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同志电影全记录 [13]
骨灰撒在断背山上,为了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埃尼斯找到杰克的老家。在杰克的房间里,他发现了两件套在一起的衬衫,那上面沾着血迹,他们离开断背山前打架时留下的。埃尼斯把它们小心翼翼的珍藏起来。
他的心底悲怆而又温暖,温暖是因为他知道杰克究竟有多么爱他,悲怆,也是因为他知道杰克有多么爱他。那座断背山还横亘在他的心里,而杰克将永远留在那座断背山上。
认同指数:★★★★☆(凄美、温暖的爱情故事,客观唯美的展现)评论:本片的原著小说作者是大器晚成的安妮·普洛斯,她从50岁才开始写作,却几乎得过美国所有的文学奖项。
一个男同性恋的故事出自一位女性作者之手,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华语影片《蓝宇》,原著小说《北京故事》也是女性为之,并且同样都是非常谂熟的描写和真挚的认同。
虽然堪称“西部同性恋史诗片”,但是原著小说的描写却惜墨如金,叙述手法简洁明快。在电影中,很多细节都是编剧自己的想象:例如杰克和露玲的认识、埃尼斯后来的情人……但是总体上,影片对小说的气质是承袭的。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末尾埃尼斯发现的细节,也形成了观众心理上的最大高潮。这种煽情的技巧可谓高超,在前面欲扬先抑的平淡影像中,暗暗积蓄着感情,直到最后永远的离别,埃尼斯的行为化成一种可以永恒欣赏的感情。
在前面的叙述中,导演的手法非常客观。杰克先于埃尼斯觉悟了男性性倾向,但是其中的表现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两人的结合首先是性行为的满足;再之后的约会中都是婚外情……导演在控制节奏与感情的时候,也给其中的女性留有余地,态度对于这对同性爱人甚至是带有批判性的。这首先使电影做到了真实客观,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最后揭示两人爱情时形成对比。
《断背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细节取胜。在杰克跟埃尼斯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第二天,两个人不说话,直到傍晚,他们才小心翼翼的攀谈,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很吸引人;埃尼斯在等待杰克来家的时候,换上新衣服,一下午忐忑不安的喝酒,非常自然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埃尼斯因为阿尔玛对他的戳穿而发怒,让我们看出来在埃尼斯的心目中,这份爱的位置。
影片的影像风格细致动人。杰克横躺在山坡上,与蹲在前方的埃尼斯攀谈的情形,后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两人共处的场景还有篝火前和小溪边。
影片的音乐是配合影像的另一关键点。清新、哀伤的吉他贯穿整部影片,插曲《此爱不老》(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我不想说再见》(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我绝不让你离开》(I Will Never Let You Go),也都与影片中的感情相衬。
两位男主角为了演好这部电影都经历了牛仔的训练。杰克的深情,被与角色同名的杰克·格林哈尔演绎得撕人心肺。希斯·莱吉尔的表演更为突出,很多场景中,内敛的埃尼斯都处于羞涩的状态,而在他们都离开断背山的时候,埃尼斯心脏病发,躲到墙角哭泣发泄的时候,也让人心痛。扮演露玲的安妮·海瑟薇是曾经主演《公主日记》的偶像明星,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的阿尔玛在剧中与埃尼斯貌合神离,但是她却因为这部影片而与希斯·莱吉尔相恋。但愿凄惨的爱情故事只发生在电影里。他们都很好的把握了角色在年龄上的差异。当然,功不可没的还有化妆师。
《断背山》在艺术上是成功的,相对于一些同性恋电影大师的作品,它并不能“超越”,但是它有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失去了颠覆性,但是却获得了相当的商业成功,两个白人牛仔的故事干净而又动人。这却激怒了美国的保守派,当记者问总统布什有没有看过《断背山》的时候,他敷衍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是影片顾问、"乡下人"流行组合主唱兰迪·琼斯却认为这将鼓舞共和党控制各州的同性恋勇敢地站出来。我们拭目以待吧。
五、爱情是魔鬼
《水手奎莱尔》(1)
《万字》1964《佩特拉的苦泪》1972《狐及其友》1975《一年十三个月》1978《水手奎莱尔》1982《欲望法则》1987《爱情万岁》1994《情迷干洗店》1997《御法度》1999《干柴烈火》2000常用外文片名:Querelle导演: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编剧: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克特·拉伯(Kurt Raab)、伯克哈得·德瑞斯特(Burkhard Driest) 根据让·热内(Jean Genet)同名小说改编演员:布拉德·戴维斯(Brad Davis)、弗兰克·尼洛(Franco Nero)、让娜·莫罗(Jeanne Moreau)、冈瑟·考夫曼(Gunther Kaufmann)伯克哈德·德里斯特(Burkhard Driest)、汉诺·波西尔(Hanno Poschl)出品国/地区/地区:德国上映时间:1982年片长:108分钟剧情:一艘船停泊在布瑞斯特港里,它仿佛永远都不会离开。
船上的少校赛隆(弗兰克·尼洛饰)迷恋一个叫做奎莱尔(布拉德·戴维斯饰)的水手,他每天都对着录音机讲述自己的爱慕之情。这个奎莱尔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28岁的奎来尔年轻英俊,像其他水手一样,他也去了港口里的“费里亚”酒吧,这里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这些水手能够在这里享受美女、好酒。可是奎莱尔的心思全然不在这些事物上面。
奎莱尔干着走私毒品的不法勾当,并且为了私吞贩运毒品的钱款,奎莱尔杀死了同伙维希,并且残忍的割开他的皮肉。
通过奎莱尔的“弟弟”船主罗伯特(汉诺·波西尔饰)的介绍,奎莱尔认识了酒吧的老板诺诺(冈瑟·考夫曼饰),并且把走私来的毒品卖给他。
进这个酒吧的喝酒的人,都得和诺诺赌一把色子,如果赢了,酒吧里的妓女随便挑;如果输了,就要让诺诺爽一把。奎莱尔故意输给了诺诺,并且与诺诺发生被动肛交。
罗伯特得知奎莱尔的行为,非常气愤,和他打了起来。警察马里奥(伯克哈德·德里斯特饰)他把他们俩劝开。而实际上,因为维希的死,马里奥一直在跟踪奎莱尔。可是他也情不自禁的迷恋上了奎莱尔的身体。在奎莱尔的诱惑之下,马里奥也与他发生了关系。
诺诺的夫人吕西娜(让娜·莫罗饰)是一位风情万种的歌手,她与诺诺相约,不干涉对方的生活。吕西娜喜欢漂亮的罗伯特。
奎莱尔这个时候把年轻的吉尔(汉诺·波西尔饰)也笼络到手,并且把谋杀罪嫁祸吉尔。单纯的吉尔深深的爱着奎莱尔,还以为奎莱尔一直在帮他,按照奎莱尔的安排,他穿上罗伯特的行头去抢劫赛隆。他逃跑之前和奎莱尔深情吻别,却不知道,奎莱尔告诉了警察吉尔的去向。
吕西娜对奎莱尔的兴趣也越来越重,奎莱尔轻易将她取为囊中物;少校赛隆的爱还是那么强烈,他知道奎莱尔的所作所为,但是依然包庇着奎莱尔的过分行为。
可是奎莱尔究竟爱谁呢?他谁都不爱,强壮的胸肌、结实的肛门……这些都不过是他的武器。其实就连罗伯特也不过是奎莱尔的一个棋子——他跟奎莱尔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酒吧里,吕西娜、诺诺、罗伯特、马里奥,这四个爱着奎莱尔的人大笑起来,眼看着奎莱尔跟随赛隆离去,他们嘲笑着自己。
认同指数:★★★★☆(奎莱尔谁都不爱,可是那些男人对奎莱尔的爱却仿佛都互相攀比着谁的更浓烈)评论:原著小说作者,法国作家、导演让·热内和法斯宾德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样都有着痛苦的童年记忆,同样都有过卖淫的经历,同样有戏剧创作经验,同样恋人众多,同样的同性性取向……所以,气质上的相似,使影片的成功成为可能。
《水手奎莱尔》给人很多意外,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戏剧的元素。全片都是在摄影棚内完成,港口气氛的营造,也都用搭景片的方法实现。影片中的颜色非常鲜明的利用了红、黄、橙,使得画面变得神秘、精美。整部影片,都有很重的假定性。除了布景和颜色,演员的动作也都很特别,奎莱尔和罗伯特打架的时候,两人做着同样的动作。更奇怪的是,其间有一群人像是没有生命的景片一样,悄无声息的穿过。法斯宾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似乎蕴含着他对戏剧的回归。
“我该改变我自己了!”法斯宾德在日记里这么说,可是看上去,所谓的改变,只是微观上的。对于一个导演来说,一辈子只讲一个问题,也是未尝不可的。爱情的剥削,在这部影片中又一次强调。在这部影片中,奎莱尔以外的男主角和唯一的一位女主角,都爱上了奎莱尔,而他们都被奎莱尔利用、压迫。
不同的是,以前的法斯宾德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对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描写,这部影片中,种族、地位不再是问题,欲望才是等级的标尺。诺诺因为可以玩弄那些水手,他所处的欲望等级较高,而赛隆则因为对于奎莱尔的迷恋而显得异常弱小。
影片的人物关系复杂,犯罪的情节显得有些凌乱。但这并没有妨碍影片的欣赏。因为创作者本来也没有打算讲一个三流的犯罪故事,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影像上的创作。影片中对于镜子的使用也为影评人津津乐道。例如有一场发生在卧室里的戏,当罗伯特躺在床上,吕西娜的脸从后面转到面对镜子的方向,前后两个镜头,镜子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但是都交代了两个人的关系。
为了让叙事更加客观,影片采用了旁白和字幕的方法。另外,赛隆对录音机的独白也不时的让他成为叙述者。
影片中,除了扮演奎莱尔的性感男星布拉德·戴维斯,汉诺·波西尔一人分饰罗伯特和吉尔两个角色。扮演吕西娜的,是法国著名演员让娜·莫罗,法斯宾德本人也特别敬重这位曾经与众多大师导演合作的女明星。
整部影片都用英语对白完成。其中的插曲《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源自奥斯卡·王尔德的诗作《累丁狱之歌》。本片的音乐由佩尔·拉本完成。香港导演王家卫请这位法斯宾德的老搭档为电影作曲,这部影片中的两段配乐分别被用在《2046》和集锦片《手》当中。
《情迷干洗店》(1)
常用外文片名:Nettoyage
他的心底悲怆而又温暖,温暖是因为他知道杰克究竟有多么爱他,悲怆,也是因为他知道杰克有多么爱他。那座断背山还横亘在他的心里,而杰克将永远留在那座断背山上。
认同指数:★★★★☆(凄美、温暖的爱情故事,客观唯美的展现)评论:本片的原著小说作者是大器晚成的安妮·普洛斯,她从50岁才开始写作,却几乎得过美国所有的文学奖项。
一个男同性恋的故事出自一位女性作者之手,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华语影片《蓝宇》,原著小说《北京故事》也是女性为之,并且同样都是非常谂熟的描写和真挚的认同。
虽然堪称“西部同性恋史诗片”,但是原著小说的描写却惜墨如金,叙述手法简洁明快。在电影中,很多细节都是编剧自己的想象:例如杰克和露玲的认识、埃尼斯后来的情人……但是总体上,影片对小说的气质是承袭的。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末尾埃尼斯发现的细节,也形成了观众心理上的最大高潮。这种煽情的技巧可谓高超,在前面欲扬先抑的平淡影像中,暗暗积蓄着感情,直到最后永远的离别,埃尼斯的行为化成一种可以永恒欣赏的感情。
在前面的叙述中,导演的手法非常客观。杰克先于埃尼斯觉悟了男性性倾向,但是其中的表现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两人的结合首先是性行为的满足;再之后的约会中都是婚外情……导演在控制节奏与感情的时候,也给其中的女性留有余地,态度对于这对同性爱人甚至是带有批判性的。这首先使电影做到了真实客观,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最后揭示两人爱情时形成对比。
《断背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细节取胜。在杰克跟埃尼斯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第二天,两个人不说话,直到傍晚,他们才小心翼翼的攀谈,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很吸引人;埃尼斯在等待杰克来家的时候,换上新衣服,一下午忐忑不安的喝酒,非常自然的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埃尼斯因为阿尔玛对他的戳穿而发怒,让我们看出来在埃尼斯的心目中,这份爱的位置。
影片的影像风格细致动人。杰克横躺在山坡上,与蹲在前方的埃尼斯攀谈的情形,后景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两人共处的场景还有篝火前和小溪边。
影片的音乐是配合影像的另一关键点。清新、哀伤的吉他贯穿整部影片,插曲《此爱不老》(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我不想说再见》(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我绝不让你离开》(I Will Never Let You Go),也都与影片中的感情相衬。
两位男主角为了演好这部电影都经历了牛仔的训练。杰克的深情,被与角色同名的杰克·格林哈尔演绎得撕人心肺。希斯·莱吉尔的表演更为突出,很多场景中,内敛的埃尼斯都处于羞涩的状态,而在他们都离开断背山的时候,埃尼斯心脏病发,躲到墙角哭泣发泄的时候,也让人心痛。扮演露玲的安妮·海瑟薇是曾经主演《公主日记》的偶像明星,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的阿尔玛在剧中与埃尼斯貌合神离,但是她却因为这部影片而与希斯·莱吉尔相恋。但愿凄惨的爱情故事只发生在电影里。他们都很好的把握了角色在年龄上的差异。当然,功不可没的还有化妆师。
《断背山》在艺术上是成功的,相对于一些同性恋电影大师的作品,它并不能“超越”,但是它有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失去了颠覆性,但是却获得了相当的商业成功,两个白人牛仔的故事干净而又动人。这却激怒了美国的保守派,当记者问总统布什有没有看过《断背山》的时候,他敷衍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是影片顾问、"乡下人"流行组合主唱兰迪·琼斯却认为这将鼓舞共和党控制各州的同性恋勇敢地站出来。我们拭目以待吧。
五、爱情是魔鬼
《水手奎莱尔》(1)
《万字》1964《佩特拉的苦泪》1972《狐及其友》1975《一年十三个月》1978《水手奎莱尔》1982《欲望法则》1987《爱情万岁》1994《情迷干洗店》1997《御法度》1999《干柴烈火》2000常用外文片名:Querelle导演: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编剧: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克特·拉伯(Kurt Raab)、伯克哈得·德瑞斯特(Burkhard Driest) 根据让·热内(Jean Genet)同名小说改编演员:布拉德·戴维斯(Brad Davis)、弗兰克·尼洛(Franco Nero)、让娜·莫罗(Jeanne Moreau)、冈瑟·考夫曼(Gunther Kaufmann)伯克哈德·德里斯特(Burkhard Driest)、汉诺·波西尔(Hanno Poschl)出品国/地区/地区:德国上映时间:1982年片长:108分钟剧情:一艘船停泊在布瑞斯特港里,它仿佛永远都不会离开。
船上的少校赛隆(弗兰克·尼洛饰)迷恋一个叫做奎莱尔(布拉德·戴维斯饰)的水手,他每天都对着录音机讲述自己的爱慕之情。这个奎莱尔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28岁的奎来尔年轻英俊,像其他水手一样,他也去了港口里的“费里亚”酒吧,这里歌舞升平、纸醉金迷。这些水手能够在这里享受美女、好酒。可是奎莱尔的心思全然不在这些事物上面。
奎莱尔干着走私毒品的不法勾当,并且为了私吞贩运毒品的钱款,奎莱尔杀死了同伙维希,并且残忍的割开他的皮肉。
通过奎莱尔的“弟弟”船主罗伯特(汉诺·波西尔饰)的介绍,奎莱尔认识了酒吧的老板诺诺(冈瑟·考夫曼饰),并且把走私来的毒品卖给他。
进这个酒吧的喝酒的人,都得和诺诺赌一把色子,如果赢了,酒吧里的妓女随便挑;如果输了,就要让诺诺爽一把。奎莱尔故意输给了诺诺,并且与诺诺发生被动肛交。
罗伯特得知奎莱尔的行为,非常气愤,和他打了起来。警察马里奥(伯克哈德·德里斯特饰)他把他们俩劝开。而实际上,因为维希的死,马里奥一直在跟踪奎莱尔。可是他也情不自禁的迷恋上了奎莱尔的身体。在奎莱尔的诱惑之下,马里奥也与他发生了关系。
诺诺的夫人吕西娜(让娜·莫罗饰)是一位风情万种的歌手,她与诺诺相约,不干涉对方的生活。吕西娜喜欢漂亮的罗伯特。
奎莱尔这个时候把年轻的吉尔(汉诺·波西尔饰)也笼络到手,并且把谋杀罪嫁祸吉尔。单纯的吉尔深深的爱着奎莱尔,还以为奎莱尔一直在帮他,按照奎莱尔的安排,他穿上罗伯特的行头去抢劫赛隆。他逃跑之前和奎莱尔深情吻别,却不知道,奎莱尔告诉了警察吉尔的去向。
吕西娜对奎莱尔的兴趣也越来越重,奎莱尔轻易将她取为囊中物;少校赛隆的爱还是那么强烈,他知道奎莱尔的所作所为,但是依然包庇着奎莱尔的过分行为。
可是奎莱尔究竟爱谁呢?他谁都不爱,强壮的胸肌、结实的肛门……这些都不过是他的武器。其实就连罗伯特也不过是奎莱尔的一个棋子——他跟奎莱尔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酒吧里,吕西娜、诺诺、罗伯特、马里奥,这四个爱着奎莱尔的人大笑起来,眼看着奎莱尔跟随赛隆离去,他们嘲笑着自己。
认同指数:★★★★☆(奎莱尔谁都不爱,可是那些男人对奎莱尔的爱却仿佛都互相攀比着谁的更浓烈)评论:原著小说作者,法国作家、导演让·热内和法斯宾德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样都有着痛苦的童年记忆,同样都有过卖淫的经历,同样有戏剧创作经验,同样恋人众多,同样的同性性取向……所以,气质上的相似,使影片的成功成为可能。
《水手奎莱尔》给人很多意外,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戏剧的元素。全片都是在摄影棚内完成,港口气氛的营造,也都用搭景片的方法实现。影片中的颜色非常鲜明的利用了红、黄、橙,使得画面变得神秘、精美。整部影片,都有很重的假定性。除了布景和颜色,演员的动作也都很特别,奎莱尔和罗伯特打架的时候,两人做着同样的动作。更奇怪的是,其间有一群人像是没有生命的景片一样,悄无声息的穿过。法斯宾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似乎蕴含着他对戏剧的回归。
“我该改变我自己了!”法斯宾德在日记里这么说,可是看上去,所谓的改变,只是微观上的。对于一个导演来说,一辈子只讲一个问题,也是未尝不可的。爱情的剥削,在这部影片中又一次强调。在这部影片中,奎莱尔以外的男主角和唯一的一位女主角,都爱上了奎莱尔,而他们都被奎莱尔利用、压迫。
不同的是,以前的法斯宾德的影片中,经常会出现对于社会阶级矛盾的描写,这部影片中,种族、地位不再是问题,欲望才是等级的标尺。诺诺因为可以玩弄那些水手,他所处的欲望等级较高,而赛隆则因为对于奎莱尔的迷恋而显得异常弱小。
影片的人物关系复杂,犯罪的情节显得有些凌乱。但这并没有妨碍影片的欣赏。因为创作者本来也没有打算讲一个三流的犯罪故事,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影像上的创作。影片中对于镜子的使用也为影评人津津乐道。例如有一场发生在卧室里的戏,当罗伯特躺在床上,吕西娜的脸从后面转到面对镜子的方向,前后两个镜头,镜子在画面中的位置不同,但是都交代了两个人的关系。
为了让叙事更加客观,影片采用了旁白和字幕的方法。另外,赛隆对录音机的独白也不时的让他成为叙述者。
影片中,除了扮演奎莱尔的性感男星布拉德·戴维斯,汉诺·波西尔一人分饰罗伯特和吉尔两个角色。扮演吕西娜的,是法国著名演员让娜·莫罗,法斯宾德本人也特别敬重这位曾经与众多大师导演合作的女明星。
整部影片都用英语对白完成。其中的插曲《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源自奥斯卡·王尔德的诗作《累丁狱之歌》。本片的音乐由佩尔·拉本完成。香港导演王家卫请这位法斯宾德的老搭档为电影作曲,这部影片中的两段配乐分别被用在《2046》和集锦片《手》当中。
《情迷干洗店》(1)
常用外文片名:Nettoyage