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蓝水记》作者:苏枢 [25]
子有两颗扣错了。
扣子扣错了。
也许在田小美还不知道男女有别不能随便拉手的年龄,她经常拉我手的时候,那时候,那时候,我也是爱着田小美的吧,也许那时候的爱情才叫爱情吧。
是的,那是二十年前的事。
夜灯开始点亮,我又一米一米从自己的城堡里出来,一米一米地向这个叫广州的夜的城市靠近,穿过旧城区,穿过海印大桥,穿过白云隧道,穿过人潮如海的体育中心,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以至于每个清晨三点,我都很困,不想睡觉又觉得浑身无力,无力回头看我的城堡。
凌晨四点,我一交班就必须回到我的城堡,面对我的现实。
她的笔记本,又有新记录了:
希望夏天的阳光能将我拉出来暴晒一场,我感到自己在发霉了,心里又暗又潮湿。明明快要结束的痛苦,又开始,她对我愈加好,也许是思念我们不得不更喜欢在对方那里找到温暖。但我收到她的信,渐渐的觉得全身发冷。我很贪心。什么都想要。只是过去的印象,却总叫我着迷。时间总是把我拉回到十五岁的夏天,记忆总把我拉回到她站在墙角第一次踢着石子说她想要吻我,什么都从那个魔幻的下午开始。
上个周末的下午,我洗完衣服,坐在阳台上发呆,宿舍里只有瑾和我,她居然拉着我的裙子哭了。她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说实在话,我觉得我对自己挺好。
瑾,太善良了。
29.发点儿诚实的光芒
根本无法证实它,我们曾经想要的爱情,它是麻烦、病毒、鸦片,还是一句不断重复的谎言?
夏天,阳光把一个个单薄的影子搓合成一个群体,而后又用泛白的光束逐个击碎它们,让它们分离成一个个受伤的单独的影子。
天气一直都很晴朗,没有关于下雨的任何预告。
这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连续几个月里都不落一滴雨。身体极度渴望冲出去,就像在想象中期待的一场雨,痛快地淋一场大雨,让刮雨器一直忙碌地工作,或是把车停在某个二十四小营业的杂货店旁,靠着玻璃窗抽一支烟。
我想把什么东西打湿,打湿一点。
六月的广州太闷热。
或许明天就是个雨天,但是它变得不可解释,不可知。
辛迦南:
展字如面。
我是乔为,想不到吧。
和小美分手后,我在北京做了一年的汽车销售,在那里听了很多地下摇滚,我十分沮丧,北京已经修到五环路了,我还是找不到北。一直期待张楚能出点新专辑,可是嘎子又躲回西安过他的平静生活了,他是热爱生活的,腼腆得像个孩子,又天真,甚至希望自己就是楼下那个,卖香烟的老头,一辈子赚的钱只够去一趟海边游泳。
他说他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他平静了,只想过他自己的生活。
两个夜晚,我整夜整夜睡不着,第三天,我就决定来康定。
塔公,是四川西部高原上的一个小镇,在康定以西。这里有所学校,叫西康福利学校,专门收留在藏区无人理会的孤儿,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我就是到填了自愿申请书,到这里来教书的。我带一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课程的班,班上却已经有十六岁的孩子了,长得有我高,我什么都教,语文、数学、自然,顺带还教些体育,带领他们在清早的高原上做早操。
校长是一个姓吕的成都人,五十多岁了,戴着眼镜,话不多,看上去很斯文,但他像每一个藏族的汉子一样充满真诚、宽厚与坦荡,以及令人感动的执著。这儿的老师也都是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志愿者,而且都很年轻,来自桂林的小海,今年才二十岁,居然师专毕业就来了,还有来自成都、重庆、长沙等地方的。
这儿的老师都不愿意谈自己,不愿意谈学校,也不欢迎去学校参观。因为以前来过很多人,记者啊什么的,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开始我怀疑大家都是受了大打击,像我这样伪真诚的去那儿教书,但是渐渐的,我也被他们感动而且同化了,渐渐,我也不想讲假话了,因为讲假话没有任何意义,在这儿。
学校办了五年,从不接受采访。每天晚上八点半关校门,而我们所有的生活也就被关在里面了。没有KTV ,没有酒吧,也没有超市。
康定是藏汉交杂的居住地,有时候也能在塔公镇上看到一些孤独的旅行者,他们穿着名牌运动鞋,戴着GUCCI 太阳镜,带上相机、地图、指南针、水和常备药,打着绑腿。这些装备很有可能是在“火狐狸”户外运动店买来的,带着城市的气息来到这里,显然这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好像很新鲜。这里收不到手机信号。也有老外过来,背着重重的行囊,里面装着睡袋、帐篷、衣物……一般来的老外都懂一些中文,因为这儿的旅游业还没有开发出来,但是等到开发出来,可能环境污染又是个问题了。在这里,我常常感到许多的所谓“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神奇不足于抵挡它本身的脆弱。如果进步是幸福,那我们比从前的人们更幸福吗?科学威胁着地球,而人类面对繁荣,也不知所措,什么才是进步。思考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无底洞。
这里的人不喜言语,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们站在巨大的空旷的空间里,只能与神灵交流。
时间有时候只是一片空白。
……
有个姑娘也在这里做老师,她是从万州来的,万州是属于重庆的某个地区,也许我和她会在这里结婚的。
去过一趟拉萨了,就在去布达拉宫的路上,我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谈论过的很多事情,以前每次提起西藏都热血澎湃,跳跃着规划着要怎样要怎样去,丰厚的藏族文化让人好像接受了一场洗礼,脱尘,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学习的。
那一次见到了我哥,从他当兵到现在已经在西藏八年了,皮肤全部变成黑红色,和藏族的姑娘生了一个儿子,又黑又壮,他叫普布多吉。
我又回到八十年代乡村中,人们还穿着“解放”牌黄色胶鞋,踩在这片神奇又深邃的土地上。我寻到更多在城市里和书上找不到的东西,不是尼采,不是黑格尔,不是马克思,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流浪,不是漂,好像找到一个温和的飘着酥酒茶香的家园。
当人类出现最初的失落之后,就一直在不断苦苦地寻找,一边找一边又失落,渴望找回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乐园,寻寻觅觅,一追再追,但也许上天永远也不会把它还给人类了,所以我们才一直无法抵达彼岸。
去参加“天葬”的那天,我路过在蒙古包前有一位挤羊奶的藏族大妈,奶桶在她身边冒着热气,没有任何埋怨的玛吉阿米,发着呆躺在大昭寺房顶上晒太阳……但也许这儿,就是我的乐园,我不明白是怎样过思想的河流就不再害怕面对人类的死亡了,好奇怪。
我也说不明白,只是再没有了塞林格式的愤怒和反叛,也不会再在宿命前作无谓挣扎,不再焦虑和茫然。
这片土地就是这样神奇地带来心灵的平和。
关于塔公的生活和所处的这个特殊的藏汉文化衔接地区,我就只有这些可以告诉你了,宗教可能安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痛苦,佛主的慈悲总是十分坚定而且干净,让我们追随,而不是散在野外飘荡。这里行走的都是干净的灵魂。
我打算和孩子们过一辈子,他们的笑容纯洁,眼神坦诚而自然,单纯地灼着人的脸发烫,虚伪就在其中退缩了。
我受到的震撼非常强烈,但感到说出来,它就变轻了。
这里惟一不好的是不容易买到好书,书店奇少,镇上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都是一些老书。我就想拜托你帮我买些书,但转念一想,我要买那些闲书来读做什么呢?难道这样美好的生活还不够?文化使我痛苦,也许这是小农意识在鼓励我走乡间的道路,美好在田野上闪着耀眼的光芒,“只是麦子还在对着太阳愤怒生长”,我“在没有方向的风中开始跳舞”了。
在这里,很多东西不用再思考了,生活和爱情,无聊与理想,纯真和放荡。
我很喜欢这样,过得很快乐。
另:附一些照片,你帮我给小美,告诉她,事情已经过去了,我真心地祝福她。这封信真长,我写了三个晚上。
乔为
已经二十九岁的乔为站在照片上的剪影,没有一丝回望故乡的眼神,夕阳映上他已晒出了两团高原红的脸庞,站在仍旧荒凉的土地上,每一张脸都在笑,却不再向往远方,笑容坚定。
远处还有一群藏族小孩在草地上游玩。
信封已经变成皱巴巴的了,上面还有各种辨不出是什么污渍留下的痕迹。我想着乔为捏着这封厚厚的信,走过几座山去小镇邮寄的情形,猜想着他早已平静如水。
那是只有孩子的笑。干净。
面值一元的邮票,贴了六张。
我把信和照片放在茶几上,去倒了杯水喝。
心理学说,梦和潜意识有关。在夏日的上午,我梦见自己在一间低矮的小房子里寻找自己的鞋子,或是梦到了洗澡,梦见了茶杯摔在地板上,碎片并没有复合,我却是平静的。我隔三岔五地梦见教授、学生。在那里面,始终辨别不清现实和梦境。
西安是个古老而沧桑的旧城,缺水,远离着海洋。它旧旧地坐落在中国的西部,浓缩着田小美、乔为和那个叫辛迦南的少年的回忆。当孩童时幼稚的心情与古老的明城墙捆绑在一起时,那个城市已经抹去了繁华,古都旧事的纸醉金迷业已不在,刮过一场场连绵不断地风沙。
一切赤裸裸,和风沙一样。那里的阳光带着尘土,城墙根儿总有搬家的蚂蚁,在白果子树下顶着斑斑点点的阳光。人们就这样静静地生活着,手指温和,善良,上面堆积着粗厚的大茧。这是那个叫张楚的诗人,他歌声里的世界和人民。
一个少年,在时光远去的背影里,走过了青葱一样的岁月。在黄土地的背景上,他单薄的身影显得有些荒凉,但历史早已经走了很远。就像张楚那股倔强的劲儿,好似摇滚偶然将乔为带去塔公,他去那里,不是因为爱情。
他在那里和孩子们玩着“小山羊”的游戏。照片上的笑,带着我们七岁时才有的快乐。
因此,我也根本无法证实它,我们曾经想要的爱情,它是麻烦、病毒、鸦片,还是一句不断重复的谎言?
当我想要去经历,哪怕只是在梦里,就权当是一种
扣子扣错了。
也许在田小美还不知道男女有别不能随便拉手的年龄,她经常拉我手的时候,那时候,那时候,我也是爱着田小美的吧,也许那时候的爱情才叫爱情吧。
是的,那是二十年前的事。
夜灯开始点亮,我又一米一米从自己的城堡里出来,一米一米地向这个叫广州的夜的城市靠近,穿过旧城区,穿过海印大桥,穿过白云隧道,穿过人潮如海的体育中心,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以至于每个清晨三点,我都很困,不想睡觉又觉得浑身无力,无力回头看我的城堡。
凌晨四点,我一交班就必须回到我的城堡,面对我的现实。
她的笔记本,又有新记录了:
希望夏天的阳光能将我拉出来暴晒一场,我感到自己在发霉了,心里又暗又潮湿。明明快要结束的痛苦,又开始,她对我愈加好,也许是思念我们不得不更喜欢在对方那里找到温暖。但我收到她的信,渐渐的觉得全身发冷。我很贪心。什么都想要。只是过去的印象,却总叫我着迷。时间总是把我拉回到十五岁的夏天,记忆总把我拉回到她站在墙角第一次踢着石子说她想要吻我,什么都从那个魔幻的下午开始。
上个周末的下午,我洗完衣服,坐在阳台上发呆,宿舍里只有瑾和我,她居然拉着我的裙子哭了。她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说实在话,我觉得我对自己挺好。
瑾,太善良了。
29.发点儿诚实的光芒
根本无法证实它,我们曾经想要的爱情,它是麻烦、病毒、鸦片,还是一句不断重复的谎言?
夏天,阳光把一个个单薄的影子搓合成一个群体,而后又用泛白的光束逐个击碎它们,让它们分离成一个个受伤的单独的影子。
天气一直都很晴朗,没有关于下雨的任何预告。
这里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连续几个月里都不落一滴雨。身体极度渴望冲出去,就像在想象中期待的一场雨,痛快地淋一场大雨,让刮雨器一直忙碌地工作,或是把车停在某个二十四小营业的杂货店旁,靠着玻璃窗抽一支烟。
我想把什么东西打湿,打湿一点。
六月的广州太闷热。
或许明天就是个雨天,但是它变得不可解释,不可知。
辛迦南:
展字如面。
我是乔为,想不到吧。
和小美分手后,我在北京做了一年的汽车销售,在那里听了很多地下摇滚,我十分沮丧,北京已经修到五环路了,我还是找不到北。一直期待张楚能出点新专辑,可是嘎子又躲回西安过他的平静生活了,他是热爱生活的,腼腆得像个孩子,又天真,甚至希望自己就是楼下那个,卖香烟的老头,一辈子赚的钱只够去一趟海边游泳。
他说他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他平静了,只想过他自己的生活。
两个夜晚,我整夜整夜睡不着,第三天,我就决定来康定。
塔公,是四川西部高原上的一个小镇,在康定以西。这里有所学校,叫西康福利学校,专门收留在藏区无人理会的孤儿,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我就是到填了自愿申请书,到这里来教书的。我带一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课程的班,班上却已经有十六岁的孩子了,长得有我高,我什么都教,语文、数学、自然,顺带还教些体育,带领他们在清早的高原上做早操。
校长是一个姓吕的成都人,五十多岁了,戴着眼镜,话不多,看上去很斯文,但他像每一个藏族的汉子一样充满真诚、宽厚与坦荡,以及令人感动的执著。这儿的老师也都是从全国各地招聘来的志愿者,而且都很年轻,来自桂林的小海,今年才二十岁,居然师专毕业就来了,还有来自成都、重庆、长沙等地方的。
这儿的老师都不愿意谈自己,不愿意谈学校,也不欢迎去学校参观。因为以前来过很多人,记者啊什么的,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开始我怀疑大家都是受了大打击,像我这样伪真诚的去那儿教书,但是渐渐的,我也被他们感动而且同化了,渐渐,我也不想讲假话了,因为讲假话没有任何意义,在这儿。
学校办了五年,从不接受采访。每天晚上八点半关校门,而我们所有的生活也就被关在里面了。没有KTV ,没有酒吧,也没有超市。
康定是藏汉交杂的居住地,有时候也能在塔公镇上看到一些孤独的旅行者,他们穿着名牌运动鞋,戴着GUCCI 太阳镜,带上相机、地图、指南针、水和常备药,打着绑腿。这些装备很有可能是在“火狐狸”户外运动店买来的,带着城市的气息来到这里,显然这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好像很新鲜。这里收不到手机信号。也有老外过来,背着重重的行囊,里面装着睡袋、帐篷、衣物……一般来的老外都懂一些中文,因为这儿的旅游业还没有开发出来,但是等到开发出来,可能环境污染又是个问题了。在这里,我常常感到许多的所谓“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神奇不足于抵挡它本身的脆弱。如果进步是幸福,那我们比从前的人们更幸福吗?科学威胁着地球,而人类面对繁荣,也不知所措,什么才是进步。思考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无底洞。
这里的人不喜言语,在更多的时间里,他们站在巨大的空旷的空间里,只能与神灵交流。
时间有时候只是一片空白。
……
有个姑娘也在这里做老师,她是从万州来的,万州是属于重庆的某个地区,也许我和她会在这里结婚的。
去过一趟拉萨了,就在去布达拉宫的路上,我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谈论过的很多事情,以前每次提起西藏都热血澎湃,跳跃着规划着要怎样要怎样去,丰厚的藏族文化让人好像接受了一场洗礼,脱尘,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学习的。
那一次见到了我哥,从他当兵到现在已经在西藏八年了,皮肤全部变成黑红色,和藏族的姑娘生了一个儿子,又黑又壮,他叫普布多吉。
我又回到八十年代乡村中,人们还穿着“解放”牌黄色胶鞋,踩在这片神奇又深邃的土地上。我寻到更多在城市里和书上找不到的东西,不是尼采,不是黑格尔,不是马克思,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流浪,不是漂,好像找到一个温和的飘着酥酒茶香的家园。
当人类出现最初的失落之后,就一直在不断苦苦地寻找,一边找一边又失落,渴望找回那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乐园,寻寻觅觅,一追再追,但也许上天永远也不会把它还给人类了,所以我们才一直无法抵达彼岸。
去参加“天葬”的那天,我路过在蒙古包前有一位挤羊奶的藏族大妈,奶桶在她身边冒着热气,没有任何埋怨的玛吉阿米,发着呆躺在大昭寺房顶上晒太阳……但也许这儿,就是我的乐园,我不明白是怎样过思想的河流就不再害怕面对人类的死亡了,好奇怪。
我也说不明白,只是再没有了塞林格式的愤怒和反叛,也不会再在宿命前作无谓挣扎,不再焦虑和茫然。
这片土地就是这样神奇地带来心灵的平和。
关于塔公的生活和所处的这个特殊的藏汉文化衔接地区,我就只有这些可以告诉你了,宗教可能安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痛苦,佛主的慈悲总是十分坚定而且干净,让我们追随,而不是散在野外飘荡。这里行走的都是干净的灵魂。
我打算和孩子们过一辈子,他们的笑容纯洁,眼神坦诚而自然,单纯地灼着人的脸发烫,虚伪就在其中退缩了。
我受到的震撼非常强烈,但感到说出来,它就变轻了。
这里惟一不好的是不容易买到好书,书店奇少,镇上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都是一些老书。我就想拜托你帮我买些书,但转念一想,我要买那些闲书来读做什么呢?难道这样美好的生活还不够?文化使我痛苦,也许这是小农意识在鼓励我走乡间的道路,美好在田野上闪着耀眼的光芒,“只是麦子还在对着太阳愤怒生长”,我“在没有方向的风中开始跳舞”了。
在这里,很多东西不用再思考了,生活和爱情,无聊与理想,纯真和放荡。
我很喜欢这样,过得很快乐。
另:附一些照片,你帮我给小美,告诉她,事情已经过去了,我真心地祝福她。这封信真长,我写了三个晚上。
乔为
已经二十九岁的乔为站在照片上的剪影,没有一丝回望故乡的眼神,夕阳映上他已晒出了两团高原红的脸庞,站在仍旧荒凉的土地上,每一张脸都在笑,却不再向往远方,笑容坚定。
远处还有一群藏族小孩在草地上游玩。
信封已经变成皱巴巴的了,上面还有各种辨不出是什么污渍留下的痕迹。我想着乔为捏着这封厚厚的信,走过几座山去小镇邮寄的情形,猜想着他早已平静如水。
那是只有孩子的笑。干净。
面值一元的邮票,贴了六张。
我把信和照片放在茶几上,去倒了杯水喝。
心理学说,梦和潜意识有关。在夏日的上午,我梦见自己在一间低矮的小房子里寻找自己的鞋子,或是梦到了洗澡,梦见了茶杯摔在地板上,碎片并没有复合,我却是平静的。我隔三岔五地梦见教授、学生。在那里面,始终辨别不清现实和梦境。
西安是个古老而沧桑的旧城,缺水,远离着海洋。它旧旧地坐落在中国的西部,浓缩着田小美、乔为和那个叫辛迦南的少年的回忆。当孩童时幼稚的心情与古老的明城墙捆绑在一起时,那个城市已经抹去了繁华,古都旧事的纸醉金迷业已不在,刮过一场场连绵不断地风沙。
一切赤裸裸,和风沙一样。那里的阳光带着尘土,城墙根儿总有搬家的蚂蚁,在白果子树下顶着斑斑点点的阳光。人们就这样静静地生活着,手指温和,善良,上面堆积着粗厚的大茧。这是那个叫张楚的诗人,他歌声里的世界和人民。
一个少年,在时光远去的背影里,走过了青葱一样的岁月。在黄土地的背景上,他单薄的身影显得有些荒凉,但历史早已经走了很远。就像张楚那股倔强的劲儿,好似摇滚偶然将乔为带去塔公,他去那里,不是因为爱情。
他在那里和孩子们玩着“小山羊”的游戏。照片上的笑,带着我们七岁时才有的快乐。
因此,我也根本无法证实它,我们曾经想要的爱情,它是麻烦、病毒、鸦片,还是一句不断重复的谎言?
当我想要去经历,哪怕只是在梦里,就权当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