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狀元 [9]
的新兵加以训练,兵力自然加强。详细的臣都写在折子里。但两税之法是础。”
“朕知道了。继续说吧。”
之后,天赐分析了突厥的动态。他似乎在边疆生活过较长时间,对突厥习俗很了解。建议对突厥恩威并施,降服后再招和。
皇帝赞赏了几句后,目光终于落在末席的齐家疏身上。
“你虽然不够品级,但也上了折子。这倒没什么,关心政事也好。不过你写得不明不白,朕看不大懂,叫你来解释清楚。”
齐家疏微微笑道:“既然陛下要清楚的,臣就直说吧,微臣希望陛下彻查十年前梁、陆、苏等人通敌叛国一案。”
“什么?”一言既出,房间内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此案当时震动朝野,受牵连的人数不少,即使隔了这么多年,很多人对此都很敏感。
婉贞、梁振业、马天赐几人更是惊奇,一言不发地看着齐家疏。
齐家疏道:“臣没有参加科试,只因一点名声被举荐在翰林院做个闲差,平日看看书读读史而已。日前,臣看前朝纪录,先帝十几年的时候与突厥的几次交锋很有蹊跷——几乎都是在先帝抱恙,不能亲自处理大部分朝政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看出不妥,但却不一定是那三家所为。这些,臣都写在奏章里,陛下一看便知。”
“你是说,梁、陆、苏三家是被冤枉的?”
“是。”极其肯定的语气。
“有什么证据?”
“现在没有,但是,当时就未能定罪,不是吗?梁、陆二人狱中自尽,苏大人则是在家中发现尸首,疑似自尽。这些都是疑点。结案说是畏罪。但,却不见得果真如此。然而,朝中有人里通外国,却很有可能。如果三家真是冤枉的,那么也就是说内奸还没有铲除。而与突厥战端将起,内奸不除,我军势必处于劣势。所以臣请彻查前案。”
***
凌祯的“古典知识小提示”^-^
那个,呵呵,这一章就像是讨论课,不少东西还是挺闷的,不过啦,因为要过渡么,大家还是看看吧。好了,简单的解释一些名词。
枢密都承旨:这个是宋朝的官名。主管就是军事顾问,官阶不高,文武都行。基本就是皇帝有什么问题就找来问一下,嗯,似乎是闲职。所以,才让皇帝觉得屈才了。
两税法:这个是唐朝中期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奏请改行两税法。后来因为不能贯彻实行,所以夭折了。但是,以后的很多变法都有它的影子,说明法令还是好的。凌祯在这里借用一下,并加以改造。杨大人,您不计较版权的问题吧?呵呵^^。
至于梁振业的募兵法,呵呵,凌祯用了现在的征兵法,在古代算是创举吧。
还有翰林院侍讲,这是偶在清朝的官职上看到的,随手拿来就用了。呵呵,大家不要打我啊,忽略吧。
一、 文曲异谣 第九章 朝堂争论
“梁、陆二人狱中自尽,……说是畏罪,未必可信……”
齐家疏的话一直回荡在婉贞耳旁,让她彻夜未眠。
东方的天,已经发白。德云前来唤醒婉贞,为她梳洗。
……说是畏罪,未必可信……
不错,她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呢,以父亲那种刚强坚毅的性子,怎么可能在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就自尽呢?
父亲问天无愧,她深信着。
那么,如果不是自尽的话,也就是说……
齐家疏的话再次响起——“苏大人的尸首在家中被人发现,疑似自尽……”
苏丰臣与父亲的交情很好,父亲下狱他必然有所行动,难道说这些……
婉贞背后一凉,身体微微颤抖。这么多年一直以为父亲是自尽,这样看,只怕另有隐情啊……
“小姐,怎么了?是不是我的手太重了?”德云察觉到婉贞的异样,轻声问道。手上缠绕绷带也松了松。
“没事。不要太松了,快到夏天了,要不我的肩膀上也缠一些吧?”
“多热啊,您也不想想……”德云又开始唠叨了。
婉贞将德云的注意转走,又开始思索昨天听到的话。没错,父亲很可能是被人害死的,而且是真的被人害死……
一边思索,动作也没有放慢。穿衣戴帽,眨眼的功夫,婉贞出了家门。
东方放白的时候,这位女扮男装的状元与那些乌纱官袍的官员一起,涌上了皇城金殿,朝议国家大事、社稷春秋。
***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这是动摇社稷的大事啊……”
“陛下,请三思啊……”
“陛下,这是违反祖制的啊……”
“陛下,此举一定会动摇社稷根基的……”
成勋皇帝在早朝上将昨天御书房里部分众人的意见讲了出来,立刻引起群臣的议论,如孟昌的设州牧、陈玉泉的工部案等。但这些都是议论,而像两税法的情形就不是议论了,那是排山倒海的非议。
两税法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婉贞沉静的站在殿末,既没有站出来争辩,也没有调停的意思。仿佛那些吵闹与她无关,她只是个不相关的外人。
成勋皇帝没有拦住七嘴八舌的谏臣们,他早就料到了这个局面,不过想看看众人的态度。话说回来,这个李宛还真沉得住气。被人说成这样,还稳稳当当的站在那里。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这不是一点反击余地也没有了吗?你这个提议者都不说话,这叫朕如何撑下去……
下面聒噪的谏臣们已经说得口干舌燥,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只是上面的天子久久没有动静,那个乳臭未干的大胆小子李宛也没有出来反驳。这让他们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劲,就像狠狠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白费劲了。
“陛下,臣等说了这么多,陛下现在的意思如何,也请示下。”终于,三朝元老的魏列夫说话了,带着其特有的威势,让皇帝不得不表态。
“这个,朕也明白诸位爱卿的顾虑,不过,朕想诸位也该听听李卿的想法。”李宛,你快点给朕站出来说话。
“陛下,李宛年纪轻轻,猎奇旁门左道,不过想以新奇邪术,博得皇上的青睐,请您一定要……咳、咳……”终于因为太激动,户部尚书张蒙一口气上不来,咳嗽不止。
“张卿,不要着急,朕听着呢。”带着年轻人调侃的语气,皇帝有些恶劣的笑道。
原来在等时机啊。
看到大部分的谏臣都已经气喘吁吁,不少还面红耳赤,两眼瞪得老大。精力用得差不多了,婉贞微笑的走了出来。
明显是以逸待劳么,梁振业在一旁想着,李宛这家伙,还真有你的。
婉贞站在金殿中央,审视着跪倒一排的老臣们,带着复杂的眼神,嘴角上扬,露出了高高在上的微笑。
成勋皇帝注视着殿中央的他:高昂着头,没有像众人那样俯首拜倒,挺拔的官服衬托着优雅的站姿,俊美的脸上带着高贵的笑容。那种华贵的气质让皇帝心中一振,有一种折服感让他相信:这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另一种想法是,他,只能用“美”来形容了,所谓“美人”不过如此吧……
“敢问张大人,可知先帝元年的税户是多少?今年的税户又是多少?”婉贞不卑不亢的问话之中又有几分咄咄逼人。
“这个……”
本来也没有想听到答案。婉贞昂然道:“先帝元年的税户是两万四千六百七十二户,而今年的税户是两万零一百九十八户。比二十多年前整整少了四千四百七十四户。
“请问这些税户到哪去了?”
张蒙头有些晕,人老了,哪能那么快反应过来。
“逃掉了,战死了,或者病死了。先帝年间与突厥大大小小交战七八次,病灾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一次,这些都是原因。
“敢问诸位大人,可知先帝时不用缴税的贵族共有多少户?现在又有多少户?”婉贞继续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记录备案的大都是需要缴税的户籍,却没有人统计过不用缴税的贵族究竟有多少,因为毕竟是少数。
“先帝元年时,共有七千零三十户,现在已经有九千一百六十八户了。这是李宛在户部整理文稿案件时合计的。我朝太祖年间,这样的贵族不过两千多户,而现在的数目已经是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随后,婉贞用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列举出了太祖年间、先帝元年和现今种种数目的对比,包括土地、税款、消耗、军费、工程款项等等。各种数目精确到每个,既清晰又准确,令殿上的每一个人瞠目结舌。那抑扬有力的音调道出了那些冗长繁琐的数目,沉重的落在那些反对的大臣心里。虽是沉静悦耳的声音,也并没有逼迫的意味,但是其中有一种威严让人骇然,不得不恭恭敬敬得听着。
龙椅上的皇帝已沉浸在这声音之中,凝目深思。
铿锵的回音远远的传到殿外,传到宫外,传到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传到那片辽阔国土的每一个角落。
山河倾听。这位女扮男装的巾帼奇才,沉着冷静地剖析社稷、指点江山。
“面对这样的状况,又即将于突厥开战,请问各位有什么良策可以充实国库,重振国力?”
半响,总算有人回过神来了。
“即使这样,也不能将人丁制废除啊,还要向贵族征税,贵族都是朝廷的功臣呐。怎么能够像功臣伸手呢……”
虽然这样说,声音却越来越小,就像底气不足。不只是身体累得,还是脑袋累得。
“人丁制并没有废除,以后征兵、征工都会继续运用。只是不再做征税的标准。以资产多少来赋税,不过是依据各户实情能力来为国家效力,比人丁更加公平。
“至于贵族功臣,也一样是国家的臣民。正因为他们有功才给予优待。现在国家面临难关,功臣就袖手旁观了吗?这又算是什么功臣?
“国家的法制本来就应该一视同仁。更何况贵族和功臣的财产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下面的百姓供养和皇上的恩赐。如今到了紧要关头,不思报恩反而要加重百姓的负担,这又怎么说呢?
“所谓官员,应视百姓为子女,是为父母官。哪有父母宁愿子女受苦,自己也不愿意分担半
“朕知道了。继续说吧。”
之后,天赐分析了突厥的动态。他似乎在边疆生活过较长时间,对突厥习俗很了解。建议对突厥恩威并施,降服后再招和。
皇帝赞赏了几句后,目光终于落在末席的齐家疏身上。
“你虽然不够品级,但也上了折子。这倒没什么,关心政事也好。不过你写得不明不白,朕看不大懂,叫你来解释清楚。”
齐家疏微微笑道:“既然陛下要清楚的,臣就直说吧,微臣希望陛下彻查十年前梁、陆、苏等人通敌叛国一案。”
“什么?”一言既出,房间内几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此案当时震动朝野,受牵连的人数不少,即使隔了这么多年,很多人对此都很敏感。
婉贞、梁振业、马天赐几人更是惊奇,一言不发地看着齐家疏。
齐家疏道:“臣没有参加科试,只因一点名声被举荐在翰林院做个闲差,平日看看书读读史而已。日前,臣看前朝纪录,先帝十几年的时候与突厥的几次交锋很有蹊跷——几乎都是在先帝抱恙,不能亲自处理大部分朝政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可以看出不妥,但却不一定是那三家所为。这些,臣都写在奏章里,陛下一看便知。”
“你是说,梁、陆、苏三家是被冤枉的?”
“是。”极其肯定的语气。
“有什么证据?”
“现在没有,但是,当时就未能定罪,不是吗?梁、陆二人狱中自尽,苏大人则是在家中发现尸首,疑似自尽。这些都是疑点。结案说是畏罪。但,却不见得果真如此。然而,朝中有人里通外国,却很有可能。如果三家真是冤枉的,那么也就是说内奸还没有铲除。而与突厥战端将起,内奸不除,我军势必处于劣势。所以臣请彻查前案。”
***
凌祯的“古典知识小提示”^-^
那个,呵呵,这一章就像是讨论课,不少东西还是挺闷的,不过啦,因为要过渡么,大家还是看看吧。好了,简单的解释一些名词。
枢密都承旨:这个是宋朝的官名。主管就是军事顾问,官阶不高,文武都行。基本就是皇帝有什么问题就找来问一下,嗯,似乎是闲职。所以,才让皇帝觉得屈才了。
两税法:这个是唐朝中期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奏请改行两税法。后来因为不能贯彻实行,所以夭折了。但是,以后的很多变法都有它的影子,说明法令还是好的。凌祯在这里借用一下,并加以改造。杨大人,您不计较版权的问题吧?呵呵^^。
至于梁振业的募兵法,呵呵,凌祯用了现在的征兵法,在古代算是创举吧。
还有翰林院侍讲,这是偶在清朝的官职上看到的,随手拿来就用了。呵呵,大家不要打我啊,忽略吧。
一、 文曲异谣 第九章 朝堂争论
“梁、陆二人狱中自尽,……说是畏罪,未必可信……”
齐家疏的话一直回荡在婉贞耳旁,让她彻夜未眠。
东方的天,已经发白。德云前来唤醒婉贞,为她梳洗。
……说是畏罪,未必可信……
不错,她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呢,以父亲那种刚强坚毅的性子,怎么可能在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就自尽呢?
父亲问天无愧,她深信着。
那么,如果不是自尽的话,也就是说……
齐家疏的话再次响起——“苏大人的尸首在家中被人发现,疑似自尽……”
苏丰臣与父亲的交情很好,父亲下狱他必然有所行动,难道说这些……
婉贞背后一凉,身体微微颤抖。这么多年一直以为父亲是自尽,这样看,只怕另有隐情啊……
“小姐,怎么了?是不是我的手太重了?”德云察觉到婉贞的异样,轻声问道。手上缠绕绷带也松了松。
“没事。不要太松了,快到夏天了,要不我的肩膀上也缠一些吧?”
“多热啊,您也不想想……”德云又开始唠叨了。
婉贞将德云的注意转走,又开始思索昨天听到的话。没错,父亲很可能是被人害死的,而且是真的被人害死……
一边思索,动作也没有放慢。穿衣戴帽,眨眼的功夫,婉贞出了家门。
东方放白的时候,这位女扮男装的状元与那些乌纱官袍的官员一起,涌上了皇城金殿,朝议国家大事、社稷春秋。
***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这是动摇社稷的大事啊……”
“陛下,请三思啊……”
“陛下,这是违反祖制的啊……”
“陛下,此举一定会动摇社稷根基的……”
成勋皇帝在早朝上将昨天御书房里部分众人的意见讲了出来,立刻引起群臣的议论,如孟昌的设州牧、陈玉泉的工部案等。但这些都是议论,而像两税法的情形就不是议论了,那是排山倒海的非议。
两税法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
婉贞沉静的站在殿末,既没有站出来争辩,也没有调停的意思。仿佛那些吵闹与她无关,她只是个不相关的外人。
成勋皇帝没有拦住七嘴八舌的谏臣们,他早就料到了这个局面,不过想看看众人的态度。话说回来,这个李宛还真沉得住气。被人说成这样,还稳稳当当的站在那里。可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这不是一点反击余地也没有了吗?你这个提议者都不说话,这叫朕如何撑下去……
下面聒噪的谏臣们已经说得口干舌燥,呼啦啦的跪了一地。只是上面的天子久久没有动静,那个乳臭未干的大胆小子李宛也没有出来反驳。这让他们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劲,就像狠狠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白费劲了。
“陛下,臣等说了这么多,陛下现在的意思如何,也请示下。”终于,三朝元老的魏列夫说话了,带着其特有的威势,让皇帝不得不表态。
“这个,朕也明白诸位爱卿的顾虑,不过,朕想诸位也该听听李卿的想法。”李宛,你快点给朕站出来说话。
“陛下,李宛年纪轻轻,猎奇旁门左道,不过想以新奇邪术,博得皇上的青睐,请您一定要……咳、咳……”终于因为太激动,户部尚书张蒙一口气上不来,咳嗽不止。
“张卿,不要着急,朕听着呢。”带着年轻人调侃的语气,皇帝有些恶劣的笑道。
原来在等时机啊。
看到大部分的谏臣都已经气喘吁吁,不少还面红耳赤,两眼瞪得老大。精力用得差不多了,婉贞微笑的走了出来。
明显是以逸待劳么,梁振业在一旁想着,李宛这家伙,还真有你的。
婉贞站在金殿中央,审视着跪倒一排的老臣们,带着复杂的眼神,嘴角上扬,露出了高高在上的微笑。
成勋皇帝注视着殿中央的他:高昂着头,没有像众人那样俯首拜倒,挺拔的官服衬托着优雅的站姿,俊美的脸上带着高贵的笑容。那种华贵的气质让皇帝心中一振,有一种折服感让他相信:这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另一种想法是,他,只能用“美”来形容了,所谓“美人”不过如此吧……
“敢问张大人,可知先帝元年的税户是多少?今年的税户又是多少?”婉贞不卑不亢的问话之中又有几分咄咄逼人。
“这个……”
本来也没有想听到答案。婉贞昂然道:“先帝元年的税户是两万四千六百七十二户,而今年的税户是两万零一百九十八户。比二十多年前整整少了四千四百七十四户。
“请问这些税户到哪去了?”
张蒙头有些晕,人老了,哪能那么快反应过来。
“逃掉了,战死了,或者病死了。先帝年间与突厥大大小小交战七八次,病灾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一次,这些都是原因。
“敢问诸位大人,可知先帝时不用缴税的贵族共有多少户?现在又有多少户?”婉贞继续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哑口无言。记录备案的大都是需要缴税的户籍,却没有人统计过不用缴税的贵族究竟有多少,因为毕竟是少数。
“先帝元年时,共有七千零三十户,现在已经有九千一百六十八户了。这是李宛在户部整理文稿案件时合计的。我朝太祖年间,这样的贵族不过两千多户,而现在的数目已经是国家不得不考虑的重点。”
随后,婉贞用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列举出了太祖年间、先帝元年和现今种种数目的对比,包括土地、税款、消耗、军费、工程款项等等。各种数目精确到每个,既清晰又准确,令殿上的每一个人瞠目结舌。那抑扬有力的音调道出了那些冗长繁琐的数目,沉重的落在那些反对的大臣心里。虽是沉静悦耳的声音,也并没有逼迫的意味,但是其中有一种威严让人骇然,不得不恭恭敬敬得听着。
龙椅上的皇帝已沉浸在这声音之中,凝目深思。
铿锵的回音远远的传到殿外,传到宫外,传到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传到那片辽阔国土的每一个角落。
山河倾听。这位女扮男装的巾帼奇才,沉着冷静地剖析社稷、指点江山。
“面对这样的状况,又即将于突厥开战,请问各位有什么良策可以充实国库,重振国力?”
半响,总算有人回过神来了。
“即使这样,也不能将人丁制废除啊,还要向贵族征税,贵族都是朝廷的功臣呐。怎么能够像功臣伸手呢……”
虽然这样说,声音却越来越小,就像底气不足。不只是身体累得,还是脑袋累得。
“人丁制并没有废除,以后征兵、征工都会继续运用。只是不再做征税的标准。以资产多少来赋税,不过是依据各户实情能力来为国家效力,比人丁更加公平。
“至于贵族功臣,也一样是国家的臣民。正因为他们有功才给予优待。现在国家面临难关,功臣就袖手旁观了吗?这又算是什么功臣?
“国家的法制本来就应该一视同仁。更何况贵族和功臣的财产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下面的百姓供养和皇上的恩赐。如今到了紧要关头,不思报恩反而要加重百姓的负担,这又怎么说呢?
“所谓官员,应视百姓为子女,是为父母官。哪有父母宁愿子女受苦,自己也不愿意分担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