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风流才子 [21]
问:“这是为何?”
“不然奴婢一想到少爷,奴婢会伤心,会难受,那比坠到十八层地狱还要难受。”
石坚再次愕然,然后大笑。可他还是低估了宋人对词作的狂热。当这两首词传出后,无数大宋少女开始对他发花痴。当她们父母要她们出嫁时,她们不肯,说宁愿在石家做一个奴婢,也不愿嫁人,若不考虑到他的声望和皇帝对他的器重,一般人不敢打扰,估计他的门槛儿都会被上门提亲的人踏破。
自从去了孙家以后,石坚还是闭门读书写字。可是他家门口又多了许多人转悠,这些都是听到石坚在孙家说的话而来的,他们想打听那个什么棉花。可他们发财心切,也不敢打扰石坚。久而久之,有人看出了商机,在石家不远处搭起了茶棚卖茶和卖些小吃。石坚有时候看向门外,苦笑,这回真的门庭若市了。
到了九月下旬,第三道圣旨也来了。宋真宗在圣旨里说特赐石坚进士进身,这回可是诸太中大夫,龙图阁侍制。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做到从四品大官,成了朝中的士大夫,在外面围观的人听傻了,可一想想也对,如果孙家女婿这次能够成功,大宋将每年多收获几百斤粮食,这个官职倒也配他做得。
但是石坚这次依然拒绝了,他说道:“官太大,人太小,学不深,资不足。而且小子还要等到江如亭老爷从印第安大陆返回。这比小子做官更重要。”
那个太临知道这个少年性格高远,对名利看得也极淡,劝说不了。不过这回宋真宗有了准备,这个太监还带来了一个画师,说圣上想看看石坚的模样。
外面围观的人和陶知州心想,皇帝居然对石坚宠爱如此。
画完了像,那个太监还恋着不走。石坚哑笑失笑,问:“是不是想要小子再为圣上作一首词?”
那个太监说道:“石相公,洒家倒不烦尊驾费神,洒家路过和州时听到有人在传唱石相公那两首新词,洒家觉得挺好,石相公就把那两首词写出就可以了。”
石坚转念一想就明白过来,以前他献给真宗的全是金石之音,如果是太宗或者太祖,一生戎马生涯,听了会不厌倦。可真宗生在太平盛世,本人又厌倦战事,乍一看一两首会觉得稀奇,可看得多了就不喜欢。反而石坚抄袭柳永和秦观,特别是秦观那首《鹊桥仙》隽永中还带着一点富贵气,更适合真宗的口味。
石坚一拱手道:“公公有命,小子岂敢不从。”
这使得这位公公对石坚大生好感,你看人家,有寇大人的气节,但对人随和客气,不象寇大人那个鼻子都生上天。这次石坚用了董其昌的书法。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虽然历史上董其昌为人很差,可他书法被现代誉为明朝第一,超过文征明,或者将他和元朝的赵孟頫称为赵董。石坚这段时间就是用他的书法誊抄《资治通鉴》的。现在这种字体出现在石坚手上虽不能和董其昌本人相比,但也叫这位公公和陶知州看了爱不释手。
只是宋真宗看到这字以及两情若是长久时,以岂在,朝朝暮暮时,他对刘蛾说道:“这孩子不来见朕,偏用这些好东西勾朕的魂,不是在朕心里挠痒痒吗?”
刘蛾听了大笑。她说道:“只是那个绿萼小丫头有福气了。”
那位公公见了皇帝喜欢,皇后开心,他又说道:“可不是。那个小神童才华好,相貌也生得象从画中走来一样。”
说着他将那幅画掏了出来。
正文 第三十章 等待
16K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6-9 1:17:13 本章字数:3060
听到能看到小神童的画像,一干宫女都顾不上皇帝和皇后娘娘的身份,拥了过来。
石坚本人人材生得又好,这几月来养得又好,渐渐壮实起来。这幅画像又经过画师的加工,画像上石坚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特别脸上还挂着一点淡淡的笑意。他举止从容地坐在哪里,后面是摆满书籍的书架,越发显得他儒雅俊秀淡泊。
刘蛾看得快要扑上去,说道:“好俊俏的儿郎。”
可不是吗,那些宫女们都看傻了。
毕竟石坚还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真宗也不吃醋生气,他站在一旁看着宫女全在发花痴直乐,他说道:“这幅画像千万不能让王卿看到,否则他又要闹朕了。”
原来上次石坚再次轰动朝庭时,过了好半天大家才想起石坚写的《望海潮》。
当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宋真宗一脸向往,说:“众位爱卿,江南真有那么好吗?”
这可把寇准、王旦他们吓了一大跳,寇准说道:“臣不知江南有没有那么好,但臣知道隋炀帝三下江南,把个江山都丢了。”
皇帝出行,可不象一般人出门,所到之处要建造阁馆供皇帝栖居,还要在道路上铺满黄沙,每次都要花费很多财力物力。寇准的意思是隋炀帝因为爱好江南美丽风光,三次出行,将国家弄得民不聊生,最后连国家也亡了。
宋真宗只好郁闷地停下这个念头。
寇准比他还郁闷呢。他心想你这个小孩子,为了大宋百姓写词给那个海客便罢了,可非要将江南写得那么好作啥呢?这不是叫老子得罪皇帝吗?
后来左议谏大夫王曾和参知政事张知白在一次议论诗词中,说道:“单论作词的功力,和州小石相公可以称得上当今第一。”
王曾山东益都人,于咸平中解试、省试、殿试连中第一,于咸平五年(1002年)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连中三元的状元。现在从他嘴里得出这句话,又引起了轰动。
王钦若听了后,心里又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在一次和宋真宗谈话中旁敲侧击,那意思是我也对您忠心耿耿了吧,为了您办那么多事,你就帮我一次忙吧,让我的小孙女嫁给那个小神童。
宋真宗也好玩,他居然装呆听不出王钦若的话音。将寇准在一旁逗得直乐。
宋真宗看到刘皇后喜欢,将这幅画像送给了刘蛾。这一下,别的妃娥不干了,也要吵着要。没有办法,宋真宗又叫画师重新仿照这幅画像临摹。这个画师留了一个心眼,多临摹了几张带出了皇宫。
迅速石坚的画像在开封府漫延,几乎每一个小姐人手一张,这让那些开封府风流倜傥的少年郎也气苦,他们叫道:“难道我们还比不上一个八岁的小孩子?”
这时王钦若又进了一谏,说石小神童想要等到杭州商人江芨江如亭回来,将那种粮食种植下去才肯进朝,不如封那个江及一个小官,再派一些士兵和船只,让他早日到达那个什么什么的印第安州。
宋真宗看了一下寇准,因为任一个商人做官,这可有违祖制,可看到寇准在哪里闭目养神。他就下圣旨让孙员外的女婿江芨为宣教使兼昭武副尉,这可都是正六品的官职。
这次宣旨的还是那个小杨公公,他吸取了上次教训,一路速度很快。加上江芨听了石坚的话,把所有船只都改装成石坚画的草图上那种帆。耽搁了一些时间,让他赶上。后来果然这种帆船比现在的帆船速度快,也更好驾驶,还能抵抗更强的风暴。四年后,他完成*人类有史上第一大壮举,带去的所有船只竟然回来一大半,他逢人就连说,幸亏江小圣人指点,改装了船只,否则那能平安回来?
虽然石坚一再说得艰难,可从老丈人出来,江芨就没有消停过。一船瓷器换一船黄金,一只瓷碗换几斤香料,这是什么概念!无数的和州商贾地主要求加入,派人派钱。江芨也乐意见到这种局面,石坚曾说过那个大陆上也有人居住,而且很野蛮,人多力量大,反正哪里地方大,钱一个人也赚不完。谁知道他到了杭州引起更大的轰动。如果是别人还好一点,谁教石坚亲自给他作词,这件事也传了开去。杭州比起和州在大不知多倍,有钱的人家更多。这样一路有人加入,到了泉州已经成了五千多人的队伍。这将泉州知府吓得都把城门关了起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弄了半天才将他们放进城去。
江芨手上只有七条船,可随着这巨大的队伍,现在连泉州也有海客要求加入,都发展成了一百多条船,近万人的巨大船队。加上宋真宗调来的一千名士兵和武器,这一路上他们是为人类历史做出了贡献,可也充满了血腥。后代史学家这样品价江芨:“江芨,杭州人氏,本是一名普通海客,可因为碰到圣人石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可是他的两次全球航行,是两次血淋淋的航行,他的双手沾满了无数印第安土著人的鲜血和非洲黑人的鲜血。”
当江芨听到皇帝封了他为六品官叫员,他可没有石坚那样沉着,他都乐得说不出话了。
小杨公公摇头叹道:“人人都说小石相公气节高,洒家还将信将疑。这个江副尉比起石相公差远了。人家可才八岁。”
他不知道石坚是八岁的身体,三十岁的灵魂,而且石坚由于拥有现代意识,对于尊贵看得比普通人,至少比宋人还要开些。
不但是他,那些海客看着江芨的眼光也是狂热,羡慕不已。他们是有钱,可再有钱,在这个年代也没有人看起他们。现在江芨是朝庭命官,那身份就不一样了。他们心想,这江芨命咋这么好呢?偏偏去拜个寿也能遇到小神童,让他名扬天下,还做了官。
宣完圣旨后,这小杨公公不象后来到石家宣旨的两个公公,他又开始打主意了,在他敲敲打打之下,江芨只好忍痛割爱将那幅当作命根子,石坚写的《望海潮》献给了宋真宗。
小杨公公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他还在心里念叨:算你识相,连汪知州也乖乖将《岳阳楼记》献给皇上,你
“不然奴婢一想到少爷,奴婢会伤心,会难受,那比坠到十八层地狱还要难受。”
石坚再次愕然,然后大笑。可他还是低估了宋人对词作的狂热。当这两首词传出后,无数大宋少女开始对他发花痴。当她们父母要她们出嫁时,她们不肯,说宁愿在石家做一个奴婢,也不愿嫁人,若不考虑到他的声望和皇帝对他的器重,一般人不敢打扰,估计他的门槛儿都会被上门提亲的人踏破。
自从去了孙家以后,石坚还是闭门读书写字。可是他家门口又多了许多人转悠,这些都是听到石坚在孙家说的话而来的,他们想打听那个什么棉花。可他们发财心切,也不敢打扰石坚。久而久之,有人看出了商机,在石家不远处搭起了茶棚卖茶和卖些小吃。石坚有时候看向门外,苦笑,这回真的门庭若市了。
到了九月下旬,第三道圣旨也来了。宋真宗在圣旨里说特赐石坚进士进身,这回可是诸太中大夫,龙图阁侍制。
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做到从四品大官,成了朝中的士大夫,在外面围观的人听傻了,可一想想也对,如果孙家女婿这次能够成功,大宋将每年多收获几百斤粮食,这个官职倒也配他做得。
但是石坚这次依然拒绝了,他说道:“官太大,人太小,学不深,资不足。而且小子还要等到江如亭老爷从印第安大陆返回。这比小子做官更重要。”
那个太临知道这个少年性格高远,对名利看得也极淡,劝说不了。不过这回宋真宗有了准备,这个太监还带来了一个画师,说圣上想看看石坚的模样。
外面围观的人和陶知州心想,皇帝居然对石坚宠爱如此。
画完了像,那个太监还恋着不走。石坚哑笑失笑,问:“是不是想要小子再为圣上作一首词?”
那个太监说道:“石相公,洒家倒不烦尊驾费神,洒家路过和州时听到有人在传唱石相公那两首新词,洒家觉得挺好,石相公就把那两首词写出就可以了。”
石坚转念一想就明白过来,以前他献给真宗的全是金石之音,如果是太宗或者太祖,一生戎马生涯,听了会不厌倦。可真宗生在太平盛世,本人又厌倦战事,乍一看一两首会觉得稀奇,可看得多了就不喜欢。反而石坚抄袭柳永和秦观,特别是秦观那首《鹊桥仙》隽永中还带着一点富贵气,更适合真宗的口味。
石坚一拱手道:“公公有命,小子岂敢不从。”
这使得这位公公对石坚大生好感,你看人家,有寇大人的气节,但对人随和客气,不象寇大人那个鼻子都生上天。这次石坚用了董其昌的书法。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虽然历史上董其昌为人很差,可他书法被现代誉为明朝第一,超过文征明,或者将他和元朝的赵孟頫称为赵董。石坚这段时间就是用他的书法誊抄《资治通鉴》的。现在这种字体出现在石坚手上虽不能和董其昌本人相比,但也叫这位公公和陶知州看了爱不释手。
只是宋真宗看到这字以及两情若是长久时,以岂在,朝朝暮暮时,他对刘蛾说道:“这孩子不来见朕,偏用这些好东西勾朕的魂,不是在朕心里挠痒痒吗?”
刘蛾听了大笑。她说道:“只是那个绿萼小丫头有福气了。”
那位公公见了皇帝喜欢,皇后开心,他又说道:“可不是。那个小神童才华好,相貌也生得象从画中走来一样。”
说着他将那幅画掏了出来。
正文 第三十章 等待
16K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6-9 1:17:13 本章字数:3060
听到能看到小神童的画像,一干宫女都顾不上皇帝和皇后娘娘的身份,拥了过来。
石坚本人人材生得又好,这几月来养得又好,渐渐壮实起来。这幅画像又经过画师的加工,画像上石坚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特别脸上还挂着一点淡淡的笑意。他举止从容地坐在哪里,后面是摆满书籍的书架,越发显得他儒雅俊秀淡泊。
刘蛾看得快要扑上去,说道:“好俊俏的儿郎。”
可不是吗,那些宫女们都看傻了。
毕竟石坚还是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真宗也不吃醋生气,他站在一旁看着宫女全在发花痴直乐,他说道:“这幅画像千万不能让王卿看到,否则他又要闹朕了。”
原来上次石坚再次轰动朝庭时,过了好半天大家才想起石坚写的《望海潮》。
当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宋真宗一脸向往,说:“众位爱卿,江南真有那么好吗?”
这可把寇准、王旦他们吓了一大跳,寇准说道:“臣不知江南有没有那么好,但臣知道隋炀帝三下江南,把个江山都丢了。”
皇帝出行,可不象一般人出门,所到之处要建造阁馆供皇帝栖居,还要在道路上铺满黄沙,每次都要花费很多财力物力。寇准的意思是隋炀帝因为爱好江南美丽风光,三次出行,将国家弄得民不聊生,最后连国家也亡了。
宋真宗只好郁闷地停下这个念头。
寇准比他还郁闷呢。他心想你这个小孩子,为了大宋百姓写词给那个海客便罢了,可非要将江南写得那么好作啥呢?这不是叫老子得罪皇帝吗?
后来左议谏大夫王曾和参知政事张知白在一次议论诗词中,说道:“单论作词的功力,和州小石相公可以称得上当今第一。”
王曾山东益都人,于咸平中解试、省试、殿试连中第一,于咸平五年(1002年)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连中三元的状元。现在从他嘴里得出这句话,又引起了轰动。
王钦若听了后,心里又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他在一次和宋真宗谈话中旁敲侧击,那意思是我也对您忠心耿耿了吧,为了您办那么多事,你就帮我一次忙吧,让我的小孙女嫁给那个小神童。
宋真宗也好玩,他居然装呆听不出王钦若的话音。将寇准在一旁逗得直乐。
宋真宗看到刘皇后喜欢,将这幅画像送给了刘蛾。这一下,别的妃娥不干了,也要吵着要。没有办法,宋真宗又叫画师重新仿照这幅画像临摹。这个画师留了一个心眼,多临摹了几张带出了皇宫。
迅速石坚的画像在开封府漫延,几乎每一个小姐人手一张,这让那些开封府风流倜傥的少年郎也气苦,他们叫道:“难道我们还比不上一个八岁的小孩子?”
这时王钦若又进了一谏,说石小神童想要等到杭州商人江芨江如亭回来,将那种粮食种植下去才肯进朝,不如封那个江及一个小官,再派一些士兵和船只,让他早日到达那个什么什么的印第安州。
宋真宗看了一下寇准,因为任一个商人做官,这可有违祖制,可看到寇准在哪里闭目养神。他就下圣旨让孙员外的女婿江芨为宣教使兼昭武副尉,这可都是正六品的官职。
这次宣旨的还是那个小杨公公,他吸取了上次教训,一路速度很快。加上江芨听了石坚的话,把所有船只都改装成石坚画的草图上那种帆。耽搁了一些时间,让他赶上。后来果然这种帆船比现在的帆船速度快,也更好驾驶,还能抵抗更强的风暴。四年后,他完成*人类有史上第一大壮举,带去的所有船只竟然回来一大半,他逢人就连说,幸亏江小圣人指点,改装了船只,否则那能平安回来?
虽然石坚一再说得艰难,可从老丈人出来,江芨就没有消停过。一船瓷器换一船黄金,一只瓷碗换几斤香料,这是什么概念!无数的和州商贾地主要求加入,派人派钱。江芨也乐意见到这种局面,石坚曾说过那个大陆上也有人居住,而且很野蛮,人多力量大,反正哪里地方大,钱一个人也赚不完。谁知道他到了杭州引起更大的轰动。如果是别人还好一点,谁教石坚亲自给他作词,这件事也传了开去。杭州比起和州在大不知多倍,有钱的人家更多。这样一路有人加入,到了泉州已经成了五千多人的队伍。这将泉州知府吓得都把城门关了起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弄了半天才将他们放进城去。
江芨手上只有七条船,可随着这巨大的队伍,现在连泉州也有海客要求加入,都发展成了一百多条船,近万人的巨大船队。加上宋真宗调来的一千名士兵和武器,这一路上他们是为人类历史做出了贡献,可也充满了血腥。后代史学家这样品价江芨:“江芨,杭州人氏,本是一名普通海客,可因为碰到圣人石坚,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可是他的两次全球航行,是两次血淋淋的航行,他的双手沾满了无数印第安土著人的鲜血和非洲黑人的鲜血。”
当江芨听到皇帝封了他为六品官叫员,他可没有石坚那样沉着,他都乐得说不出话了。
小杨公公摇头叹道:“人人都说小石相公气节高,洒家还将信将疑。这个江副尉比起石相公差远了。人家可才八岁。”
他不知道石坚是八岁的身体,三十岁的灵魂,而且石坚由于拥有现代意识,对于尊贵看得比普通人,至少比宋人还要开些。
不但是他,那些海客看着江芨的眼光也是狂热,羡慕不已。他们是有钱,可再有钱,在这个年代也没有人看起他们。现在江芨是朝庭命官,那身份就不一样了。他们心想,这江芨命咋这么好呢?偏偏去拜个寿也能遇到小神童,让他名扬天下,还做了官。
宣完圣旨后,这小杨公公不象后来到石家宣旨的两个公公,他又开始打主意了,在他敲敲打打之下,江芨只好忍痛割爱将那幅当作命根子,石坚写的《望海潮》献给了宋真宗。
小杨公公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他还在心里念叨:算你识相,连汪知州也乖乖将《岳阳楼记》献给皇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