发达便于经商,除了东野几乎等于无险可守,虽然富庶,但商人横行,都是趋利避害的本性。中山能在强国环伺下生存这么多年,全凭祖上留下的这支铁军。占中山不难,但要灭我手上这支铁军却也不易,无论是谁,哪怕是强国如北殷,也怕被生生撕下块肉来,只可惜我非帅才。诸国现在是互相观望,谁都不愿意自己先迈这一步,让其他人有可乘之机。”
“大人对中山了解至深,那我也就直言不讳了。”周维拿出五国地形图,“中山这个地方土地贫弱,矿藏不丰,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有它无它,对各国而言并不十分重要,加上有这么一支磨砺出来的宝锋利刃一样的军队,中山也不是好惹的,所以世间混战百年,它能屹立至今。”
“说完了己,再分析彼,”周维指了指宋,“宋国的国君,宋泫,上位五年有余,他在位的唯一政绩就是把宋国弄得越来越弱,乌烟瘴气!自从他上位以来,一共对周边诸国发动大小累计十七场战事,除了一场,宋志大将军军前抗旨而获得小胜之外,其余不是无功而返就是一溃千里。这个国君简直也算是个天才,每每有七成胜算的战事,他总能派出一个莫名搅局的草包将领毁了成果,或是下什么草包诏令,让战事反胜为败。宋志大将军有三次战果唾手可得,可都莫名其妙地半途而废班师回朝,就连唯一的那次胜利,事后居然累得掉了三级品衔。这样的国君,说明什么?”
“昏君!”刘乙撇撇嘴。
“没错,他用人失当,反复无常,周边一圈国家他谁都敢惹,却谁都打不过,他屡屡没有缘由地前线召回大将……说明他这个人没有胸襟,好高鹜远又志大才疏。但更重要的,我想,他忌惮宋志将军的功业,他担心自己的皇位。”
“中山屹立这么久,就算是宋志将军率有十五万大军,也不是两个月能拿下来的。”刘兴邦虽然不是帅才,但是稳扎稳打对于防守颇有一番心得,他说不能,就是不能。
“我相信,战事一旦久拖,宋国国主就会对宋志产生怀疑,如果我们能事先派人去宋境散播谣言,离隙他们君臣,中山之围可能不攻自破。但我今天想说的并非此事,这场仗还有关键之处。”
周维指出这里的最大问题:“宋国主派十五万大军攻中山,难道他以为与他接壤的北殷会按兵不动?不趁火打他的劫?这仅仅是他的一贯大话,还是他想要以此为借口除去宋志将军?或者……”
周维提到了一个可能,为什么不呢?陈楚结盟,摆明了是对抗北殷的,如果这时候北殷摆出一副岌岌可危的弱者形象,秘密派使者请求跟宋结盟,然后再许以种种好处……那个昏了头的草包也许就会干出这种蠢事——符合他的一贯性格,要不然以他屡战屡败的过往,没有道理这么一场败仗就叫嚣着好像血海深仇一样!他此刻能全无顾忌地,大张旗鼓地打着吞了中山的盘算,必定是有了某种倚仗……
“如果他真的愚蠢地相信北殷不会在他背后捅刀子,那我只能说,这个冬天中山他不一定能攻得下来,但宋国肯定会惨败。”
“但大殷万一不在宋国背后捅刀子呢?”刘兴邦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周维的推测猜想上。万一,万一,宋殷的联盟是双方真心实意的,那中山就完了!
“这正是我今天要说的一点,我们看地图,看梁、楚。梁、楚是除了殷之外,面积最广,百姓最多,综合国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他们要联姻了,甚至是举明了旗号对抗北方强殷。这说明什么?”
刘乙撇撇嘴,“说明……北殷要倒霉了呗。”
“错!说明旧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在的天下已经不再平衡,再不是百年来谁也吞不了谁的僵持格局了。梁、楚两国的掌权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不得不放弃了百年来的争夺,急急忙忙地商讨联姻,试图用儿女亲家换取联盟,换取一席之地。北殷成了他们无法单独抵抗的强者,宋泫如果看不清这点,必败!”
“没,没这么夸张吧……”
周维弹了刘乙一个脑瓜崩儿:“去翻翻书看看近十年北殷在干什么,其余诸国在干什么?看看北殷的军队在干什么,其余国家的军队在干什么?看看北
刘乙是被利用了,还是被唆使了,周维当时并不能确定,不过后来他即使能确定了,却也不得不照着这位大都督的唱本继续走下去。好在,周维心里安慰,自己也不能算吃亏,现在有刘乙这个挡箭牌挡着,免了自己出风头的忧患,又有三万大军护着江野,只要施尽心力保全这一方天地,进而专心致志发家致富,等待有朝一日他们姐弟仨人腰缠万贯骑鹤游江湖,似乎也是一条美好的康庄大道。
“还没有请教先生师从何处?我看先生年纪轻轻,学识谈吐不俗,远超一般士子文人,想来应该也有名师点拨。” 沉默思索了半晌,刘兴邦的这个问题算问到了点子上。
“不,我没拜什么名师,就是被家里的长辈逼着多看了些书。”
听了周维的话,刘兴邦眼睛里的光彩立刻烁烁逼人:“先生姓周,与四十年前名扬天下的周候是同宗同源,那敢问先生……”
“不,只是同姓而已。”周维信誓旦旦。
“哦,那是在下唐突了。”刘兴邦点点头。
刘兴邦一个字也没信,当然表现出来的并非如此,因为他看到了周维的警觉。
刘兴邦捧着茶盏掩饰自己心中翻腾得厉害的激动,那句天命之言,没想到居然,居然……周家人居然选择的是中山!是自己!有了周家人的扶佑,当然可保中山无恙,他还怕什么诸国进犯,中山衰微?
经过这一席谈话,周维在府里的身价似乎又跃上一个新台阶,虽然住在较偏的流云院,但内中处处精巧雅致,以严暄那小土财主的品味和眼光看,也知道是被精心布置过的,他们三个人的吃穿用度也都非昔日可比。 周维也怀疑过什么,但刘兴邦的态度始终没变,外面也没什么乱七八糟的流言,似乎证明一切无恙。
彼此受益的安排,周维过得很舒心,不过他那个不争气的学生就……
“真奇怪……这本书我真的念过,真的。”刘乙拿着一本兵书,在周维面前一副指天发誓的样子,“有个老头……呃,先生,大概是上上上任的先生,我不太记得了,他罚我抄书,抄的就是这本,真的,当时我都能背下来……那个老……老先生特别狠!最后他好像身体不好,辞职了,大约就干了三个多月吧……”
周维一脸被打败的样子看着刘乙,遇到这么号不成器的学生,那位老先生是生生被气病的吧!
“刘小将军,我也指天发誓,”周维竖起手指,“你所谓的‘诡异兵法’,我写给你的破敌揽凤阵阵法,真的真的是出自这本书,我向你保证,我真的没有藏私!”
“不可能,”刘乙把手里的《吴氏兵略》扔给了周维,“在哪儿呢,哪儿写着揽凤阵阵法了?你给我找,你找到了我就信!”他真没想到周维竟是个小心眼的,他刘乙就从没交过这样的朋友,吃独食,还骗自己说就是这本书!
这本《吴氏兵略》是周莫的师父编写的,那位吴子流先生更是被周莫老狐狸称之为“诡才”。确实,周维看的是吴子流先生留下来的珍贵手稿,但也不是说《吴氏兵略》天下仅此一份,它早已流传颇广,成为将军将士的必读之物,周维翻过了,基本上与手稿相较并无大的改动。
有些人大概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可能原本周维身旁都是人精,他活过了十八九年,还真就第一次碰到一个像刘乙这么个直肠子、木头脑袋。
周维把书放在一边,把刘乙的脸掰向旁边的荷花池:“我问你,这个池子在你们家有多久了?”
“挺久的了,从我打小记事的时候就有了,你想干什么?”
“现在仔细看,看这个荷花池!”
“我看了,干嘛?”现在已是秋末冬初,是一年中荷花池子是最丑的时候,周维的要求让刘乙觉得莫名其妙。
周维把刘乙的头扳回来:“现在,你告诉我,围着荷花池旁的栏杆石柱一共多少根?”
“啊?我没数……”
“栏杆石柱一共是二十二根。”周维拿起书拍了一下刘乙的头,顺手扔进他怀里,“这就是我跟你的最大区别!”
刘乙怀疑地看看周维。
周维确定般地点点头。
“你到底什么意思?”刘乙摸不到头脑。
“?”周维真想痛打刘乙一顿,或者干脆让他一头撞死算了!
周维翻眼望天,望了好一阵子,才重新转过头看刘乙,微笑:“刘小将军,我的意思就是说,读书,不是说你看过一遍,会背了就叫读书。观察、思考,懂么?你得学会思——考——!”周维揪着刘乙的衣领好一阵猛晃,真是气死他了,见过笨的,没见过这么笨的!
“好了,好了。”刘乙伸手一圈把暴走的周维搂住,停下来,就他俩这身材对比,再晃下去,他怕周维小身板先晃散了。
“我没事。”周维喘匀了气,平静了,站起来整了整自己的衣冠,举步往暖阁外走,“我要去休息了,你先自个去玩吧啊。”
“哎,周……”
周维头也没回地竖起一根手指,恶狠狠打断了刘乙的话:“今天,今天你不要出现在我视线范围内,如果你不想我早被你气死的话!”
像这样的太平日子他们享受没多久,宋国那边就传来要一雪前耻,即将大军压境的消息。传说,宋国国主宋泫,听说东野大败之后,在朝堂上勃然大怒,当场给应列将军治罪,来年开春问斩。同时也指任宋国最具威望的大将,宋志将军为主将,三名身经百战的老将为副,集结十五万大军,叫嚣着要在开春前荡平中山,不胜就不得归朝。
这次对方是声势浩大,中山满打满算才三万将士挂点零。所以宋国兵的影子还没见到,这边已经把中山的老百姓已经吓到不行,城内城外是一片混乱。刘兴邦也是很急,不过在去军营与部下商讨前,他想问问周维的建议。
“现已入冬,再过两月也是新年在即,非战时节,宋国会不会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刘兴邦操持侥幸思维。
“打就打,怕他干什么!”刘乙操持鲁莽思维。
周维却摇摇头:“中山这么小,宋国若想吞中山又不愿意与人同分一杯羹,冬天是最好的时节。再说别人或许不会进攻,但这次主帅的宋志大将军就一定会!”百战不殆的大将,战场上的常青君子……看过了那些典籍,周维对他神交已久了,“大人,你怎么看中山这一州之地?”
“中山……中山太小,水陆陆路发达便于经商,除了东野几乎等于无险可守,虽然富庶,但商人横行,都是趋利避害的本性。中山能在强国环伺下生存这么多年,全凭祖上留下的这支铁军。占中山不难,但要灭我手上这支铁军却也不易,无论是谁,哪怕是强国如北殷,也怕被生生撕下块肉来,只可惜我非帅才。诸国现在是互相观望,谁都不愿意自己先迈这一步,让其他人有可乘之机。”
“大人对中山了解至深,那我也就直言不讳了。”周维拿出五国地形图,“中山这个地方土地贫弱,矿藏不丰,也不是什么战略要地,有它无它,对各国而言并不十分重要,加上有这么一支磨砺出来的宝锋利刃一样的军队,中山也不是好惹的,所以世间混战百年,它能屹立至今。”
“说完了己,再分析彼,”周维指了指宋,“宋国的国君,宋泫,上位五年有余,他在位的唯一政绩就是把宋国弄得越来越弱,乌烟瘴气!自从他上位以来,一共对周边诸国发动大小累计十七场战事,除了一场,宋志大将军军前抗旨而获得小胜之外,其余不是无功而返就是一溃千里。这个国君简直也算是个天才,每每有七成胜算的战事,他总能派出一个莫名搅局的草包将领毁了成果,或是下什么草包诏令,让战事反胜为败。宋志大将军有三次战果唾手可得,可都莫名其妙地半途而废班师回朝,就连唯一的那次胜利,事后居然累得掉了三级品衔。这样的国君,说明什么?”
“昏君!”刘乙撇撇嘴。
“没错,他用人失当,反复无常,周边一圈国家他谁都敢惹,却谁都打不过,他屡屡没有缘由地前线召回大将……说明他这个人没有胸襟,好高鹜远又志大才疏。但更重要的,我想,他忌惮宋志将军的功业,他担心自己的皇位。”
“中山屹立这么久,就算是宋志将军率有十五万大军,也不是两个月能拿下来的。”刘兴邦虽然不是帅才,但是稳扎稳打对于防守颇有一番心得,他说不能,就是不能。
“我相信,战事一旦久拖,宋国国主就会对宋志产生怀疑,如果我们能事先派人去宋境散播谣言,离隙他们君臣,中山之围可能不攻自破。但我今天想说的并非此事,这场仗还有关键之处。”
周维指出这里的最大问题:“宋国主派十五万大军攻中山,难道他以为与他接壤的北殷会按兵不动?不趁火打他的劫?这仅仅是他的一贯大话,还是他想要以此为借口除去宋志将军?或者……”
周维提到了一个可能,为什么不呢?陈楚结盟,摆明了是对抗北殷的,如果这时候北殷摆出一副岌岌可危的弱者形象,秘密派使者请求跟宋结盟,然后再许以种种好处……那个昏了头的草包也许就会干出这种蠢事——符合他的一贯性格,要不然以他屡战屡败的过往,没有道理这么一场败仗就叫嚣着好像血海深仇一样!他此刻能全无顾忌地,大张旗鼓地打着吞了中山的盘算,必定是有了某种倚仗……
“如果他真的愚蠢地相信北殷不会在他背后捅刀子,那我只能说,这个冬天中山他不一定能攻得下来,但宋国肯定会惨败。”
“但大殷万一不在宋国背后捅刀子呢?”刘兴邦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周维的推测猜想上。万一,万一,宋殷的联盟是双方真心实意的,那中山就完了!
“这正是我今天要说的一点,我们看地图,看梁、楚。梁、楚是除了殷之外,面积最广,百姓最多,综合国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他们要联姻了,甚至是举明了旗号对抗北方强殷。这说明什么?”
刘乙撇撇嘴,“说明……北殷要倒霉了呗。”
“错!说明旧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在的天下已经不再平衡,再不是百年来谁也吞不了谁的僵持格局了。梁、楚两国的掌权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不得不放弃了百年来的争夺,急急忙忙地商讨联姻,试图用儿女亲家换取联盟,换取一席之地。北殷成了他们无法单独抵抗的强者,宋泫如果看不清这点,必败!”
“没,没这么夸张吧……”
周维弹了刘乙一个脑瓜崩儿:“去翻翻书看看近十年北殷在干什么,其余诸国在干什么?看看北殷的军队在干什么,其余国家的军队在干什么?看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