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那点事 [26]
审美疲劳。因此,对于央视孤注一掷请于丹、易中天重返《百家讲台》“救主”,期望重新找回当初的荣光,我是不抱任何幻想的。作为一讲成名的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都是聪明人,心里比谁都清除,穿新鞋走老路,想要找回当初众星捧月万人喝彩的幸福感,顺便报答《百家讲坛》的知遇之恩,是很不现实的。其实,能否重振《百家讲坛》声威,“主仆”之间谁都没底。
《百家讲坛》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问题的关键不是栏目制片人“坦言”的那样“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也不完全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套用笑星范伟的话说,而是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前期在《百家讲坛》说“聊斋”的马瑞芳教授,借势整出了本颇具眼球效应的新书《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从这本书名我就隐隐约约感到《百家讲坛》要毁在“床”上。生于床,毁于床,欲生欲死还在床。当下陈冠希一不小心整出的床上那点事,闹得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明星们人人自危,这就是明证。连颇为儒雅的易中天教授也无法免俗,和众多《百家讲坛》的江湖成名人物,在马瑞芳教授那张“魔鬼的床上”,幸福的享受着赞美与被赞美,表扬与被表扬,只是《百家讲坛》这张“大床”能否从此承载起传道、授业、解惑、娱乐的大任,谁也没信心。
床上的事,再正经的事,都是可以让人充满无尽遐想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1月2日在《百家讲坛》更是对“床”上的事放出重磅炸弹,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被误读了千年。当时听到马未都先生的这番“床上高论”,我先是一惊,然后天真的笑了。想我泱泱大国,灿烂文明数千年,人才辈出,竟然千年来没有一个人为咱们指出被“误读”了千年的“床前明月光”,要不是马未都先生登上《百家讲坛》这张幸福的“大床”,冒着被千夫所指,甚至被人民群众汹涌的口水淹没的危险,我敢说,诗仙李白的那张破“床”不知还会让多少祖国的花朵们“误读”。谢谢CCTV,谢谢《百家讲坛》,谢谢用几十万字去论证李白那张破“床”是感受不到明月光的马未都先生,我喜欢你们这种“大话西游”式的恶搞,它至少让我们在日渐无聊的学术界听到了娱乐的笑声。
向《百家讲坛》大师们学习,我也篡改一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床上心慌慌;抬头听大师,低头犯迷糊。《百家讲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雅学术“课堂”,走到如今只能在“床”上说事,指望靠一些近乎荒谬的噱头,去拯救日渐式微的《百家讲坛》,无异于痴人说梦。李白那张究竟是不是床,其实一点不重要,即使李白的“床”是“马桶”,也不会影响诗歌思乡的美好主题。床上本没事,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事。严肃的学术讲台,一旦堕落成娱乐恶搞的阵地,注定谁也救不了谁。
2008年2月21日夜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北大教授凭什么质疑英雄刘胡兰?
一直以来,我对大学教授是充满崇敬的,甚至还有些膜拜。作为社会精英阶层,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风向标,尤其是在缺少英雄的年代。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北大教授阿忆的一篇文章《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很是吃了一惊。少年英雄刘胡兰是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上学习的榜样,并在我们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现在影响了我们几十年的英雄形象却被一个全国知名高校的教授阿忆彻底推倒,并推翻。在全国恶搞盛行的年代,我宁愿相信这是一次恶搞行为。但恶搞出自一个名校的教授手里,却是我无法让自己一笑了之的。
阿忆,作为北大的一名教授,理应有更多的有价值的学术问题需要研究,但阿忆教授却在抛出《北大教授哭穷》一文后,再次以教授的身份,以恶搞的学术态度和精神“颠覆历史”,让我仅存的一点好感灰飞烟灭。请问阿忆教授:“刘胡兰是被乡亲们铡死”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教授们传道解惑的方法就是凭直觉吗?如果一个学术教授可以蜗居在房间,经过冥思苦想就可以发现“伟大理论”,然后以社会精英的荣光,去颠覆传统,否定历史,那么至少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精英暴力行为”,于己于国于民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伤害。可这种由社会精英发起的“伤害行为”已经成为时尚,愈演愈烈。
事实上,阿忆“抹黑英雄刘胡兰”的文章出来后,《解放军报》的记者们就深入刘胡兰牺牲的地方,走访还健在的历史见证人,经过反复查证,证实刘胡兰“的确死于反动派的铡刀下”。
坦白说,我对《解放军报》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很负责地去澄清当年英雄刘胡兰牺牲过程的同行,深表钦佩。还原历史真相,是我们学者教授们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使命。但令人遗憾的是,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是非却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浮躁之风,已经成为社会一大顽疾。从大学教授学术造假,到大学教授率先发起的“灭中医论”,掀起的全民愤怒,无不以闹剧收场。是什么让受人尊敬的教授们撕下温情脉脉的伪装,以小丑的姿态声嘶力竭,危言耸听?是什么让曾经的象牙塔变成名利场和学术造假工厂?问题不需要回答,答案已经全民皆知。
作为记者,我有幸聆听过厉以宁、钟朋荣等知名教授的讲座,也多次去中大、暨大、华工等知名高校,采访过不少教授,这些教授们都不穷,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所以,作为公众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阿忆教授们,你可以开着车叫穷,但千万别叫床,你可以否定历史,打倒英雄,但千万别喝醉酒装糊涂.
闹剧让草根们去闹吧,研究还得让教授们去做。为了大家都好好活着,也为了那些牺牲了的英雄们好好安息,请都闭嘴吧!
2007年1月27日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学习朗朗好榜样
能把钢琴玩出名堂的,肯定是音乐天才,而能把钢琴玩得顺风顺水,霸气十足,名利双收的,那一定是天才中的极品。钢琴王子朗朗应该算是钢琴天才中的极品。我这样评价,用做政治工作者惯用的话说,出发点绝对是好的,用心也是良苦的,那就是希望艺术界摒弃对年轻的天才钢琴家朗朗的苛责,掀起一股学习朗朗好榜样的社会风气。
坦诚说,朗朗是幸运的,幸运得让人有些妒忌。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郎朗崭露头角的时候,年仅17岁,17岁的朗朗一不小心功成名就,但在大家眼里基本还算是个孩子,即便是混到现在,如日中天的朗朗,年龄也不过25岁,用一架钢琴,宰制天下,声名响彻寰宇。英国王室邀请他共进晚餐,美国总统布什请他为座上宾,联合国也请他担任亲善大使,所以这也难怪艺术界对这个时代的宠儿,在弹琴的同时,游刃有余的周旋于国际顶级社交圈,有些诽议,有些怨气,甚至忌恨。不少艺术界行家里手对媒体赞誉“郎朗是继霍洛维茨、鲁宾斯坦之后,钢琴界又一个新的领军人物”很是不屑,认为那是瞎掰,并宣称朗朗能成为一代钢琴大师,至少现在还看不到苗头。
说句心里话,艺术界对朗朗的低调评价,我是有些抵触情绪的。说朗朗运气好,确实没错,初出茅庐的朗朗,既非出身名门望族,又没获过什么特别的国际钢琴大奖,却能得到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埃森巴赫的赏识和提携,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朗朗更是得到国际政要、商界名流的捧场,让人不羡慕不妒忌都不行。但如果以此作为苛责年轻的钢琴天才朗朗,确实有失厚道和公允。
事实上,霸气十足的朗朗,与那些名满天下的钢琴大碗比起来,确实有足够骄傲的资本,甚至是蔑视。且不说朗朗每年150多场演出的超额业绩,也不说郎朗在北京音乐节上“单挑”十大钢协的杰出表现,单就朗朗衣袖善舞,比明星还像明星,活跃于国际顶端舞台,周璇于名门望族达官贵人而游刃有余的才情和社交能力,就足以说明其卓越的个人魅力无人能匹。
与凤凰起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这句话俗,却句句在理。套用这句话说,与国际顶级名流同桌共餐,想必也不会是什么酒囊饭袋吧?尽管有批评家认为,朗朗只是月亮,不是太阳。言下之意,无非是指责朗朗善于炒作,善于做秀,借别人的光辉,照亮自己的远大前程。在朗朗的博客里,确实可以看到朗朗做秀的“真凭实据”。与英国王室共进晚餐的奢华照片,与英国查尔斯王子亲密的合影,与美国总统布什亲切握手的精彩瞬间,这些令人羡慕得发酸的真实秀场,都是朗朗在博客里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但如果朗朗能秀得天衣无缝,让人心悦诚服,也不算什么坏事。它至少证明朗朗确实有才,确实有这个实力和资本,与国际顶端名流权贵平起平坐。如果仅仅把20几岁的朗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简单的归结于朗朗运气好,善于做秀,精于社交,攻于心计,确实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这不像天上掉馅饼,即便是天上掉馅饼,也是掉给能吃下馅饼的人,否则不被砸死,也会被噎死。
说朗朗做秀也罢,走大运也罢,甚至争辩朗朗是太阳还是月亮,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有为的朗朗,即便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大师,也至少在20几岁的花样年华里,其耀眼的光芒难以被时代遮蔽,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事实上,20几岁的朗朗,凭借现在的高度,要成为一个时代的钢琴大师,假以时日,依然值得期待。
朗朗乾坤,必有玄机。学习朗朗好榜样,既没误国误民,又没浪费自己的才气,名利双收,又何错之有?
2007年10月22日夜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从下半身写到上半身,究竟写了什么?
在全民皆博的时代,我最佩服三类人,或者叫最艳慕的三类人,一类是敢彻底暴露自己隐私的人,另一类是敢在公众视线下坦然脱掉衣服赤膊上阵的人,还一类就是不畏世俗敢于示丑的人。
这三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怀绝技,懂得炒作大法,再加上常人没有的勇气、胆量和足够厚的脸皮。
第一类人以木子美为代表,堪称新一代性学实践宗师。她与那些扭扭捏捏故作羞涩状的的美女作家不同,木子美就是木子美,是属于那种专业博士导师级别。她把与之上床的52位各色阶层的男人分门别类,按姓氏笔画一一罗列详解,像史学大师司马迁老人家写历史那样,是有据可查的。木子美出手不凡,既把做爱的细节写得真实深入直接浅显易懂易学,又注重了做
《百家讲坛》走到今天的十字路口,问题的关键不是栏目制片人“坦言”的那样“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也不完全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套用笑星范伟的话说,而是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前期在《百家讲坛》说“聊斋”的马瑞芳教授,借势整出了本颇具眼球效应的新书《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从这本书名我就隐隐约约感到《百家讲坛》要毁在“床”上。生于床,毁于床,欲生欲死还在床。当下陈冠希一不小心整出的床上那点事,闹得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明星们人人自危,这就是明证。连颇为儒雅的易中天教授也无法免俗,和众多《百家讲坛》的江湖成名人物,在马瑞芳教授那张“魔鬼的床上”,幸福的享受着赞美与被赞美,表扬与被表扬,只是《百家讲坛》这张“大床”能否从此承载起传道、授业、解惑、娱乐的大任,谁也没信心。
床上的事,再正经的事,都是可以让人充满无尽遐想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1月2日在《百家讲坛》更是对“床”上的事放出重磅炸弹,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被误读了千年。当时听到马未都先生的这番“床上高论”,我先是一惊,然后天真的笑了。想我泱泱大国,灿烂文明数千年,人才辈出,竟然千年来没有一个人为咱们指出被“误读”了千年的“床前明月光”,要不是马未都先生登上《百家讲坛》这张幸福的“大床”,冒着被千夫所指,甚至被人民群众汹涌的口水淹没的危险,我敢说,诗仙李白的那张破“床”不知还会让多少祖国的花朵们“误读”。谢谢CCTV,谢谢《百家讲坛》,谢谢用几十万字去论证李白那张破“床”是感受不到明月光的马未都先生,我喜欢你们这种“大话西游”式的恶搞,它至少让我们在日渐无聊的学术界听到了娱乐的笑声。
向《百家讲坛》大师们学习,我也篡改一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床上心慌慌;抬头听大师,低头犯迷糊。《百家讲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雅学术“课堂”,走到如今只能在“床”上说事,指望靠一些近乎荒谬的噱头,去拯救日渐式微的《百家讲坛》,无异于痴人说梦。李白那张究竟是不是床,其实一点不重要,即使李白的“床”是“马桶”,也不会影响诗歌思乡的美好主题。床上本没事,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事。严肃的学术讲台,一旦堕落成娱乐恶搞的阵地,注定谁也救不了谁。
2008年2月21日夜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北大教授凭什么质疑英雄刘胡兰?
一直以来,我对大学教授是充满崇敬的,甚至还有些膜拜。作为社会精英阶层,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风向标,尤其是在缺少英雄的年代。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北大教授阿忆的一篇文章《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很是吃了一惊。少年英雄刘胡兰是我们小时候语文课本上学习的榜样,并在我们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现在影响了我们几十年的英雄形象却被一个全国知名高校的教授阿忆彻底推倒,并推翻。在全国恶搞盛行的年代,我宁愿相信这是一次恶搞行为。但恶搞出自一个名校的教授手里,却是我无法让自己一笑了之的。
阿忆,作为北大的一名教授,理应有更多的有价值的学术问题需要研究,但阿忆教授却在抛出《北大教授哭穷》一文后,再次以教授的身份,以恶搞的学术态度和精神“颠覆历史”,让我仅存的一点好感灰飞烟灭。请问阿忆教授:“刘胡兰是被乡亲们铡死”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教授们传道解惑的方法就是凭直觉吗?如果一个学术教授可以蜗居在房间,经过冥思苦想就可以发现“伟大理论”,然后以社会精英的荣光,去颠覆传统,否定历史,那么至少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精英暴力行为”,于己于国于民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伤害。可这种由社会精英发起的“伤害行为”已经成为时尚,愈演愈烈。
事实上,阿忆“抹黑英雄刘胡兰”的文章出来后,《解放军报》的记者们就深入刘胡兰牺牲的地方,走访还健在的历史见证人,经过反复查证,证实刘胡兰“的确死于反动派的铡刀下”。
坦白说,我对《解放军报》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很负责地去澄清当年英雄刘胡兰牺牲过程的同行,深表钦佩。还原历史真相,是我们学者教授们应该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使命。但令人遗憾的是,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是非却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术浮躁之风,已经成为社会一大顽疾。从大学教授学术造假,到大学教授率先发起的“灭中医论”,掀起的全民愤怒,无不以闹剧收场。是什么让受人尊敬的教授们撕下温情脉脉的伪装,以小丑的姿态声嘶力竭,危言耸听?是什么让曾经的象牙塔变成名利场和学术造假工厂?问题不需要回答,答案已经全民皆知。
作为记者,我有幸聆听过厉以宁、钟朋荣等知名教授的讲座,也多次去中大、暨大、华工等知名高校,采访过不少教授,这些教授们都不穷,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所以,作为公众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阿忆教授们,你可以开着车叫穷,但千万别叫床,你可以否定历史,打倒英雄,但千万别喝醉酒装糊涂.
闹剧让草根们去闹吧,研究还得让教授们去做。为了大家都好好活着,也为了那些牺牲了的英雄们好好安息,请都闭嘴吧!
2007年1月27日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学习朗朗好榜样
能把钢琴玩出名堂的,肯定是音乐天才,而能把钢琴玩得顺风顺水,霸气十足,名利双收的,那一定是天才中的极品。钢琴王子朗朗应该算是钢琴天才中的极品。我这样评价,用做政治工作者惯用的话说,出发点绝对是好的,用心也是良苦的,那就是希望艺术界摒弃对年轻的天才钢琴家朗朗的苛责,掀起一股学习朗朗好榜样的社会风气。
坦诚说,朗朗是幸运的,幸运得让人有些妒忌。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郎朗崭露头角的时候,年仅17岁,17岁的朗朗一不小心功成名就,但在大家眼里基本还算是个孩子,即便是混到现在,如日中天的朗朗,年龄也不过25岁,用一架钢琴,宰制天下,声名响彻寰宇。英国王室邀请他共进晚餐,美国总统布什请他为座上宾,联合国也请他担任亲善大使,所以这也难怪艺术界对这个时代的宠儿,在弹琴的同时,游刃有余的周旋于国际顶级社交圈,有些诽议,有些怨气,甚至忌恨。不少艺术界行家里手对媒体赞誉“郎朗是继霍洛维茨、鲁宾斯坦之后,钢琴界又一个新的领军人物”很是不屑,认为那是瞎掰,并宣称朗朗能成为一代钢琴大师,至少现在还看不到苗头。
说句心里话,艺术界对朗朗的低调评价,我是有些抵触情绪的。说朗朗运气好,确实没错,初出茅庐的朗朗,既非出身名门望族,又没获过什么特别的国际钢琴大奖,却能得到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埃森巴赫的赏识和提携,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朗朗更是得到国际政要、商界名流的捧场,让人不羡慕不妒忌都不行。但如果以此作为苛责年轻的钢琴天才朗朗,确实有失厚道和公允。
事实上,霸气十足的朗朗,与那些名满天下的钢琴大碗比起来,确实有足够骄傲的资本,甚至是蔑视。且不说朗朗每年150多场演出的超额业绩,也不说郎朗在北京音乐节上“单挑”十大钢协的杰出表现,单就朗朗衣袖善舞,比明星还像明星,活跃于国际顶端舞台,周璇于名门望族达官贵人而游刃有余的才情和社交能力,就足以说明其卓越的个人魅力无人能匹。
与凤凰起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这句话俗,却句句在理。套用这句话说,与国际顶级名流同桌共餐,想必也不会是什么酒囊饭袋吧?尽管有批评家认为,朗朗只是月亮,不是太阳。言下之意,无非是指责朗朗善于炒作,善于做秀,借别人的光辉,照亮自己的远大前程。在朗朗的博客里,确实可以看到朗朗做秀的“真凭实据”。与英国王室共进晚餐的奢华照片,与英国查尔斯王子亲密的合影,与美国总统布什亲切握手的精彩瞬间,这些令人羡慕得发酸的真实秀场,都是朗朗在博客里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但如果朗朗能秀得天衣无缝,让人心悦诚服,也不算什么坏事。它至少证明朗朗确实有才,确实有这个实力和资本,与国际顶端名流权贵平起平坐。如果仅仅把20几岁的朗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简单的归结于朗朗运气好,善于做秀,精于社交,攻于心计,确实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这不像天上掉馅饼,即便是天上掉馅饼,也是掉给能吃下馅饼的人,否则不被砸死,也会被噎死。
说朗朗做秀也罢,走大运也罢,甚至争辩朗朗是太阳还是月亮,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有为的朗朗,即便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大师,也至少在20几岁的花样年华里,其耀眼的光芒难以被时代遮蔽,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事实上,20几岁的朗朗,凭借现在的高度,要成为一个时代的钢琴大师,假以时日,依然值得期待。
朗朗乾坤,必有玄机。学习朗朗好榜样,既没误国误民,又没浪费自己的才气,名利双收,又何错之有?
2007年10月22日夜屈默于广州
《金鹰报》约稿文章
从下半身写到上半身,究竟写了什么?
在全民皆博的时代,我最佩服三类人,或者叫最艳慕的三类人,一类是敢彻底暴露自己隐私的人,另一类是敢在公众视线下坦然脱掉衣服赤膊上阵的人,还一类就是不畏世俗敢于示丑的人。
这三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怀绝技,懂得炒作大法,再加上常人没有的勇气、胆量和足够厚的脸皮。
第一类人以木子美为代表,堪称新一代性学实践宗师。她与那些扭扭捏捏故作羞涩状的的美女作家不同,木子美就是木子美,是属于那种专业博士导师级别。她把与之上床的52位各色阶层的男人分门别类,按姓氏笔画一一罗列详解,像史学大师司马迁老人家写历史那样,是有据可查的。木子美出手不凡,既把做爱的细节写得真实深入直接浅显易懂易学,又注重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