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 [324]
他的白眉动了动,说道:“爹今日宴请杨大人,就是想知道他又想让出什么、让出多少。此一时彼一时也,有些东西,现在是不能再让了。”
焦家内厅雅阁内,杨凌与焦芳对坐酌饮。
二人各自叙谈的都是别后大同和京师的情形,杨凌知道焦芳必定另有话说,因此沉住了气也不动问,二人闲谈一阵,焦芳提壶为杨凌又斟一杯,问道:“大人此行立下汗马功劳,今日朝会皇上予以封赏,大人晋位侯爵,又将执掌四镇官兵,真是可喜可贺。”
“哦?”杨凌看了焦芳一眼,不动声色地道:“呵呵,我大明文武官员,辅佐皇上殚精竭虑、劳苦功高的臣子谁曾受到如此重赏?皇上对我如此赏赐,君恩深重,本官是铭感五内。可是,福兮祸之所附啊,赏赐如此之重,真令文武百官侧目,我心下实在惶恐得很,正想着找机会向皇上晋言,婉辞赏赐呢。”
焦芳眼中闪过一丝欣然,连忙问道:“
大人高度高风亮节,虚怀若谷,这份胸襟令门下钦佩不已。只是……如今大人掌握着督察百官之权、大明税赋之权,还有京营中边十二镇精兵的统帅之权,样样都是炙手可热。
门下与大人声息相关、荣辱与共,对事关大人前程的事,敢不尽心竭虑?未知大人想辞了什么职务呢,门下老朽之身,沉浮宦海数十年,或许提出些拙见可供大人参详。”
“原来焦芳也看出刘瑾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了”,杨凌有些意外,他没想焦芳会对他如此推心置腹。焦芳平素表现得太过谄媚,难免叫人有些看轻了他。
杨凌略一思索,坦然道:“不瞒阁老,本官现在一门心思想着解除海禁,富足大明。至于统兵练兵之权,呵呵,本官是文人出身,不过做过神机营参将而已,如何统帅得了四镇总兵?皇上如此信任,为人臣子的更该量力而行,这兵权我是想交出支的。”
焦芳微微皱了皱眉,问道:“嗯……交出兵权,免遭人妒,确是明哲保身之法,不过这样一来,大人便安心于内厂,保留督察百官之权了么?”
杨凌注目道:“阁老以为如何?”
焦芳摇头道:“恕门下放肆,门下以为,万万不可!”
杨凌只想着北方结盟兀良哈,挑起鞑靼内乱,将他们削弱之后以大明军力自可灭之。至于解除海禁,与万国通商,只要这件大事办到,除了可以富国强民,彼此知识、文的交流,必然慢慢影响着大明,使它经细雨润物的方式发生变化。
要改变一个国家上下各阶层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观念,从而改变它的历史趋向,原本就不是凭一个帝王、一个权臣的力量就可以办到的。他相信只要能始终同世界保持着交流,目前仍是世界最强大、最富饶的大帝国就不会衰败下去。
他的智慧和能力并不比古人强多少,唯一的长处就是已经纵观历史的见识,而这些见识即便说出来,也只会被人视作荒诞不经的言论。提前数百年的理论是不可能被他们理解的。
唯有在与世界的同步中,让大明的百姓能够接触到这些新的东西,让他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感受,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哪些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
所以能做到这些就够了,他的使命也就完杨了,至于高高在上的权力,能够带来无尽的荣耀,可是何尝不是时时带着腥风血雨?如果自己并非只有两年阳寿,那时远离权力中心,避居幕后明哲保身,与娇妻美妾共渡一生,该是何等逍遥自在?
杨凌心中这样,所以听了焦芳的话并不在意,只微微笑道:“有何不可?”
焦芳道:“人在政在,人亡政亡。大人该知道朝野有多少人在反对,如果大人以为此策一施便高枕无忧,从此放权不顾,只会看到自己的心血徒劳无功、半途而废。”
杨凌听了心中一动,对呀,古往今来政息人亡的例子还少么?离了权力中心,还能保证政策的施行?可是……兵权……实在太过棘手了,那是悬在头顶不知何时落下的一柄利剑呐。
他蹙眉道:“为了说服文官和司礼监合作,放弃司税权本官是早已允诺的,这一点你也知道,你既反对,难道放弃军权也不对么?兵权在手,实是如骑虎背啊。”
焦芳道:“自古以来权力便甚于财富,石崇富可敌国,不及手中握有一府之军的将领,税赋乃朝廷的财赋,从中截留本就违法,况且远不及内厂财源之厚盛,交出去让户部和司礼监互相钳制,原本也没甚么。
内厂独立于朝廷之外,又紧密于皇上之前,乃是大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内厂职权动不得。可是正因为内厂独立于朝廷之外,大人永远只能避居幕后,无法真正涉入朝廷,永远只是个局外人。内相刘公有‘批红’之权,刘公与大人交善,大人可以借由他左右政局,或是有朝一日彼此生了嫌隙呢?大人对朝廷岂不鞭长莫及?”
有朝一日?现在就已经要反目了。
杨凌明白焦芳语中含意,也知道他虽是内阁大学士,可是如果刘瑾真的同他正面冲突,就算焦芳完全站在他一边,失去了刘瑾的支持,自己又不能直接参于朝政,焦芳独木难支,很难产生什么作用。
杨凌想到这里又不禁迟疑摇头,从掌兵着手来参予朝政,又不放弃内厂,朝中将不知多少大臣心存忌惮,必然想尽办法约束钳制,那时每日陷在勾心斗角之中,防首有人陷害,还能有什么作为?况且皇上年幼,现在尚还不知其中利害,过上两年正德是否还能放心把这么多权力交给一个臣子呢?
焦芳眯起眼睛轻轻酌了口酒,缓缓言道:“大人,您认为古之名臣,成就一生功业,善始善终者,靠得是什么?”
杨凌道:“自然是才干过人,又能审时度势,不骄妄欺主,同时得遇明君,才得建功立业,平安一生。”
焦芳点点头,又摇摇头道:“但门下以为,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上的志向。”
杨凌蹙眉道:“皇上的志向?此话何解?”
焦芳道:“汉武帝志在开疆拓土,打造一个强大的汉室江山,所以他重用的就是能在这条路上伴驾从功的人才,卫青、霍去病便脱颖而出,位极人臣。唐太宗选择的是治出一个盛世大唐,太平人间,所以多
是房玄龄、杜如晦一众治世名臣。当今皇上的志向何在?”
杨凌脱口道:“皇上尚武,意在开疆拓土,做一个开皇帝。”
焦芳抚掌道:“正是,所以大人今日掌兵乃千载难逢的机会,唯有掌兵、练兵、用兵,才合皇上的意,才能和皇上永远走在同一条路上,圣眷才会经久不衰。至于大人担心兵权在握会招致忌惮,汉武可以禁中演武亲自领兵,大人就不能让尚武好兵的当今皇上亲自挂帅?”
第227章 请开海禁
杨凌听罢焦芳的话,默默举杯呷了口酒,久久不发一语。
焦芳将玉箸横搁于碟上,静静地注视着他,不动声色地等着杨凌的选择。房中寂静,过了许久,杨凌忽然扶杯为他斟满了酒,轻笑说道:“阁老字字珠玑,闻君一席话,杨凌真是受益匪浅。我不是统领四镇总兵的帅才,辅佐皇上嘛,呵呵,倒还勉为其难。”
焦芳一听,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连忙谦笑接杯,欣然道:“大人身怀济世之才,乃皇上肱股之臣,大人能这么想,是社稷之幸,亦是门下之幸,焦芳愿追随大人,建一番功业,共进退、不言离!”
“当”的一声清鸣,玉杯轻轻一碰,杨凌和焦芳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想视而笑。焦芳满脸的褶皱都江堰市畅快地舒展开来,他挽袖持箸为杨凌布着菜,欣欣然笑道:“大人要将税权交还刘公公么?”
杨凌佯怒道:“焦阁老刚刚还与杨某推心置腹,现在却还不肯坦诚相待么?”
焦芳呵呵一笑,随即肃容道:“那么门下就直言了,大人突然晋爵加官,其中必有司礼监刘公推波助澜,皇上是一番美意,而刘公却是将大人置于釜上,将爵禄官职做了薪柴,而朝中百官就是那举火之人,门下说得可对?”
杨凌目光一闪,赞道:“阁老慧眼独具、一针见血。刘瑾是内相,百官奏折、边关文书、官吏任免、圣谕下达,全部要经他的手,几乎当了皇上半个家,如果反天下税赋再交到他手中,那他的地位岂止是举足轻重,简直是呼风唤雨。
可是税监原本就在司礼监掌握之中,本官要让出税权,还于司礼监本是名正言顺之事。何况皇上对他的宠信并不下于我,如果把司礼监一脚踢开,没有能拿到台面上的理由,就是皇上那一关也过不了。”
“本官曾答应由户部和司礼监共掌司税监,当时是为了说服李东阳大学士支持解除海禁。如今看来倒有另一项好处了,那就是让外廷、内迁都盯着这块肥肉,有本官在一旁看着,不让刘瑾独揽大权,他就腾不出手来对付我。”
焦芳欣然道:“甚好,可是有两点难做。朝中元老托孤之臣对皇上多有微词,皇上将诸般权力尽皆付于大人,为得就是摆脱元老掣肘。大人不愿专权震主,虽是对皇上的一片忠心,可是这样做难免辜负了皇上的美意。恐皇上会心中不悦,大人要如何辞去司税之权,要细细思量,寻个恰当的理由。
还有,大人这‘二桃杀三士’之计,未必就能瞒过外廷、内廷,要如何做得不动声色,免致他们的疑心,更有十分难度,大人可已有了腹案?”
杨凌微微一笑,说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如今积雪消融,陌上花发,可以缓缓醉矣!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便是。”
焦芳一怔,捋须沉吟片刻,徐徐说道:“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屡考不第,功名求之不得,才作此诗自嘲,从此沉溺酒色风流,大人正是春风得意,何以……?”
焦芳说到这儿,眼中精芒一闪,恍然抚掌道:“门下明白了。晋爵加官,春风得意,得志忘形纵情声色,原本就是少年人的通病。大人刚及弱冠之年,这么做最是自然不过,绝不会引人怀疑,反而会叫人看轻了大人的志向,相信此举定可打消不少人的忌惮之意。
再者,风流韵事算不得大过,有人弹劾也伤不了大人的根本,而且这种事不会引起皇上猜忌,从而失去了皇上的宠信,大人又可藉这借口‘不情不愿’地交也司税监,既然这税监是他们自己‘夺’回去的,还有何人怀疑?哈哈!刘公是将欲取之,大人是将计就计,妙极!”
杨凌笑道:“嗯,本官委委曲曲被迫交出税赋之权,皇上过意不去,必然予以慰勉,那时我若建议由户部与司礼监共掌税赋,如何?”
焦芳也露出一脸奸笑,应道:“皇上自然无不应承,就是户部和司礼监知道了大人主意,也只会以为大人是心有不甘,还想伺机夺回,怎会想到这是大人心甘情愿拱手送出的一枚桃子?”
两个人哈哈大笑,然后又就其中细节仔细推敲了一番,直至确定再无纰漏,杨凌道:“开海通商迫在眉睫,我还要去李大学士府上拜望,与他商榷些事情。这里有份名单,阁老拿去好好参详一番,务必要在半个月内办妥。”
他说着从袖中摸出一张纸条,轻轻推到焦芳面前。
焦芳接过一看,赫然见到一排排全是朝中大臣的名字,不禁诧然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