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电子书

Home Category

I服了YOU [21]

By Root 302 0
喷粪的权利,但前提是我愿意做这件事,连这点都不能保证,那我活得还有什么意思?   在农村形容不爱说话的人爱用"哑巴"这个词。我享用过多次。这个称谓,非但没有让我知耻后勇,打开话匣子,反而使我真的有点羡慕哑巴起来。和我有同样的感受的朋友,可能也有类似的苦恼,从出生那天起,我们就不断地被逼着说话,叫"爸爸妈妈",叫出来了,亲友就乐呵呵的。上学了被逼着背诵课本,演讲,满嘴假大空,这些做得好了,老师就乐呵呵的。长大了爱上哪个姑娘,更得将一条舌头捋直了,巧舌如簧,否则有可能连个老婆都找不到。在单位不管你心里对领导有多敬重,恨不得把他供在自家牌位上,但如果见面你不和他打个招呼,心里止不住犯嘀咕,说不定他哪天就把你晾了起来,真冤……   不说话也可以,表个态总行吧。表个态,点个头,这该很简单吧。要不然就画圈,按个按钮,总而言之,想在你还喘气的时候装死?没门儿!于是,在这种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嘴巴不愿干的事,手帮了忙,也算勉强过关。有句古话叫"祸从口出",不晓得是哪位老祖先总结出来的,真是箴言。抱歉,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有美化"沉默"的嫌疑,我本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我也挺自卑的。每每看见口若悬河的人,总忍不住有想上去请他签名留念的冲动,可是每到遇到这种机会,不会我忘了带笔就是人家不愿搭理我,忘了带笔怪我,可是明明刚才你对众人那么亲切和蔼,干嘛轮到我就做了面膜般换了幅面孔呢?后来通过观察,找人签名得到摄相机镜头或人头攒动的地方。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我忽然可怜起那些滔滔不绝者:别以为你在那里唾液四溅看似无限风光,等你下来,别说你摆着副明星面孔不愿意搭理人,别人还真不一定认识你是老几呢!   写了这么多,我也算个滔滔不绝者了。我常常被朋友形容为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但是每到深夜12点过后,打开电脑,就忍不住话多,半夜了自然不好意思去骚扰别人,只好委屈键盘,我一直还没向我的键盘道个歉致个敬什么的,这么多年了,我高兴了敲打它,郁闷了敲打它,闲极无聊了也拿它解闷,估计它若能说话,估计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劝我找个人好好聊聊,我不烦它还烦呢。辞职之后,我成了一个职业写作者,从去年起,爱上了写点评论性的东西,意外地被出版社的老师看中,说可以结个集子出来,这无疑是鼓励我继续在"话多"的路上一路狂奔下去。自然,我知道,比起那些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光辉的先贤们,我顶多算个刚咿呀学语的小孩。   话说多了,三鞠躬下。   韩浩月   2003年9月于北京通州 书评 《I服了YOU》读后感:文字的疏离与坚韧   文/潘采夫   在摇摆的地铁车厢里,横站在人群间,我花一周时间看完了这本《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每站读一篇文章,然后瞅瞅周围男女白领们,忍不住乐上几声,惊叹书中人物与现实竟如此神似,这样心心相印。   我和书作者韩浩月有一碗面的交情。像于连·索雷尔和我一样,韩浩月也是从"外省青年"来到首都,文学青年、诗人、网络作家一路走来,而今脱鞋上岸、归入传统正宗,却也忍不住向那个时代频频回首做挥别状,这本书冒风险取《I服了YOU》这个名字,也许就是为了一个告别的纪念。   平心而论这本酷评集,有一点点水货,有一些个精品,也有几篇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极品尤物"。在我看来,这本书充满有趣的"戏剧性冲突",本是活色生香的酷评,却使用委婉清丽如诗的文字,像极了被招安的诗人;本书文章题目性感得不要命,"脱个干净给你看"、"撒娇的下半身"让人流鼻血,往下看作者却一本正经,一阵臭骂,让人有吃亏上当之感。   在这本书里,我读出了两种感觉,一种叫疏离,用书中话叫"醉生梦死在别人的城市"那种感觉。作者生活于城市之中,视线却不自觉地疏离于城市之外,以观察者的姿态冷眼审视着这个都市的喧嚣与变迁。站在历史的角度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充满梦想、激情与苦难的北京,与200年前的巴黎和100年前的纽约何其相似,韩浩月用他在这个城市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怀抱历史与未来的北京可能成为文学的另一圣殿。而另一种感觉叫坚韧,书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劲儿,一股"开山不已"的偏执劲,而这是成为好作家的重要材料,韩浩月具有这样的潜力。   其实,真正能让读者喜欢的,还是作者的招牌菜--那种要命的纯真与温情,生在水泊梁山的山东大汉,却在骨头里像极了沈从文和食指,流淌着细腻忧郁的气质。这种气质在《I 服了YOU》这本笑骂书中也掩藏不住,不小心就露出了迷死人不偿命的温情,有篇文章竟使我在地铁里失控几欲流下眼泪,面对众人的惊愕尴尬不已,就是《许多人哭过》那篇:"每日在见到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男人,在公共汽车上,在拥挤的电梯里 ,在烈日骄阳的马路边,手捏着一只公文包,或者卷着一卷报纸……或者意气风发,或者从容稳健,或者匆匆忙忙,我知道,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哭过。""把百分之一的眼泪让风吹干,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眼泪流到心里,然后擦干净眼睛,再板着面孔上路。"于是领悟了这本书是应该给那些每日被生活着弄得疲惫不堪的男人们看的,是给那些有梦想但是却失意的男人们看的,它告诉你,对一个男人而言,生活常常就是这样令你无可奈何、哭笑不得,又蕴涵着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滋味。 一本盛装幽默不乏智慧的书 四毛   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大家似乎都急于向过去告别,向自己告别。忘掉过去、奔向美好前程是件不错的事情,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彻底让浮躁与喧嚣归于尘土,因此,所谓的告别可能不过是一句时髦的套话--这是我在看到一本名为《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时所产生的想法。众所周知,大话热曾让不少年轻人满口酸词、两眼热泪,如今虽然渐渐偃旗息鼓,但仍然在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态度、思考方式。是谁敢如此"大话",要给"大家集体讲了一个很大笑话"的时代划一个句号?   在网络上,该书作者韩浩月对网友而言也许并不陌生。他是新浪网的专栏作家,也是新浪网与中国工人出版社联创品牌"新浪网金牌写手酷文经典"强力推荐的第一位作者。从百度搜索引擎搜出来和作者有关的4000余条信息不难看出,和众多网络上起家的写手们一样,韩浩月极为活跃,先后在数个论坛做版主,赶上了网络出书的好时候,出版过一两本文集,一手在网上贴帖子,一手在报刊写专栏,两手都很硬。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网络写手向来不敢让人抱有太大信心,因为不少读者们都知道,除了贫嘴,他们还能写些什么?   但《I服了YOU》这本书做得很漂亮,可见出版单位花了不少心思,有吸引人读完的外部条件。读完后有两点感想,一是除了开篇的《向大话时代默哀告别》一文之外,并没有多少和大话密切相关的文章,对《大话西游》这部破烂电影的引用也很寥寥,让人有点疑问,取了这么个副标题是否哗众取宠;虽然并没有明显的大话痕迹,但细拨拉该书收录的百余篇文字,字里行间却不着痕迹地隐藏了不少令人浮想联翩的幽默词句,冷不丁地从某个段落间跳出来,让人哑然失笑--大话精神已经深深浸入了这本书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这是二。两个感想碰撞在一块,便咀嚼出一点不是滋味的滋味来:快乐中有一点伤感,痛苦里有一些戏谑,让人无所适从。   这本书以酷评为主。这些酷评有的在网上广为流传,据说有几篇曾被转载达数百次以上。有人说酷评文字本属轻松取乐的文体,切忌认真。但韩浩月的酷评的确是在认真地进行的,只是他的认真不是强词夺理、无事生非,而是认真地旁敲侧击、冷嘲热讽,让人笑得牙痒;他写男人很有一手,男人的沉默,男人的可爱,男人的虚伪,男人的娘娘腔……被他扯皮拔骨剥了个精光,但他比较聪明,为了不致于后来自己死得很难看,同样身为男人的他也给男人留了条后路,他将男人形容为咖啡、绿茶、冰糖、睡枕。一边给男人上鞭子,一边给男人戴高帽,无怪乎他的一些男性朋友恨他恨得牙痒。书中还有一辑写的是他混在北京的经历,这是他在《京华时报》的一个专栏的文章集结。如果我没有看错,这辑文章显露出来的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作者,一个从困境中打拼出来的男人,一个在城市中快步行走的男人,一个温柔而孤独的男人,怀揣梦想,永不向生活妥协……看了这些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他前面的那些文字,也许你会明白,他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幽默念想从何而来。   这是一本盛装幽默的书,同时也不乏看到一些智慧的光簇。当然,如果有人把之称为一本以耍贫嘴的书,我也没有意见,因为作者就曾把自己形容为"一个滔滔不绝的沉默者"。在网上写字的这群人中,滔滔不绝的人不鲜见,但真正的沉默者--以文字背后的力量让人有所感悟的人却没有几个。话说多的人会患上失语症,韩浩月可能真切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后记的最后一行他是这么写的,"话说多了,三鞠躬下"。也许,他真的想用这种方式向自己告别,向大话时代告别,向贫嘴时代告别。 告别的勇气   文/周游   编辑部的浩月又出新书了,名曰《I服了YOU--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昨天一早上班便赠了我一本,并在我的强烈要求拒绝签字,我就拿讲恶心故事吓唬他,终于就范。晚上回家焚香沐浴点灯熬油读了一遍,觉得我们编辑部每天必修的相互吹捧课程是很必要的,因为我们自有值得吹捧之处,不吹捧简直对不起我们的真才实学。今天找到浩月,经过一 番不可告人的密谈,周游先生中午成功得到了一穗苞米,这才提着笔,从容行文。   在我的印象中,网络文学是浮躁庸俗不堪的。比如那个谁谁,还有那个谁谁谁。都是些城市里泡网吧的小青年,没看过几眼书,没什么经历,大脑跟方便面似的,这是题外话暂不细表。那些方便面脑袋当然没法和浩月比。读完书我就觉得"新浪网金牌写手"那几个字别扭,就跟往一碗香醇的热气腾腾的手擀面装在康师傅的碗里那么别扭。谁让这年头还是大话说了算呢,没办法。   我没有资格说浩月有生活之类,因为他经历的磨练胜过我百倍,是条不折不扣的汉子。当网络上谁谁,和谁谁谁玩闹泡妞扯淡的时候。浩月把写作的虔诚献给了冷静的钢笔,以及阑珊的夜色。   经历过磨练后仍然活着的人写东西往往很幽默,而且刀刀见血。比如李熬,比如柏杨,比如浩月。浩月这厮把网络写
Return Main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在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