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子书

Home Category

金陵公主1-32 [10]

By Root 427 0
不送也罢。”
  “好。那我这就把军长的意思转达军统局。”
  赵京梅走到门口又被瞿东风唤住,问道:“移交工作还算顺利吗?”
  赵京梅一笑:“很顺利。谢谢军长关心。”
  
  房门被赵京梅从外面关上。瞿东风又拿起那张纸,看着上面的殷红字迹。
  一滴潮湿打落在纸面上,字马上跟着洇湿开。
  他赶紧抖了抖纸,想把眼泪抖下去。可是,紧跟着又有一滴打落在纸上。
  
  一夜辗转难眠,直到天将破晓,罗卿卿才昏昏沉沉睡过去。朦胧间觉得房门被推开,有人走进来。
  她睁开眼。听到来人小声道:“卿卿,是我。”随后,借着透进屋子里的熹微晨光,看到瞿东风穿着军装,走到床前。
  瞿东风握住卿卿露在被子外面的手,道:“部队要开拔了。”
  她听到后,说不出话,只能死死咬住被角。
  他蹙了下眉:“不许哭,我不喜欢。”
  她松开他的手,拽起被子,埋住脸。
  
  听到瞿东风好像走向门外,罗卿卿突然掀开被子,道:“你等等,有样东西你带上。”说完,从枕头下面抽出玳瑁像框。想扭开像框背后的扣,手抖得厉害,怎么扭也扭不开。
  瞿东风走过来,要过像框,扭开四个扣,从里面取出那张老照片。端详了片刻,把照片放进军装的上衣口袋里。
  
  瞿东风走后。罗卿卿奔到窗前,把窗帘呼啦一声全部拉开。
  她站在窗口,看着瞿东风匆匆走下汉白玉门阶,一边走一边系着黑色披风。然后,又整了整军帽。
  当他快走到大门口的时候,忽然滞了下脚步,转过身,看到了窗子后面的她。
  
  瞿东风扬起戴着白手套的手,把食指和中指并在一起,在嘴唇上按了一下。朝着卿卿做了个吻别的动作。
  随即,转过身,疾步走向大门外,再没有回头。
  
  罗卿卿死死抓住窗帘,绣在缎面窗帘上的百花闹春风被扭曲成一片破碎的彩色。
  一股恨意在她心里陡然蒸腾,膨胀,平生从来没有象此时此刻这样痛恨命运!
  她仰起头,对着天空,反复道:罗卿卿,你真没用!你真没用!
  
  张妈走进三太太房间里,准备收拾床铺。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刺鼻的香烟味。
  “太太您怎么又抽烟了?老爷可是不喜欢的。”
  崔泠弹了弹烟灰,冷声道:“轮不到你多嘴。出去吧。”
  
  张妈来到赵燕婉的房间,一面摆放着早餐,一面叹气。
  赵燕婉问道:“怎么了?”
  “自从二少爷出征后,三太太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以前那么伶俐精神的人,这会儿就跟没了生气一样。哎呀,你看我这坏嘴,该打。”
  赵燕婉道:“看来瞿东风这次的仗不好打。母子连心哪。卿卿,你去帮我看看你泠姨。顺便问问现在这仗打成什么局势了。”
  
  罗卿卿敲开崔泠的房门。看到泠姨斜倚在贵妃榻上,抽着香烟。没有梳洗打扮,整个人看上去憔悴了许多。
  “泠姨,抽烟对身子不好。”
  崔泠看了眼罗卿卿:“你的气色也不好看呢。”说到这里,叹了口气,“我知道,这个家里,除了老爷和我,也只有你是真心担心着东风。”
  “泠姨……”
  崔泠没有让卿卿开口,自顾自地继续说道:“东风是我唯一的儿子。我总以为我是最疼最爱他的人。现在想想,其实我也是害了他的人。如果,不是从小到大,我都逼着他要出人头地。现如今,他也不会逼着自己走这步险棋。他怕我担心,还嘻嘻哈哈地跟我说什么,守城容易攻城难。他那四万人足能对付那四十万人了。可是,老爷说那十五万回援军很有可能被阻击,如果不能及时赶到……东风就完了……”说到这里,崔泠抽噎起来,狠狠地吸了一大口香烟。
  罗卿卿走过去,坐在崔泠身边,道:“泠姨,东风哥吉人自有天象。回援军一定能赶到。咱不怕。不怕……”
  崔泠一把搂住卿卿,喃喃:“对,咱不怕。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打过败仗?”
  
  第二天,施如玉再次来到双溪别馆跟罗卿卿见面。
  施如玉告诉罗卿卿,派去金陵的人给平京的军统局抓去了。所以,恐怕那封信已无法转交到罗臣刚手里。
  施如玉起身告辞,罗卿卿叫住她:“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告诉爸爸。”
  “什么事?”
  “那天,我经过瞿老爷子的书房,无意中听到他说到了华南军。我就躲在门外偷听了一会儿。他说十五万军队明地里是回援晋安城,暗地里有八万人会在中途转向华南,防御华南军趁火打劫。”
  施如玉脸色一变:“这可是个大消息!瞿老爷子真狡猾,我一定马上报告总司令,对方既然有了准备,要是贸然出兵一定会吃亏。”
  罗卿卿接着说道:“我还从瞿东风嘴里得知,虽然他人马不多,但是他的军队刚装备了两海轮军火。都是十分精良的武器。他没有参加华西战争,现在的军队正养得兵强马壮。所以,他不是去拼命,只是以逸待劳,拖垮敌人。等到回援的部队一到,里外夹击,西北军就会陷于被动。所以明地里大家都以为瞿家军岌岌可危,其实人家还是很有底气的。”
  施如玉重重点了点头,觉得有理:“瞿家用兵绝非等闲,很有可能故意败露破绽,引诱对手出兵。卿卿,你这两个消息真是太重要了。”
  罗卿卿低下头,在心里叹了口气:爸爸,对不起,骗了你。请原谅我的自私。可是,我绝不能眼睁睁、看你在这时候出兵阻挡瞿家军回援晋安城。
  
  坐落在晋河畔的晋安城,地处在华北,华南,华西和西北军的交界处。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瞿家军一向把晋安城视为仅次于平京城的陪都。
  陈梁觊觎这座战略城市已久,所以,有意放过其他城市,绕了一个大远道,突然南下向晋安城进逼。同时,为阻挡瞿家军回援晋安,陈梁早已派遣一小支部队,化装成商队,趁瞿家和戚家鏖战之时,秘密潜入华西境内,以求时机成熟,阻止瞿家军回援的进程。
  
  故此,与陈梁带领四十万大师南下的同时,在瞿家回援军队的必经之路上,陈梁的部队密谋了数起爆炸。贯通南北的铁道被炸断。多处山岩塌方,堵住了北上的公路。
  
  瞿东风站在晋安城头,眺看着城外环绕的山坡丘陵。晋安城的地势城内低于城外,是个易攻不易守的地方。当年,这座城市是他率第七军和大哥的第五军组成联军攻打下来的。当时驻守晋安城的是华西军第一猛将何坚。
  何坚凭险据守,斗志顽强,而且守军众多,武器弹药都十分充足。联军围攻一个月之久,始终不能打开城池。见久攻不克,他便想出一个计策,改用挖坑道轰倒城墙的战术来攻城。他派人从县城东门外找到一家民宅,先从地面向下挖约四丈,再向城墙方向掘进。由于坑道顶部和两壁均需用坑木支撑,以防塌陷,所以要彻底完工,需要半个月时间。
  大哥嫌坑道战术太耽误时间,一意孤行,坚持爬城墙攻。结果半个月过后,白白牺牲了很多将士,不见多少成效。坑道挖掘成功,他派人在城里秘密堆置了七棺木炸药,并接通电线。最后,城墙被炸开个二十来丈宽的大豁口,攻城部队从豁口蜂拥而入,晋安城才被瞿家军攻占。
  事后,他爱惜何坚是名勇将,想留为己用。大哥却痛恨何坚负隅顽抗,把他砍头示众了。大哥作为联军总指挥,向父亲汇报战况的时候,极力夸大他率众爬城墙攻如何战功赫赫,而把他的坑道战术一笔代过。他虽然心里透亮,却没有跟大哥争功。因为,他知道,大哥充其量一介勇夫而已,并非他的真正对手。总有一天,瞿家的第一把交椅会移交到他的手里。
  
  但是,如今这个西北军总司令陈梁却是一名真正对手。可谓一个集智、勇、狠于一身的乱世枭雄。
  跟这样一名对手过招,他没有稳操胜券的底气。但是,明知不可为,他也必须一搏。
  因为,他清楚,这一仗关系着瞿家军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他能不能一举扶摇直上。这次父亲和大哥的军事部署失败,已经让他彻底看清,瞿家军只有早日让他接管,才能真正变成不败之师。
  
  天色阴沉,黑云压城。
  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赤色的蝴蝶。绕着城墙的一处砖缝,徘徊了两圈,又飞走了。
  这时候,瞿东风才发现,原来城墙的砖缝里竟然开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花。花朵不大,好像一阵风就能吹碎似的。可是,它就是有那么大的韧性,能在老城墙的砖缝里扎下根来。
  看到这朵花,瞿东风就禁不住想起卿卿。想起那封血书。想起她隔着窗子,目送他出征。
  
  他忽然苦笑了一下,自嘲道:这是什么时候,还分神想这些儿女情长。
第九章

  
  一路急行军,西北军的先头部队以迅雷之势杀到晋安城下,当日迅速占领晋安城外高地左右阵地,开始构筑工事。与此同时,后续部队源源赶到。第二天,天刚黎明,晋安攻城战就打响了!
  陈梁的战术是先群炮轰击,然后是集团冲锋,爬城攻墙。
  晋安城的城墙高且厚,城壕深宽各在三丈开外。在此之前,瞿东风又已下令进一步坚固了城墙,加宽了城壕。所以,陈梁虽然大军压城,一时并没有得利。
  陈梁随即下令切断入城水源。
  但是瞿东风已经在城内挖井凿泉,保证了城内供水。
  陈梁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从后方运来大口径重炮,架在高地上,连天加夜炮轰城墙。半个月过后,晋安城虽然防御坚固,但是,面对如此猛烈的炮火,瞿家军便显出招架不住的劣势来。
  
  正当陈梁沉浸在胜利在望的喜悦中时,后方竟传来军粮被烧毁殆尽的消息!
  原来,瞿东风早在西北军杀到之前,派了一小股军队化装成山贼土匪,潜藏在晋安城周围的山脉里,只等在陈梁部队久攻城池不下,兵困马乏的时候,放一把大火,断了西北军的粮食供给。
  
  “报告军长。”崔炯明匆匆奔进指挥部,“陈梁发动总攻击了!”
  瞿东风听罢,沉默了片刻。然后,用手指轻轻敲打着乌木椅的扶手,道:“陈梁毕竟是陈梁。换了别人,这时候没了军粮,往往会撤回西北老巢去修整。他倒好,就敢跟你拼命。夺城以求险胜。”
  “军长我们现在如何对付?”
  瞿东风对通讯员道:“再给援军发电,问他们什么时候到。”
  
  “汾水河桥梁刚刚被炸,援军只能绕道,最快也要十天到达。”通讯员报告道。
  瞿东风缓缓眯起眼睛,道:“这十天,一定要把晋安城守住。城墙要是破了,就巷战。一条街,一条街的守。”
  崔炯明道:“军长,虽然陈梁此时夺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在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